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季氏十六 第14章-2

14-1 邦君子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小童」;
14-2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白話〉
14-1國君的妻子,國君稱他為「夫人」,她自稱為「小童」。
14-2國人稱國君的妻子為「君夫人」,對外國人則稱他為「寡小君」。外國人稱她,也稱為「君夫人」。
〈注釋〉(請看14-1)

〈思惟提綱〉

1. 人與人的互動中有不同的角色扮演,我們對境時,如何把握其內涵和繁雜性?
2. 聖賢將紛繁複雜的人倫關係總攝為五倫十義,請說明之?
3. 本章談“稱呼”這個名相背後,真正的用意要我們把握的重點是什麼?
4. 如果我們執持某個角色不放,不能依境界不同而轉變,會造成哪些後果?
5. 面對千變萬化的因緣,轉換自己角色時,應該注意什麼?
6. 本章的學習重點,請總結?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禮記•禮運•18》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2. 江謙《四書蕅益解•論語點睛補註下•季氏十六》: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稱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與相萬殊之旨。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其為致良知一也。

二、重點摘記

(原文)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一)邦君之妻不同稱呼,意謂著五倫關係的內涵
上一次我們討論到國君之妻在不同的場合和對境下都有不同的稱呼,而稱呼背後卻是極其深刻的五倫關係的內涵。

(二)人與人相互關待,有不同角色定位,每個角色有其豐富的內涵。
1. 人與人在互動中相互觀待,面對來到我生命中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因緣之下,所呈現的角色是非常非常廣泛的,面對每一個人事,都有一個角色定位。
2. 你在給自己定義何種角色的同時,也同時給對方定義了相對應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會有不同的禮儀呈現。例如我定義自己是一個兒子,那麼對方一定是父親,其禮儀呈現的是父慈子孝的內涵。
3. 角色呈現之廣,首先可以從我們面臨的人事對境來看。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因為要面臨無數的人與事,扮演的角色也就隨之不可勝數。在這無數的角色中,所行使的禮儀也是無量無邊。
4. 其次,從我們的立志和發願的強弱來看,由於心趨向的方向不同,或者即使方向相同,也有強弱差異,所以在每個對境的當下,對角色內涵的執持力度,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5. 再次,聖賢的教誡,因眾生的根機不同,顯現出有“大學”與“小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方面的層次性、梯次性和多樣性,因此每個角色背後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內涵。


(三) 聖賢將人倫關係總攝為五倫十義
1. 由於角色及角色內涵的豐富性和繁雜性,在我們實際對境中,我們對自己和
別人的角色定位往往會茫茫然不知所措,由此會產生人際關係中的種種困擾,乃至衝突,不和諧。
2. 所以,古聖先賢透由自己的修證經驗,將紛繁複雜的人倫關係收攝成扼要,
  (1) 用五倫關係來總攝,就是 :
     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2) 以人倫十義總攝,如《禮記•禮運篇》中說: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十者謂之人義。”
古聖先賢將如此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總結成五倫或十義,並賦予禮制來踐行,
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了達和徹悟。
3. 五倫關係,再收攝起來,無非是“上下”、“左右”兩種關係。
(1)上下關係:以“師”為核心,詮釋如何依師長而“學”的內涵;
(2)左右關係:以“友”為核心,詮釋如何藉由助伴而“習” 的內涵。
故五倫關係,以禮儀為行持準則,透由對人倫道德的持守,顯發的是學習之道,生命提升之道!

*這是本章要談“稱呼”這個名相背後,真正的用意所在,或者說要把握的重點所在!

