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38章

子曰:「有教無類。」

<白話>
夫子說:「人只該有教化,不該有貴賤、貧富、智愚之類的分別。」

<文義>
類:等類。即 智愚、貴賤、貧富 等階級。
【錢穆先生說:“人有差別,如貴賤、貧富、智愚、善惡之類。
惟就教育言,則當因地因材,掖而進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復有類。”】

<思惟提綱>
1.夫子為什麼會提出“有教無類”?“有教無類”的根基是什麼? 
2.夫子弟子三千,教是教了〜
  (1)可為什麼有的人明心見性,成才成德,
            有的人卻積習難改,依然固我呢?
  (2)難道“有教無類”也是有條件的嗎?
3. 為什麼孔門弟子如此混雜?(夫子身邊為何會聚集這麼多類型的人)
   那麼,夫子是如何達成“有教無類”的呢?
4. 夫子提倡“有教無類”,他的所求所願為何?
   換言之,“有教無類”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義理解釋>   9分 5 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陽貨˙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為堯舜”
3. 荀子說“途之人可以為禹”。
4. 朱子《集注》:「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
5.《論語˙陽貨˙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論語˙陽貨˙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6. 程子說:「若人能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
           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
           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 」
7. 《論語˙述而˙28》: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
8.《論語˙述而˙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9.《荀子》中曾記載有人問子貢,為什麼孔門弟子如此混雜?
   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
10.錢穆先生說:「人有差別,如貴賤、貧富、智愚、善惡之類。
                惟就教育言,則當因地因材,
                掖而進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復有類。」
11.《論語˙公冶長˙2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2.《易經》:“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13.《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二. 重點摘記        潘竑老師       9分 5 秒
衛靈公篇-第38章-義理解釋
【子曰:“有教無類。”】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
夫子說:“人只該有教化,不該有貴賤、貧富、智愚之類的分別。”
夫子的話很短,內涵卻極為深邃。我們一起來做些探討。

(一) 聖人有教人之心,無分別之心
1.首先,夫子為什麼會提出“有教無類”?
(1)“有教無類”的根基是什麼?
   夫子在“陽貨”篇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是說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只是後天熏染的習性有所不同。
  “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2)孔子之後〜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說“途之人可以為禹”。
2.這就是說,儒家深信人人皆具清淨光明的本心、道心,
  只要開發這顆本心、道心,恢復其本來面目,人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
3.而聖人正是發現了這一點,他們到這個世界上來,
  就是為了幫助人們徹底發掘這一點,悉心培植這一點,
  讓每個人都綻放出本有的自性光明。
4.因此,聖人有教人之心,無分別之心;天地無棄物,聖人無棄人。
5.朱子《集注》也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

(二) 只要學生肯學,夫子都願意教他
再來看,夫子弟子三千,教是教了,可為什麼有的人明心見性,成才成德,有的人卻積習難改,依然固我呢?難道“有教無類”也是有條件的嗎?
我們來看,在“陽貨”篇“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之後,
夫子還說了一句“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是說一般人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皆可遷移。
惟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與為善,故不可移。
上知必不為惡,這個不談;下愚為什麼不可為善呢?
程子說:“若人能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人都是可以向善的,就算是再愚笨的人,也是可以漸磨而進的,
但是那種自暴自棄,不信不為的人,就算常年跟在夫子身邊,
也不會有什麼長進,夫子拿這種人也沒有辦法!
反之,“述而”篇中這一章:“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夫子育人,只問其是否抱持一顆好學上進的心,而不問其過往如何未來如何,就算是來自互鄉這種難與言善的地方,只要他肯學,夫子都願意教他。夫子還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篇)”
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束脩”,而在“自行”。
“自行”表明這個學生有一份向學的決心,有一份求知的主動性。
只要真想學,不論智愚,不論貴賤,夫子的教育之門會永遠向他敞開。

(三) 夫子是如何達成“有教無類”的?
我們再來看,孔門各色人等,異彩紛呈,
富如子貢,貧如顏淵;
貴如孟懿子,賤如子路;
曾參之魯,高柴之愚,皆為孔門高第弟子。
《荀子》中曾記載有人問子貢,為什麼孔門弟子如此混雜?
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
檃栝(ㄧㄣˇㄍㄨㄚ)是什麼呢?
竹木彎曲,欲使其直,需要使用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叫做檃栝。
枉,是彎曲的意思。彎曲的木頭,用檃栝可以讓它順直,
所以檃栝之側多枉木。
夫子身邊為何會聚集這麼多類型的人?
原因就是夫子是良醫,是檃栝,可使病者愈,可使枉者直。
那麼,夫子是如何達成“有教無類”的?(有教無類”的方法 )
“因材施教”是夫子給出的答案。

