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8章-1

8-1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白話:
 
孔子叫子路的名說:「由也,你聽過『六言六蔽』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你坐下,我告訴你。」
 
 
注釋:
 
①六言:六句話,此處指的是六種品德(仁、智、信、直、勇、剛)。
 
②六蔽:六種弊病。

③居:坐。
 
 
思惟提綱:
 
① 我們都是從哪些方面來確定孩子(學生)行或不行?成績分數、還是聰明伶俐?
 
② 我認為什麼樣的學習態度才稱之為「好學」?我能算得上是一個「好學」的人嗎?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論語 • 學而 • 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 • 雍也 • 02》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 • 子路 • 24》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論語 • 公冶長 •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國語 • 周語下》
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後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
 
 
二、重點摘記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一起共學的673天。打開書104頁,一起恭頌原文: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按照背誦進度今天學第一段落: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一) 文義解釋及本章主旨:
 
1、孔子叫子路的名說:“由也,你聽過'六言六蔽'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你坐下,我告訴你。”古時候沒有椅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屁股是坐在腳跟上。看到老師發問,子路就馬上直起腰身、長跪著回答,這是禮的表現。由此看出,子路對老師十分的誠敬。
 
2、“六言六蔽”是古時候的一個成語。“言”就是字,六言是指六個字“仁、知、信、直、勇、剛”是六種美德:仁愛,智慧,誠信,正直,勇敢,剛強。“蔽”古注上解釋說“蓋覆也、壅塞也”。蓋覆是由上到下覆蓋光明,壅塞是自後向前隔絕出路。六蔽就是六種弊病:愚就是愚昧;盪是放蕩;賊是賊害;絞就是尖刻刺人;亂是搗亂闖禍;狂就是狂妄自大。
 
3、張居正先生說“人之偏於所向者,有一件好處,便有一樣遮蔽。總之有六言而六弊隨之。”“仁、知、信、直、勇、剛”這六言就跟隨著“愚、盪、賊、絞、亂、狂”這六蔽。六蔽能蔽六言,讓六種美德變成六種毛病。想要避免這六種美德變成六種過失就要靠“好學”。“好”是喜好,是一種欲樂,我的老師說“欲”,善惡都通,好學是指通於善的善法欲樂——喜好學習。如果不好學,你喜好的“德”就容易變成你的病。《論語注疏》中,認為這章主要目的是勸學。
 
(二) 勸學,具體要學什麼?
 
1、具體學什麼?歷代學者的解讀不一樣。
 
-《論語注疏》說要學習“裁定”德性的限度。
 
-朱子《集注》則認為“六言六蔽”目的是教人“明理”,道理的理,從理學的角度出發;說“徒好之六言而不學以名其理,則各有所蔽。”
 
-張居正先生也認為“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人必好學窮理而後所行無蔽。不然,則雖材質之美,制行之高亦將有所遮蔽,而無以成其德。”
 
-但楊叔達在《論語疏證》中說:“不好學者正謂不學禮”,禮貌禮儀的禮,認為是指專門學禮度,不學禮就把握不好度。因此,六言六蔽可以理解為:仁而不知度,愚蠢;智而不知度,就放蕩;信而不知度,就是賊害;直而不知度,就傷人,說話尖刻;勇而不知度,就禍亂闖禍;剛而不知度,就狂傲。
 
無論古今學者怎樣詮釋所學的內容,但“對於學的欲樂愛好”始終是大家公認的“成就六言遮止六蔽”的重點。不好學,即便是他熱愛美德,也會成為產生弊病的根源。
 
2、張居正先生說:“仁、知、信、直、勇、剛”六者美行也。“愚、盪、賊、絞、亂、狂”六者是惡名也,人惟足己而不學,見理之不明,遂使美者化為惡,而況其生質之不美者乎?(自足不學就會使美行化為惡名,好的成壞的。)於此可見“氣質之用小,學問之功大”,所以對個人成長來說,不管天分高低,好學才是關鍵。
 
3、縱觀歷史,會發現但凡有大成就的人往往天分不是很高,而大都具有努力好學、堅持不懈的品質。張居正先生說就連古代帝王都不敢恃聰明絕異之資,而是必以“講學窮理”為急,以好學為切要,就是害怕自己“過中失正”而不自知。
 
 
(三) 「好學」才是一個人能取得成就的最重要條件
 
1、到這裡,我們家長也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從哪些方面確定自己的孩子行或不行的?成績分數還是聰明伶俐會來事兒?學習本章我們要再再明確一點——只有「好不好學」才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行還是不行。
 
