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8章-1

8-1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8-2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8-3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8-4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白話〉
8-1 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8-2 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屈辱自己的身分,這是伯夷叔齊吧?」
8-3 說柳下惠、少連是「被迫降低自己的志向,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正確的思想,如此而已。」
8-4 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放縱自己的言語,持身潔白無瑕,他的這種貌似自我放逐、自我廢棄的行為,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舉。」「我卻同這些人不同,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
〈字詞解釋〉
1.逸民:逸是隱逸,民就是沒有官位的普通百姓。
2.逸民七人,包咸說:「此七人皆逸民之賢者。」七人中的虞仲,諸儒或說是仲雍,就是吳太伯之弟。或說是仲雍的曾孫,就是周武王所封的虞仲。或說是春秋時人。均難考證。下文孔子評論,只有伯夷等六人,而無朱張。劉氏正義說:「竊以朱張行事,當夫子時已失傳,故下文論列諸賢,不及朱張,而但存其姓名於逸民之列,蓋其慎也。」。  (李炳南《論語講要》)
〈思維提綱〉
1.什麼是「逸民」?「逸民」的條件是什麼?
2.中國歷史中有許的隱士,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為什麼?
3.在論語中曾經出現過哪些位隱士,您還記得嗎?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論語·憲問·41》: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2.《論語·憲問·42》: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二、重點摘要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一)今天先學習第一部分--七位逸民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這裡列舉了伯夷叔齊等七位逸民。
 (二)何謂逸民
1.何謂逸民?逸是隱逸,民就是沒有官位的普通百姓。道德高尚,卻甘為平民,無意做官,在官場中社會上難見其蹤影,像是隱藏了起來,所以叫逸民。
2.逸民就是古代所謂的隱士。一個人能被稱作逸民或隱士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不出來做官;二是道德要高尚。
 (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
1.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隱士,有的隱逸一生,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如漢初三傑張良的師父黃石公,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從哪裡來、他到哪裡去,他只在世間露了一次面,把一部《太公兵法》傳授給張良,然後就揚長而去。張良憑藉此書,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
2.有的先做隱士,然後出來縱橫四海,像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之前,在隆中過的就是躬耕隴畝詩書傳家的隱士生活。
3.有的則是先做官後歸隱,如你所知的就是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
4.隱士,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與夫子同時代的隱士
1.《論語》中有數位與夫子同時代的隱士先後出場,像石門人、荷蕢者、接輿、長沮、桀溺等人。他們認為當時的社會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不願同流合污於廟堂,於是就選擇了歸隱相忘於江湖。
2.在他們看來,夫子顛沛流離四處弘道,實屬徒勞無功之舉,一有機會,他們就會規勸夫子早點收手,有說著勸的,也有唱著勸的。在本章的學習中,我們將會看到夫子對此做出的回應。
 (五)本章所列舉的七位隱士
1.本章所列舉的七位隱士卻非夫子同時代的人物,他們都是古昔先賢。同樣是隱士,但是他們的生命卻活出了不同的格調與風範。
2.夫子將他們分成了三種類型,並逐一做了評價。接下來我們看一看夫子如何評價他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