夫子會視弟子的秉性根機,因病與藥,應機而教。
秉性唐突者,以穩重教育他,秉性猶豫者,則以果斷教育他;
資質高者,授以高深的學問,資質不足者,則授以淺近的學問;
同樣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受教者,夫子會針對其個性給予不同的指導。
最終,就是令受教者揚長補短,獲得最適合他的一種發展。

因此,錢穆先生說:“人有差別,如貴賤、貧富、智愚、善惡之類。
惟就教育言,則當因地因材,掖而進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復有類。”
(四) “有教無類”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再進一步來看,夫子提倡“有教無類”,他的所求所願為何?
換言之,“有教無類”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這就要看夫子的理想是什麼了,夫子曾描繪過他心中的理想國:
(《論語˙公冶長˙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而達成這一理想的重要方式就是教育、教化,
如之前我們學過的“既庶之,則富之”、“既富之,則教之”。
《易經》有言:“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君子花費無窮的思慮教導百姓,發揚無邊的美德 容納養育民眾。
夫子就是這樣,開壇講學,周遊列國,隨機教化,隨處提點,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使人心向善。
在夫子這邊,只有單純的施教,不論求教者是哪一種人。
即如惡人,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可以教他更善。
而一念向善,一念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論語˙顏淵˙1》)。
我們看,夫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
“有教無類”的根基是“性相近,習相遠”,
“有教無類”的條件是“自行束脩”,
“有教無類”的方法是“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的目標是“天下歸仁”。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皆因我們敬愛的夫子〜
天下百姓幸得教化,文化傳承永續不絕。
確實是:大哉孔子,有教無類,教思無窮,保民無疆!


<再次串習>
1. 夫子為什麼會提出“有教無類”?“有教無類”的根基是什麼?
因為“性相近,習相遠”〜 
所以  儒家深信人人皆具清淨光明的本心、道心,
只要開發這顆本心、道心,恢復其本來面目,人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

2.夫子弟子三千,教是教了〜
  (1)可為什麼有的人明心見性,成才成德,
            有的人卻積習難改,依然固我呢?
  (2)難道“有教無類”也是有條件的嗎?
人都是可以向善的,就算是再愚笨的人,也是可以漸磨而進的,
但是那種自暴自棄,不信不為的人,就算常年跟在夫子身邊,
也不會有什麼長進,夫子拿這種人也沒有辦法!
夫子育人,只問其是否抱持一顆好學上進的心,而不問其過往如何未來如何,就算是來自互鄉這種難與言善的地方,只要他肯學,夫子都願意教他。
學生有一份向學的決心,有一份求知的主動性。
只要真想學,不論智愚,不論貴賤,夫子的教育之門會永遠向他敞開。


3. 為什麼孔門弟子如此混雜?(夫子身邊為何會聚集這麼多類型的人)
   那麼,夫子是如何達成“有教無類”的呢?
夫子是良醫,是檃栝,可使病者愈,可使枉者直。
那麼,夫子是如何達成“有教無類”的?
“因材施教”是夫子給出的答案。
夫子會視弟子的秉性根機,因病與藥,應機而教。
秉性唐突者,以穩重教育他,秉性猶豫者,則以果斷教育他;
資質高者,授以高深的學問,資質不足者,則授以淺近的學問;
同樣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受教者,夫子會針對其個性給予不同的指導。
最終,就是令受教者揚長補短,獲得最適合他的一種發展。


4. 夫子提倡“有教無類”,他的所求所願為何?
   換言之,“有教無類”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夫子就是這樣,開壇講學,周遊列國,隨機教化,隨處提點,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使人心向善。
在夫子這邊,只有單純的施教,不論求教者是哪一種人。
即如惡人,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可以教他更善。
而一念向善,一念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仁” 。


< 請開麥克風 〜 全員隨喜讚嘆 >
大哉孔子,有教無類,教思無窮,保民無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