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章-7

1-7.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論語•季氏•1》

〈白話〉
孔子說:「求啊!君子最痛恨的就是有意避開自己的貪婪不談,還一定要說出牽強的飾詞來搪塞。
〈文義〉
1. 疾是痛恨,舍同捨。
2. 必為之辭:必為之飾詞以遮掩。
3. 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何晏註:「舍其貪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

〈思維提綱〉
1.今天的進度之前,冉有為自己辯護了幾個理由?
2.本章您還記得前面,夫子認為征伐顓臾有哪些過失嗎?
3.由今天進度的這句話中,夫子認為冉有伐顓臾的想法是什麼 ?

〈義理解說〉
一、前情提要
1.冉有跟師長報告:"有事於顓臾”
夫子認為: 冉有有錯。家臣就有責任協助或擋下主子做合理或不合理的事,” 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有不該伐的原因。 夫子主張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所以既為家臣就應該勸阻,況且執政大夫,對於國家的大事——戰伐、攻伐、戰爭這樣的事情是無權做主的。家臣要想法子幫主子行事和於禮法
1.冉有明顯的推脫之詞。"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推給他的主子/拿夫子當擋箭牌)。
夫子 (1) 引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2)詰問:焉用彼相---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3)舉喻"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看守者的失職
周任,周時大夫,一說為古之良吏。其人正直無私,疾惡務去。
2.冉有再辯解: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二、第七天進度重點摘記
冉有這樣子的說出事情的真相"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的教誡
1. 孔子說求,也是非常親切的叫著冉有的名字,說“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所以還是就言語上的閃躲來教誡冉有。
2. 就是為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慾望,遮掩這個慾望呢,然後卻說東道西、閃躲其詞,那這個是一個君子應該避免的。
3. 我們知道我們所有的言語呢,其實跟我們自己內心的修養是息息相關。
4. 比如說,孔子非常強調要慎言,要時然後言,那言也代表我們內心的一種狀態,所以如果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真實的狀態加以遮掩,尤其是過失加以遮掩的話,那我們可能就會變成一種巧言,變成一種令色,那這個是在修行上或者學習上,是一個應該避免,或者竭力應該避免的一種錯謬。所以孔子先從這個角度去教導冉有。
5. 後面孔子就藉著這個機會呢,教導冉有、子路,兩位政事科最重要的弟子的機會呢,大發議論,談論他對於國家、治國的一個方針,那後面這幾句話應該是這一篇非常重要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