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2章-1

2-1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2-2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2-3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白話>
2-1 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制禮作樂、征伐叛逆的政令,都從天子那裡發出。天下無道的時候,制禮作樂、征伐叛逆的政令,就從諸侯那裡發出。
2-2 從諸侯那裡發出,那末這個國家,至多再傳十代,少有不亡的;若是從大夫那裡發出,那末這國家,至多再傳五代,少有不亡的;如果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的政令,那麼這個國家至多再傳三代,少有不亡的。2-3 天下有道的時候,國家的權柄,不會在大夫的手上。天下有道的時候,平民百姓,自然也不會私議國事了。」

<注釋> 
1. 天下有道:天下,指朝代所屬的地方。有道,天子有德而政治清明。無道則反是。
2.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朱注:「先王之制,諸侯不得變禮樂,專征伐。」

<大義>
本章是孔子論國家政權得失的情形。
   孔子這一段話,大約是從考察歷史演變的軌跡,而且是當時,時事變遷的現象所得出的結論。
   孔子認為:古代從堯、舜、禹、湯以及西周的文、武、成、康諸王,都是「天下有道」的時世,當時君臣定位,名器得所,天子擁有發號施令的權柄,所以禮樂征伐都能「自天子出」。到了春秋時代,就是從魯隱公開始,天子的大權已逐漸旁落;尤其是齊桓公稱霸諸侯以後,周天子已失去發號施令的力量。齊國從桓公稱霸開始,歷經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頃公、靈公、莊公、景公、悼公、簡公十世,最後簡公被陳桓所殺,這是孔子親見的史蹟,這就是「十世希不失」的由來。
   凡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諸侯,家臣執國命,名為以下犯上,是為國之不幸,團體中一旦上下失序,其不敗亡者鮮矣!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 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呢?什麼條件才符合做為一個天子?
2. 如果禮樂征伐之權不由天子發出,而是由諸侯發出,就是天下無道。為什麼?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的經文
1. 《禮記‧中庸.28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2. 江謙先生補註說:”上承天道,下子庶民,謂之天子。”
3. 《論語.述而.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4. 《論語.泰伯.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  兩朝帝師張居正解讀本章時說:“禮樂征伐,乃人君御世之大柄。”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孔子曰:“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ㄧ) 本篇開始孔子的稱謂不同,應該是孔子再傳弟子所做的記錄
1. 這一篇對於夫子的稱謂發生了變化,“孔子曰:”讀起來有些不太習慣。
2.前一章忠道老師特別有解釋過,從本篇開始,對於孔子的稱呼由“子曰”變為“孔子曰”,據此推斷《論語》最後五篇的內容應該是孔子再傳弟子所做的記錄。3.這也預示著我們的第一輪論語共學,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階段,
4.所以要特別感謝諸位,一路相伴蘭若,堅持學習到現在。

 (二) 白話翻譯及注釋
先來理解本章的文義:
1.天下有道,就是指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我們現在講的和諧社會。
2.天下有道的社會,有怎樣的特徵呢?禮、樂、征、伐,這四件事,自天子發出。天下無道的時候,什麼特徵呢?禮樂征伐之權不在天子,而是由諸侯發出。
3.希,解為少。陪臣,指家臣。當禮、樂、征、伐之權決定於諸侯的時候,大概傳到十代,很少還能繼續;
4.如果決定於大夫,傳到五代,就很少還能繼續;
5.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傳到三代,就很少還能繼續的。
6.如果天下符合道義,國家的最高權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之手。如果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會議論政治。
 (三)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 天子的條件
今天重點學習本章的第一部分:“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

1.為什麼“ 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呢”?
2.《禮記》中庸篇裡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
(1)就是說一個真正符合道義的社會,一定是上下有序,各司其職,唯有天子才有資格去制禮作樂。
(2)這裡的天子有什麼條件呢?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這裡的天子嗎?不是。
(3)江謙先生補註說:”上承天道,下子庶民,謂之天子。”上承天道,就是能夠繼承天道,符順自然規律,德行圓滿,還要對待百姓像關愛自己的兒子一樣,這樣的帝王,才是真正的天子。
3.歷史上很多昏庸暴戾的君王,雖有君王之位,也不配稱為天子,因為他們沒有繼承天道,德行不夠。
4.如果德行很高,沒有至尊的位置也不能成為天子。
5.比如孔老夫子可謂德高望重,被天下人尊重,晚年被尊為魯國的“國老”,他沒有天子之位,也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能制禮作樂。
6.正如〈泰伯篇〉孔子所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四) 發動戰爭要符合道義
1.本章特別提到樂,也應該由天子作,可見古人對於樂的重視已經提高到治理天下的高度,值得我們深思。
2.征,指征討,上位懲處下位。
3.伐,是指戰爭,是針對另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戰爭就意味著大規模的死傷,百姓要遭殃,所以戰爭不能隨便發動,要符合道義,要由有德有位的天子決定、發出命令,因為那個國家確實無道,才能出兵去幫助那個國家。
4.譬如武王伐紂,因為商紂王惡貫滿盈,人民都恨透了這個天子,他已經沒有資格做天子,
5.武王的軍隊打到東邊,西邊的老百姓不滿意,說為什麼不先解放我們這一邊;打西邊的時候,東邊的又說,怎麼不先解放我們這邊。
6.這樣的戰爭是民心所向,是為了拯救百姓於水火,根本不用打,一下子就推翻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武王被擁立為天子。
7.還有我國解放初期,抗美援朝戰爭,是不得已而發動正義之戰,所以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以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飛機大炮,最終贏得了和平。

(五) 御世之大柄旁落諸侯則.天下必分崩離析
1.“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如果禮樂征伐之權不由天子發出,而是由諸侯發出,就是天下無道。
2.為什麼?諸侯已經不聽從天子的命令了,諸侯專權,意味著社會進入無序狀態,就是違背了君臣之禮。
3.禮是什麼?很多人誤以為,禮是一部分人制定出來約束另一部分人的封建思想。
4.應該承認不是所有古人遺留下來的思想制度都是正確的,或許有一些思想制度,確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階層的人為特定利益所定立,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這些不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5.真正意義的禮,是中華民族的先哲效法天地自然規律制定的人倫之序,它是自然的、永恆的真理,就好像太陽系九大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各行其軌,不能亂,亂了就一定會出問題。
6.兩朝帝師張居正解讀本章時說:“禮樂征伐,乃人君御世之大柄。”如若御世之大柄旁落諸侯,君弱臣強,會有怎樣的結果?
7.天下必分崩離析。春秋戰國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見證。不僅如此,這種分崩離析的速度還表現出了規律性,
8.孔子老人家是真正的大智慧,預見了這種規律,接下來孔子就描述了這個被後來的歷史反覆驗證的規律。
9.(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明天繼續討論本章的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