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21章-3

21-3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

〈白話〉

21-3 孔子說:“父母去世一年你就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 宰我說: “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做吧。

〈文義〉
1. 食夫稻 : 北方以稻米為貴,居喪者不食。
2. 衣夫錦:錦為采衣。居喪者服素,不宜衣錦。 衣,穿著。
3.  女:汝之意。
 〈思惟提綱〉
1.父母去世一年,孔子對宰我說「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目的為何? 
孔子問宰我, 宰我曰:「安!」, 孔子又如何對宰我說呢 ? 
2.父母去世聖人為什麼飲食生活起居有那麼多規矩?為什麼制禮作樂要聖人?
3.探討本章內涵,您體會孔子教導弟子的用心是什麼?

義理解釋  "
一、引用資料
1. 《孝經•喪親》: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2.《後漢書記載的•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3. 《中庸•28》: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 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 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4. 《禮記》: 
 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 
 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
 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
5. 老子《道德經》: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
  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6. 《蕅益大師評點說》: “喚甚麼作禮樂,可恥可恥” 。
7. 《禮記•檀弓上》: “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8. 《弟子規•7》: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二、重點摘記    
(一)讀誦及消文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一起共學的695天打開書107頁,今天繼續學習“宰我問三年之喪”。
1.恭誦原文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
2. 白話翻譯:
孔子說“父母去世一年你就吃稻米,穿錦衣,你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心安你就做吧。
 古時候稻米產自南方,所以在北方是很貴重的。
“錦衣”是絲織品所製的有文采的華服。
(二) 孔子初言'女安則為之',絕之之辭 :
1. 宰我守喪三年論辯的取捨 :
宰我對守喪三年的論辯,是以客觀世界的禮樂制度和大自然的運作規律做為標準進行取捨,
2. 夫子直指人心 :
孔老夫子沒有跟著宰我的思路談三年之喪對禮樂制度和自然世界的影響,而是靜靜的問學生:“父母去世一年,你就吃好的,穿好的,你的心能安嗎?”夫子直接把宰我從“客觀世界的外在標準”轉移到“個人內心的情感需求”,直指人心,讓我們自己體會:父母去世,子女卻心安理得的享樂,父母去世都不當一回事的人,他還有仁愛之心嗎?
3. 宰我沒體察到孔子的用心, 直接回答“安”:
原本老師問這個話就是要宰我好好思考再來回答的。誰料宰我似乎沒體察到孔子的用心。居然直接回答“安”。
4.  蕅益大師對這個“安”字的點評用了四個字“喪心病狂”。
意思是父母過世一年,孩子就吃喝玩樂而且心安,這叫喪心病狂。
(1) 如果宰我的父母聽到了,怕是要傷心了。假設宰我的父母已經不在了,那麼  
   他以前替父母守喪的時候,心思也一定是不想守孝那麼長的時間。
(2) 但是宰我說“安”,老師也沒辦法,孔子不能自恃是老師就說“你不能
    安!”  
    因為安不安是個人感受的問題,我們怎麼可以叫一個人沒有這樣的感受呢?
5.所以接下來孔子回答很妙:“女安,則為之。”你如果安,就去做吧。
6.《集注》上說“夫子是想宰我反求諸心 : 
自己問自己的心,就知道是為什麼不忍心安了,但是宰我不察。所以孔子初言'女安則為之',是絕之之辭。”
(三) 父母過世,孝子行儀 :
 1.孝子在屋外搭個草廬,作為守喪之所;孝子住在草廬裡,穿麻布的喪服和草  
  鞋,睡草墊,枕土塊,
2. 三天之後吃稀粥,三個月後可以洗頭,
3. 頭一年裡不吃蔬菜瓜果,兩年後才可以吃醋和醬,
4. 滿二十五個月除喪後才可以飲酒吃肉;
5.守喪期內不能彈琴、唱歌,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不娶妻納妾,不行夫妻之事。
6.孝經上說“此哀慽之情也”,因為“夫悲哀在中,故形變於外也”。
(四) 聖人為什麼在飲食生活起居上有這麼多的規矩?
1.《孝經》上說“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孝子因為失去父母,那種哀痛三天都吃不下去飯,如果再不吃飯就傷害身體了,
2.所以聖人制定禮度,教孝子三天之後一定要吃飯。是孝子吃不下去,可是按照禮,一定要吃。
