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19章-2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話>
孔子說:「我不再想說話了。」子貢道:「您如果不把道理說出來,
         我們這些弟子傳述什麼呢?」
孔子說:「天說話了嗎?四季照常運行,萬物照常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文義>
1.四時行:指春夏秋冬時令的遞行。
2.百物生:指萬物生生不息。按孔子意謂天不說話,而四時行、百物生,見之即知其理;你們亦只須看我而去做,何必要時時說呢?
<思惟提綱>
1. 語言只是傳道的工具,而真正能夠把文化傳承下去的是什麼?
  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斷,綿延不絕,關鍵又是什麼? 
2. 孔子為什麼反問子貢〜“天說話了嗎”?
   這裡孔子所說的“天”,內涵為何呢?
3. 為什麼僅從言語上觀待聖人,就無法了知聖賢的本地風光,
 無法理解聖賢之道?
4. 禪宗的“不立文字”,與此處孔子的“予欲無言”,異曲同工,
   給了您什麼啟發?學習了本章以後,您想要再做哪些努力呢?

<義理解釋>   13分15秒
一. 引用經文
 1.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禮記•孔子閒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3. 北宋理學家張載著名的「橫渠四句」:認為讀書人要〜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4. 《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
 5.《易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
      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6.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7.蕅益大師:“說時默,默時說。”
 8.《論語•述而篇•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9.《論語•述而篇•2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10. 李炳南老先生說:“聖人之智愈廣博,而愈無處不在,
                    道愈深微,而愈無時不顯,故不但無所隱秘,
                    且所為者無不是指點二三子,
                    故曰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11. 「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公案〜
     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二. 重點摘記     

朋友們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陽貨•19-2》
前言
上次我們講到,語言只是傳道的工具,而真正能夠把文化傳承下去,
必須靠具量的祖師代代相傳,而且有一個覆蓋家、國、天下的組織體系。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斷,綿延不絕,關鍵是〜
〜孔子等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道統!
(一) 本章的內容 
子貢認為孔子不說話,孔子的道就無法傳承下去。針對子貢的疑問〜
     (  您如果不把道理說出來,我們這些弟子傳述什麼呢?  )
孔子的應答更是妙不可言,有一股話鋒被絕殺的氣勢。
孔子說:
“天說話了嗎?四季照常運行,萬物照常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二) 天地有其“本來如此”的運行規律 
孔子的這番回答,不同於以往的風格,卻更有道家的風範。
對於什麼是“天”,什麼是“天道”,我們先看看道家是怎麼說的。
老子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南懷瑾先生解釋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後四字本身是一個註解,就是說道效法誰呢?誰也不效法誰,
它自己“本身當然如此”就是道,“本身當然如此”這就是自其然也。
南老的意思,就是人要效法天地,敬畏天地,因為天地有“道”,
有其運行規律,這個運行規律是什麼呢?就是“本來如此”,
也就是天地有其本來如此的運行規律。
那天地有什麼本來如此的運行規律呢?

(三) 儒釋道 談天地人 同出一轍
天地的本來特徵,在《禮記•孔子閒居》中說到〜
“三無私”〜就是:“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就是像天那樣無私地覆蓋萬物,
      像地那樣無私地承載萬物,
      像日月那樣無私地照耀萬物。
人效法天地的,就是這個無私、無我之心。
“為天地立心”〜
就是人要效法天地這顆本來具足的無私之心、博大之心、大愛之心。
《三字經》中說:“三才者,天地人。”
 這句話源自《易經•說卦》〜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
      立地之道,曰柔曰剛;
      立人之道,曰仁曰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天地化育了萬物,萬物之中,也只有人能懂得天地之心,
  故人與天地並稱三才。
孟子的“性善說”,以及陽明心學〜
認為人人都有本來具足的良知,其實都是在效法天地之心,
這和佛家講的人人具足佛性,即清淨、平等、光明的本性,
可以說同出一轍。

(四) 儒釋道 之異同 
有人在評價儒道之差異時,說“老子在雲端看人事,孔子在大地仰蒼天。”所以,不少人覺得道家要高於儒家。其實,這是我們凡夫的妄測而已。
能在雲端看人事,固然能懂得道、德、仁、義、禮等人事,
了達它們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功用;
能在大地仰蒼天,也必定了達蒼天之德性,
悟得何為性與天道,才會去仰望它。
道家重點講形而上的“體”,
儒家重點講形而下的“用”,
體用不二,不一不異。

(五) 孔子說的“天”是道之本體,是事物最究竟的本質 
1.講到這裡,我們就會曉得〜
 孔子為什麼反問“天說話了嗎”。
 這裡孔子所說的“天”,講的是道之本體,就是形而上的“性與天道”,
 詮釋的是事物最究竟的本質,它本來如此,如如不動,故從不“說話”。
2.在儒家看來,“天”或者說“天理”,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
 儒家仰望蒼天,就是信仰最究竟的天理。
 所以“天”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目標。
3.譬如說,我們所擁有的江山叫作“天下”,
 天下最高的君王,被稱為“天子”,就是“天的兒子”,
 即從“天道”這個最究竟的真理中化育出來的聖王。
4.孔子曾在子路面前罰誓說“天厭之,天厭之”,
 把老天對自己的懲罰看作是最嚴厲的懲罰。
 有個成語叫作“替天行道”,
 就是為了天理而懲惡揚善,是最正義的行為。
 還有一個詞叫作“天打雷劈”,犯了惡行,即使僥倖逃過懲罰,
 但老天也不會放過你,因為天理昭昭,最為公平。
5.有一種“命”,叫作“天命”,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你再多的努力,最後是否成功,不僅僅是看你當下的努力,
  還要看眾多的因緣是否和合。