(四) 邦君之妻雖有不同稱呼,其體性只有一個~至良知。
1. 民國的江謙在補注本章時說:“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稱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與相萬殊之旨。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其為致良知一也。”江謙在蕅益大師《論語點睛》上作補注,感歎一個國君之妻,居然有這麼多稱呼。雖然有這麼多名相上的萬般差異,但其體性無非只有一個,就是王陽明繼承孟子所說的“致良知”。即這些稱呼背後所體現的“仁”、“敬”、“孝”、“慈”、“信”的內涵,都無非是從人人本具的“良知”中開顯出來的。
2. 江謙的這段注解,以佛釋儒,頗有深意。“名與相”之所以千差萬別,是因為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所呈現出來的角色是變化不定、“無自性”的。假如我們執持某個角色不放,不能在變化不定的境界中,不斷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會對自我身份產生執著。

(五) 角色是變化無自性的,若執著不變將帶來角色錯位,傷害自他。
1. 這種“自性執”帶來的後果,就是角色的錯位,扭曲,禮崩樂壞從此而生。
2. 例如 :
(1) 如果你是單位裡的領導,將領導的角色帶到家裡,習慣以領導的口吻指揮家人,就會破壞家庭的和睦氛圍。如果把領導身份帶到八小時以外,仍習慣用領導的威嚴對待同事,人與人之間容易產生心的藩蘺,不能和下級打成一片。
(2) 又如,我們彼此之間是朋友、同學、戰友等故舊關係,但在一個單位裡又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你不能把前者的故舊關係帶到單位裡,犯此大忌,連原來的故舊關係,都會受到損害。
(3) 又如,我們做老師的,在大學裡當教授的,教人教習慣了,就覺得自己很厲害,高高在上,眼裡只有“下”,沒有“上”。發展到最後,連聖人都不如他,習慣性地在聖人頭頂上指指點點,對古聖先賢輕言妄評。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所謂著名學者,都自以為比古人強,比古人聰明,所以自覺不自覺地對自身角色習慣性地執取,在聖賢面前也變得傲慢自大,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4) 在一個單位裡,如果領導的能力和水準還不錯,那麼上下關係就維持比較好;如果一個領導顯現起來,能力和水準很一般,那麼,很多時候我們開始上下概念顛倒,不知不覺把自己置身於“上”,在語言和行為上,對自己的領導不恭敬,真正損失的是自己!

(六) 我們對陌生人容易產生角色缺位而導致冷漠。
1. 對一個熟悉的人,我們還有角色定位的敏感與意識。但對一個陌生人,一個
與我關係不大的人,我們往往產生角色缺位,把他視為陌生人而排斥在五倫關係之外。
2. 一旦與陌生人發生交會,由於角色定位的不敏感,就習慣以自我利益為核心,
人倫道德於不顧,去挑戰五倫秩序的底線。
3. 譬如,遇到一個陌生的老人,或者別人家的小孩,我們不能馬上觀待這個老人是自己的尊長,這個小孩子是自己的愛子,就不能產生古人講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倫理效應,就會因角色缺位而產生情感冷漠。

(七) 面對千變萬化的因緣,轉換角色,必須正向而轉,不能錯解造成錯位。
1. 面對千變萬化的因緣,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必須正向而轉,不能角色扭曲。
比如,在西方文化的氛圍中,強調個性獨立,人人平等,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我們錯解了它,就會造成角色錯位。
2. 在中國也有不少家庭,開始將父子關係,演變成朋友關係,強調父子平等,以示尊重孩子人格和個性。不少孩子開始膽大妄為,直呼父母名字,在孩子的幼小生命中,開始沒有尊上的概念,孝順的等流從小就被阻斷,這是生命成長中最大的障礙。
3. 在學校裡,也同樣如此,師生之間師道尊嚴的味道越來越淡。很多學生認為,我繳了學費,老師就得教我,師生之間演變成商業關係、利益關係,這是一種更為可怕的角色扭曲!

(八) 本章結攝
本章教我們如何稱呼,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稱呼是外在的一個名相,而每一個名相的背後卻有一個十分深刻的倫理道德的內涵在支撐著它。每一次稱名,就是對聖賢倫理的一次聚焦和自我檢察,是對五倫秩序的堅定持守,是一個切切實實的正心誠意修身的過程,是將儒家最核心的仁的內涵不斷顯發的過程!好,本章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