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23章-1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
 〈白話〉
子路問:「君子崇尚武力嗎?」孔子說:「君子以義為重….
〈文義〉
1.君子:指在上位的官員。
2.尚:崇尚。
3.義以為上:以義為上。上通尚,注重。
〈思維提綱〉
1.您覺得子路為什麼會問夫子"君子尚勇乎?”
2. 回想一下,《論語》中夫子還有其他地方討論過"勇”嗎?
3. 您如何定義 "勇”和"義”?
4.君子需要勇嗎?勇和義二者,對君子德行作為有麼差異?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1.《論語•子罕•2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論語•憲問•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3.《中庸•20•哀公問政》:….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4.《中庸•20•哀公問政》:…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所謂仁,就是人性中本來具有的慈愛,以親愛自己的親人最為重大。所謂義,就是事事得宜,以尊敬賢人為最重大。親愛親人而有等級,尊敬賢者而有等級,禮就由此產生。)
5.《論語•里仁•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6.《論語•陽貨•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7.《論語•衛靈公•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重點摘記  
(一)讀誦及消文、前行
1.恭誦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2. 解釋文意——
(1)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回答說:“君子以義為上。在上位的君子如果只有勇敢,卻沒有義,就會作亂。在下位的普通百姓,如果只有勇敢,卻沒有義,就會做盜賊。”
(2) 這裡的君子、小人不是從道德修養上區分,只是從地位和影響力的方面區分。在上位,有權勢,影響力大的就是君子,在下位的普通百姓就是小人。
(二) 儒家價值觀中的“勇”和“義” 的關係
1 . 這段對話探討了儒家核心價值觀中的“勇”和“義”的關係,對於我們深入理解儒家的精神內核極具意義。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什麼是勇?什麼是義?
2. 先說“勇”,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勇就是勇敢,無所畏懼。勇敢的反面就是怯弱。一個人立志成為君子、成為聖賢,要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必然要克服許多困境,所以如果沒有勇敢的品德肯定不能成為君子,
(1)《中庸》上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一個君子應該具有仁德之心,時時處處總想利益他人;同時,君子又應具有智慧的頭腦,不僅僅有利人之心,還有利人的方法。不但給他人眼前的利益,還給予長久的利益;不但利益眼前人,還能考慮到利益更多的相關人。
(2)進一步,君子不僅有利人的心和利人的方法,還應勇敢地克服困難,身體力行實踐利人行為。所以真正的儒者都是勇敢的行動派。
3. 說完勇,我們再說“義”。《中庸》說:“義者,宜也。”所謂義,就是適宜,事事合宜,每件事都是適宜的,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1) 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對於天下的一切事情,沒有一定的可以,也沒有一定的不可以,只看是否符合道義,在此時此地最合適。
(2)義以仁德為根基,作為一種價值判斷,為君子為人處事、立身行道劃定了邊界,正可補救其他德行過分或不足。比如前面孔子所說的“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未學透徹,不知權變,都會產生相應的流弊。這些流弊都是不合宜的,也就是不義的。
(3) 所以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君子的本質是義,君子所言所行皆合於道義。
(4) 比如孝敬父母,很多子女會給父母買很多保健品、帶父母四處旅遊、長時間陪父母說話,這些當然都是出於子女的孝心,這份孝敬父母的心是值得稱讚的,可是這些行為是否適宜,就需要因人、因地、因時做觀察抉擇了。
(5) 父母喜歡儉樸,身體又不錯,買太多保健品可能會讓父母感覺浪費,心不安;父母身體不便或者喜歡宅在家裡,四處旅遊就可能變成父母陪子女;父母喜歡清靜,長時間說話也會成為壓力和負擔。如此這些子女的做法就不適宜了,也就是不義。
4. 再比如,熱情待客是禮,可同樣的熱情待客,對於不同的客人,感受卻是不同的:有的客人喜歡被熱情接待,被處處關心,感覺如此會被尊重,被重視;但也有一些客人就很怕接待太熱情,會感覺有壓力,不自在。所以同樣的熱情接待,對前一類客人就適宜,也就是義,但對後一類客人就不適宜了,也就是不義了。
5. 那麼什麼是適宜呢?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益他人,增長善意、增長仁德。如此則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自然和諧安樂。這也就是孔子說“義以為上”的原因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