3.但輪到我們,我們覺得“哎呀要三天才能吃飯,太餓了,能不能改成一天?”那就只能問問我們自己,可還有三日之愛之於父母乎了。
4.後漢書記載的韋彪雖是孝子,但他居喪之後“羸疾骨立異形,醫療數年。”如果他的父母在,也不會願意他這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父母知道他傷身體會多麼的痛心呢。
5. 禮的制定是“教民無以死傷生”,因此聖人制定最多是三天之內可以不吃飯,不能因為死去的人而傷害了活著的人。
6. “喪不過三年”是以三年為極限,示民有終也,雖然對父母的追憶感恩終生不會有盡頭,但對父母這一生的盡孝,到“喪三年”這個禮儀就是要顯示有終。否則也不能什麼事都不做了,一直哀戚呀。
所以喪三年是“最多三年、勉強以三年為極限”。
7.真正的的孝心可不止三年,輪到我們非要還討價還價,三年太多了,改成一年吧,改成半年吧,改成一個月吧,請問你的孝心何在?
8.前面說過“禮是緣情而製”,禮的出現就是對人情進行引導節制。君子對父母的哀思沒有窮盡。
9.但由於聖人制訂了禮儀,不宜超過規定的時間,給治國持家帶來不便,所以要服從這三年的時間安排。
10.這並不是說三年的喪期就足以報答父母的恩情。
可是很多薄情的兒女不悶心自問自己為什麼薄情?
卻抱怨三年的喪期讓自己吃了辛苦,不自由了。
11.三年,我們喪失了不仁不孝的自由,卻釋放了行仁行孝的自由。
為什麼我們會對父母都沒有了這樣的深情呢?如果我們說喪三年不合時宜了,那麼要請問,我們覺得守喪多久才合適呢?
12.從這就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能制禮作樂麼?
《中庸》就上說“非天子不敢作禮樂”“非聖人不能作禮樂”。
(五) 為什麼制禮作樂要聖人?
1.因為他了解人性,作出來的禮樂合乎一般人性。禮樂不是以一些情感深厚的人為標準,也不是以情感寡淡的人為標準。是依照普遍人性而製的。
2.禮記上記載“子夏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他說'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夏認為自己太重感情,不能忘哀,但是不敢逾越禮制,所以除喪了;而子張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子張說:“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意思是我的哀已盡了,但子張覺得自己哀情不夠,需要依禮再做些努力。由此可見,兩個人都是依禮來調適性情,以求中和之道。
3. 子路以父母之禮為姐姐服喪三年:
子路的姐姐過世,本來該服喪一年,但子路過了一年還不除孝。子路說“我受姐姐撫養照料,我要以父母之禮來為姐姐服喪三年” 。
孔子說“不可以!你要馬上除喪!”所以聖人之所以制禮就是“過者抑之,不及者補之”,情感太多的人就需要克制一下;那麼感情不夠的人呢?你通過禮節,讓自己再加深一些。這個叫中庸之道,其中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六) 禮樂的根本在仁心 :
1.當宰我不面對自己內心的仁德存養,依從客觀世界的制度功效和事物規律,拋開心性的基礎,再怎樣巧言善辯說守喪一年的合理性,終究是背離了儒家的心性之學的。
2.蕅益大師評點說,“喚甚麼作禮樂,可恥可恥”。禮樂的根本就在仁心,去掉三年之喪,這就沒有了孝心仁心,還談什麼禮樂呢?
3.不仁之人還談禮樂,這就是可恥。
馮友蘭說“人必有真性情,然後可以行禮”,這就是為什麼孔子說“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
(七) 總結 :
1.所以孔子說“心安與不安”,是人心性幽微的躍動,是內在情感的自我體會。就是要我們體會那個欲報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沒有那分真心,在形式上怎麼做,禮就不是真實的。
2.古注上說“今人假極不肖,心無哀思,即便是依照國家法律所在,不敢不服的強服三年之喪,又有何意義呢?”
3.《弟子規》上說“喪三年,常悲咽”。重要的不是“喪三年”,而是要“常悲咽”!即便不需要守喪三年了,但我們也要常存著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4.“居處變,酒肉絕”,也不是裝模作樣。造作虛偽的哀情不僅不孝,比不孝還糟,是在不孝上面再加虛偽。如果行禮作樂卻沒有內在的真情實感,那就是增加虛偽。
5.禮樂的根本在於仁,仁的根本在孝悌,而人能行孝悌在於知恩、念恩。所以要恢復禮樂就是要從“對父母恩德的憶念”開始恢復!這是從根本上來恢復,先把對父母的真心恢復出來!
6.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曾給兒子寫過一封有趣的信說:
※“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沒有指定要我作你父親,我也沒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兒子,大家是撞來的,因為是撞來的,所以彼此之間沒有交情可談。
※“但是話得說回來,我這個老頭子和這個老太太,從替你擦大便小便開始,照顧了你二十年,這二十年,你去社會上找找看,還有沒有比這兩個老朋友更好的朋友?
※我們現在不要求你孝不孝,這些都是空話,只要求你把這兩個老朋友照顧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樣照顧這兩個老朋友二十年,就夠了。
※”這篇遊戲文章,恰好說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學:中國人講孝,就是愛的體驗與回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