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章-4

1-4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白話>
孔子說:「求,古時周任說過:『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為人輔相者,要量度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告退。
否則見人危險而不能維持,見人顛倒而不能扶起,
那個人又何需你做他的輔相呢? 」
<文義>
 1.「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馬融注:「周任,(任,平聲。) 古之良史。
言 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
陳,布也。展現(你的能力)。
列,位也。就是你的位置。 
2. 焉用彼相矣? 
焉,於虔反。相,瞽者之相也。
言二子不欲則當諫,諫而不聽,則當去也。

<思惟提綱>
1. 孔子提到〜作為一個臣子,所有的作為以及在心態上該怎麼樣確立? 

2.孔子後面〜舉了什麼 譬喻 教導冉有﹑季路兩位學生呢?

3.前面第二天的進度〜“ 無乃爾是過與? ”第一次談到過;
  明天第五天的進度〜“ 爾言過矣! ” 第二次談到過; 
  這兩個過〜呈現出冉求在言語上及心態安立上的什麼過失呢?  

4.想一想〜在《論語•為政篇•第3章》
        我們學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內涵 。
本章〜  孔子透過季氏將伐顓臾,子路跟冉求來請益解決的方法,
這樣的一個事件,是否點出儒家為政以德的追求,跟細緻的為政原則呢?

<義理解釋>  2 分 7 秒
一. 引用經文
    (無)
重點摘記
季氏篇-第1章(4)-義理解釋 蔡忠道 老師
(一)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好,那孔子接下來就正面的提到,就是〜作為一個臣子啊,應該所有的
作為 跟 在心態上 怎麼樣確立? 所以孔子就說,求,非常親切地教導
這個學生,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先引了一個古代的賢者周任說過這樣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陳”就是展現,要展現,而且要竭盡所有的能力,展現你的能力。
“列”就是你的位置。你有這個位置,就應該全力以赴,然後善儘自己
的職責。 那萬一不能者止,萬一這個客觀的環境,或者說國君呢不能
賞識,那如果做不到的話就止,“止”就是應該要離開。
(二)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好了,那孔子後面就舉了兩個喻,一個叫“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那“危”跟“顛”,就是遇到危險啊或者說要跌倒了,你不去扶持他,
那“則將焉用彼相矣”?
這個“相”就是輔佐聾盲的人,就是要幫忙那個眼睛瞎掉的人呢,
就幫他在旁邊輔助、協助他走路、做事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眼睛不方便的人遇到危險,
你都不去扶他,不去幫忙他的話,
那這個相是沒有必要的。



【再想一想】
◎季氏攻打顓臾〜為何站不住腳?此舉〜為什麼孔子深深的不以為然呢? 
從三個層面來總結孔子的這一段話:
1. 第一個,顓臾是魯國的先君所封的一個封疆大臣,負責東蒙山的祭祀,
堅守職位,沒有犯任何大的差錯。所以對於這樣的堅守職位的封疆大臣
的附庸國,那是不能攻打的。
2. 第二個,顓臾其實是歸附於魯國,是魯國的附庸國,
而且就在魯國的境內,所以也是不必攻打的。
3. 第三個,即使顓臾有錯,要攻打顓臾,這個也不是季氏的事情。
   孔子講君君臣臣,作為一個執政大夫,對於國家的大事——
   〜戰伐、攻伐、戰爭這樣的事情,大夫是無權做主的。
   在《季氏篇》的第二章,孔子就說的非常的清楚〜
   禮樂征伐是自天子出,不是自諸侯出,何況是大夫,
   在魯國的境內,主要當然是魯國的國君。
   所以,季氏攻打顓臾〜不能打,不必打,而且也不是季氏的事情。

 本章前面第二天的進度〜“ 無乃爾是過與? ”第一次談到過;
  明天第五天的進度〜“ 爾言過矣! ” 第二次談到過; 
  這兩個過〜呈現出冉求在言語上及心態安立上 的什麼過失呢?  
                 期待下回 (後面七天) 分曉

在《論語•為政篇•第3章》
   我們學過:“道(音: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內涵 。
本章〜  孔子透過季氏將伐顓臾,子路跟冉求來請益解決的方法,
這樣的一個事件,是否點出儒家為政以德的追求,跟細緻的為政原則呢?

《季氏篇》的開篇,以為政為開端,可是又不僅限於為政,
  在這一篇裡面,我們也可以把這一篇所學的一些內涵〜
  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或者應用在我們的工作中。
           期待忠道老師 在未來七天的共學中 娓娓道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