2、一個人只要好學,不管現在怎樣,不斷突破,總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沒有這個認識,認為自己笨就不行、那就耽誤了自己,認為別人笨就不行就耽誤了別人。好學才是一個人能取得成就的最重要條件。
 
3、所以我們說教育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讓孩子把學當作愛好。而最大的失敗就是孩子徹底喪失了對所有門類的學習的愛好。所以無論現在擁有什麼,最重要的是他現在“好”什麼,一定要注意啟發、關注、保護我們的“好”,“好”就是內動力,會點亮我們。好、然後去做、最終就決定我們成為什麼。
 
4、因此,對學產生好,是教育的重點。現在的父母特別重視成績,放學之後讓孩子參加補習班,週六週日也不休,孩子身心俱疲就容易喪失的學的快樂。「現在好學」可是比「現在學好」更重要。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校裡、工作崗位上、甚至當孩子變成父母時,他們也要學怎樣讓自己的下一代變得更好。“好”才會讓一個人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復一時、日臻完美、日月至焉。
 
(四) 什麼是「好學」?
 
1、什麼是好學?孔子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標誌著志向已經確立,不為外物所動”,“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是時時刻刻都在人事互動中實踐練習,“就有道而正焉”就保證了方向正確無偏、一直有善知識的引領、走在人生正路上。
 
2、孔子明確地說顏子是好學的,特點就是“不遷怒、不貳過”。那麼首先,什麼是遷怒?什麼是二過?得學。有時候我們認為的過失可能恰恰是聖人眼中的功德。比方說子貢曾經問老師“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說“不如鄉人善者好之、惡者惡之”。所以“是非功過”都需要智慧來辨別,智慧不同,認識就有差距。我們也不覺得自己經常遷怒別人,可實際情況是大部分人一直活在抱怨中:一點事情不如意,就遷怒於比自己弱小的、或者包容自己的人。“怒”就是煩惱。遷怒,就是煩惱遷移不斷,不遷怒就得斬斷煩惱,前一念起、第二念放,不再相續下去,更不能遷移給他人。“不貳過”就更難了。比如說有人就是忍受不了別人不尊重自己,一遇到這種情況就很生氣,這個問題可能就困擾他一生。可以說“不遷怒、不二過”概括了全部人類的行為哲學,是很難具備的人生的修養。
 
(五) 「好學」學什麼?
 
1、“好學”學什麼?就是學聖賢走過來的經驗、校對自己的偏失,包括認知和習氣上的偏失,這是真正的克己功夫。即使我們有善良的天性,但是如果不好學,不改過,那麼毛病習氣也會日日增長。老話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從善就像爬山,手腳並用,登上去都很不容易的,可是作惡卻很簡單,像崩塌下來一樣,一下就下去了。這是聖人的重要經驗。
 
2、“學”並不單純是取得成就的手段或方法,而是具有充分意義的自我目的性行為。因為“好學”就意味著會變化自我、成就自我。孔老夫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差就差在“不如丘之好學”。
 
3、力行是依教奉行。沒有好學,只是力行,所有的好事都有可能變壞事。不學而行就是人生大弊!僅僅是喜好美德而不透過好學來反覆錘煉,那在我們身上的顯現出來的就是毛病。因為愛好美德並不是真的具足了美德,“徒好”而不學,那自己的“好”所產生的執著就成了一種蔽,讓自己變得愚蠢、放蕩、傷害、急躁、叛逆和狂妄。
 
(六) 8-1段落結語
 
1、可以說,夫子在本章為德與學、知與行的關係,作了一次精簡的闡述。
 
2、不丹的國師,劍橋社會學博士TAMA說:“人一輩子有百分之三十的知識可以藉鑑知識經驗知道,知識可以解決三分之一的問題。還有百份之60到70是知識不知道的,需要靠心靈去忍耐和感知。” 所以,不管你是有學問、有本事、還是有個性、有權威,你都不能讓自己停在原地。以一個敞開的心態做一個小學生,生命才有無盡的可能。
 
3、仁愛、智慧、誠信、正直、勇敢、剛強這六種美德,看似容易理解,其中的內涵卻十分精微,事相上也非常複雜,難以辨別。怎樣拿捏表現才能恰到好處?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對其中的事和理有愈來愈深入的體會,在明後幾天的共學中我們會針對每一言每一蔽逐一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