(六) “道可道,非常道” 
1.“性與天道”屬形而上的道之本體,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真正說來是無法用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能表達出來的,
 無非都是“名言”所詮釋的內涵。故老子也說:“道可道,非常道”。
2.只有親自證得,才會知道它真正的內涵。就像一個你從來沒有吃過的
 東西,別人再作完整的描述,你都不會體會到它真正的味道是怎樣的。
3.對大道,如果我們不從本體去修證,而在言語上求取,就不太容易
“得而聞也”。雖然道之本體,不太容易去觸摸得到,但它是最究竟的
 真理,它無時無處不在產生作用,顯示功德。
4.如同老天從不說話,但四季更替,萬物化育,從未停止,且絲毫不差。 
 故天雖然不說話,但也可以說無時無處不在“說話”,
 因為它以種種方式在顯示真理。故蕅益大師說:“說時默,默時說。”

(七) 自然顯現於外的聖人氣象不能用語言傳述  
在《論語•述而篇》中,有一章描述孔子閒居時的容貌及威儀,
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申申和夭夭,描述的是樹枝的不同相狀。
申申,指樹上大的枝幹直直地向上,夭夭,指嫩枝輕盈妙婉。
一個是直,一個是傾;一個是緊,一個是弛;一個是舊,一個是新,
但它們能夠非常和諧地呈現在一起,組成最曼妙的風景。
孔子閒居時的威儀,就是這種不能用語言傳述,
自然顯現於外的聖人氣象——從容自在,慈悲溫和,又不失殷重威嚴。
所以聖賢的功德,一切時處,都會以身、口、意的方式自然彰顯,
猶如空氣中的塵埃,靠近他,自然而然就會被沾上。

(八) 僅從言語上觀待聖人,無法理解聖賢之道。 
1. 如果我們僅從言語上觀待聖人,就無法了知聖賢的本地風光,
就無法觸  摸到聖賢那顆仁愛之心,也就無法理解聖賢所說之道。
2. 孔子的一些弟子示現從言語處求道,故無法對“性與天道”得而聞之,
所以懷疑孔子有所保留,沒有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教他們。
在《述而篇》中,孔子也只能無奈地向弟子們表白:
“你們這些學生啊,以為我對你們有所隱瞞嗎?
我對你們沒有任何隱瞞。我沒有什麼事情不對你們公開的。
  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3. 李炳南老先生說:“聖人之智愈廣博,而愈無處不在,
道愈深微,而愈無時不顯,故不但無所隱秘,
且所為者無不是指點二三子,故曰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九) “無聲勝有聲” 的勝妙法會 
禪宗有一則很有名的“拈花一笑“的公案〜
說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手裡拿了一束鮮花,示意大家。
台下的聽眾都不知道佛是什麼意思,所以一個都不出聲。
這時候,佛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
佛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由於迦葉尊者與佛陀之間演繹了一場以心傳心的勝妙法會,使得這場法會以“無聲勝有聲”收場,迦葉尊者也就成為了印度的禪宗初祖。
禪宗的“不立文字”,與此處孔子的“予欲無言”,異曲同工,
不是說真的不要語言文字了,而是為了警醒後學者,
修行學道,不要死在言下,要在心的本體上努力。
有意思的是,禪宗說不立文字〜
恰恰留下了一部唯一不是佛說的“經”——《六祖壇經》。

(十) 儒學心法的特徵就是在心的本體上著力
本章〜孔子與弟子之間用禪言妙語,
十分深刻地闡述了什麼才是儒學心法的特徵,
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和警醒。
現在弘揚國學,推動讀經教育,可以說是在華夏大地呈燎原之勢。
但是孔門心法的特徵,就是反躬內省,內化於心,在心的本體上著力。
如果我們為讀經而讀經,為背書而背書,甚至純粹是為考試而學習儒學,就會重新落入向外求的窠臼 。
學習的方向錯了,就會一錯百錯,這是我們千萬千萬要注意的地方!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頻稍有出入。)
楊絳是錢鍾書的夫人,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種種精神和身體的折磨,但她說:“我絕對不相信,我們傳承幾千年的寶貴文化會被暴力全部摧毀於一旦,我們這個曾創造如此燦爛文化的優秀民族,會泯滅人性,就此沉淪。因為我從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發,對外小心觀察,細細體味,一句小聲的問候,一個善意的'鬼臉',同情的眼神,寬鬆的管教,委婉的措辭,含蓄的批語,都是信號。我驚喜地發現:人性並未泯滅,烏雲鑲著金邊。”
玫玫何其有幸〜
能在浩瀚的時空中〜與孔子  老子  佛陀 等古聖先賢  相遇……
感恩敬愛的師父與真如老師永恆的陪伴
隨喜同行善友們〜今晚 我們又一起種下一顆善妙的種子

在反覆反覆的備課後
好想高唱讚頌〜〜拉章
啊 ! 上師上師   請住我心的拉章
拉章拉章拉章    拉章矗立起來吧!
拉章拉章拉章    上師請住我心拉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