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8章-4

8-4.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白話〉
說虞仲、夷逸:「避世隱名,言道說法不拘節制,且守身清廉,發言合乎權宜。」孔子說自己:「我和他們這些人不同,既不一定求仕進,也不一定要退隱,要看時勢所宜,宜於進則進,宜於退則退,而不必固執。」
〈文義〉  
1.隱居放言:隱居而不仕於亂朝,放置世事而不談。一說放言是放肆其言以論世事。
2.身中清,廢中權:身體清潔(清高);自我廢棄以免禍患,乃合於權智。

〈思維提綱〉
1.從本章今天的進度,夫子評論的是哪兩位隱者?如何評論?
2.最後夫子如何自評?
3. 如何做到夫子的「無可無不可」?
〈義理解說〉
一、 引用經文及補充
1. 虞仲,諸儒或說是仲雍,就是吳太伯之弟。或說是仲雍的曾孫。就是周 
武王所封的虞仲。或說是春秋時人。均難考證。
2. 夷逸,身世無從考。

二、重點摘記 
(一) 對第三種逸民,夫子怎樣評價呢?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夫子評價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這裡我們以虞仲為代表來作分析。

(二) 虞仲的事蹟
1. 張居正認為虞仲即是周太王的次子仲雍。
2. 太王認為三子季曆的兒子姬昌乃天縱之才,必能光大周國,於是便有意傳位於三子,以便最終令姬昌為國君。仲雍與大哥泰伯,為了成全父王的意願,於是託名採藥,遠赴吳楚蠻荒之地,接受了當地人的習俗,定居下來。
3. 這樣一來周太王便順利的傳位於三子季曆,後來季曆又傳位於姬昌,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周文王,文王、武王父子合力,開出大周王朝的八百年基業。

 (三) 虞仲為何列於柳下惠之後呢?
1. 定居於未開化的蠻夷之地,比之於對外在環境揀擇甚嚴的伯夷叔齊,虞仲應該也算是降志辱身了。那麼同為降志辱身,虞仲為何列於柳下惠之後呢?
2. 柳下惠雖然降志辱身,但仍可做到“言中倫,行中慮”,說話合於倫理,行動合乎內心所秉持的正確思想。可是對於虞仲來說,要適應險惡的環境,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在說話行事上儘量與當地的蠻夷保持一致。
3. 所以夫子說他是“隱居放言”,隱居於蠻夷之地,放縱自己的言語,說起話來,無法像以前那麼中規中矩了。其實,不單是放縱言語,虞仲甚至對髮型、裝飾也做了調整,他斷髮紋身,自毀其形。

(四) 虞仲“身中清,廢中權”,閃耀著通權達變的精神
1. 外顯的形相蠻夷化了,但虞仲自身的修養卻並未放鬆,他追隨大哥泰伯,先後三讓天下於季曆,盡孝盡忠的心始終如一,所以夫子說他“身中清”,他的持身是潔白無瑕的。
2. 他的這種貌似自我放逐、自我廢棄的行為,是為了利國利民而不得已所採取的權宜之舉,所以夫子說他是“廢中權”,他的自我廢棄是合乎權變之道的。
3. 虞仲身上閃耀的是通權達變的精神。

(三) 夫子自評“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評價完三種類型的逸民,夫子話鋒一轉,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我和他們不同,我是無可無不可。對於夫子的自評,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解。

【第一個層面】夫子與逸民中的三種類型各不相同。
1.這三種類型都偏於自己的精神格調,對其他類型則未必做得來、欣賞得了。
比如,通權達變者也許會覺得不降志辱身者曲高和寡、脫離群眾;不降志辱身
者也許會覺得通權達變者向環境妥協不能獨善其身。
2.夫子則不然,無可無不可。
對任何一種類型都做得來、欣賞得了,也不固著於一定要做哪一種類型。
比如,陳蔡絕糧的時候,夫子臨危不懼,談笑自若,展現的是絕不降志辱身的
精神;在魯國任職期間,夫子能夠不辭小官,從基層幹起,卻又始終堅持原則,
不與汙君權臣同流合污,待不下去了就棄官而去,展現的是直道事人的精神;
而當被暴徒圍困之際,夫子則能與他們假立盟約脫身而去,展現是通權達變的
精神。

【第二個層面】 夫子與逸民不同。
1.三種類型雖各具風采,但說到底都是逸民,他們的生命基調是出世的、隱逸
的,能出世,卻不能入世。當然也有一類人,能入世,卻不能出世。讓他離群索居的隱逸起來,會把他悶壞、憋壞的。
2.夫子則不然,“無可無不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既能入世,也能出世。
綜上兩個層面,可以看出,夫子真的是一位集各種美德於一身的聖者,所以孟子讚揚夫子是集大成者。

(四) 總攝
1. 夫子說“我則異於是”是對隱士們屢次規勸的一種回應 !
前面我們提到,逸民們認為天下已經無可救藥,所以屢次勸夫子收手。殊不知
夫子是集大成的聖者,在隱士們看來無可救藥的世界,在夫子這樣的聖者眼中
依然大有可為。在貌似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聖者總是能看到光明。這也許就
是聖者與賢者境界上的一種差別吧。所以當夫子說“我則異於是”,點示出這
種差別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對隱士們屢次規勸的一種回應吧!

2. 怎樣才能像夫子做到“無可無不可”?
夫子這樣的集大成的聖者,應該是儒學實踐者所仰慕、所欲效學的。
那麼怎樣才能像夫子那樣做到“無可無不可”呢?
有幾點也許是從一開始就值得留意。
(1) 首先要避免對夫子所說的“無可,無不可”的誤解:
※ 將其誤解為老好人的滑頭作風,做事沒原則,誰都不得罪——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鄉愿;
※ 將其誤解為沒主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怎麼都成——這其實是慧力不足的表現。
※ 夫子的無可無不可,不是無原則的滑頭主義,而是以道義為原則,只要有益於天下蒼生,那麼什麼樣的方式合適,就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不執著於固定的套路、模式。
就像夫子所說的:“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什麼一定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成見,只以義為準則。 
※ 夫子的無可無不可,亦非慧力不夠的無主見,而是料事精準,處置得當,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不拘於一格。
(2) 其次對各種類型的美德都要希求、嚮往,不要排斥其中的任何一種。
排斥了哪種,將來就很難學得哪種。如果缺失了某種美德,那麼在各種美德之間自由切換的“無可無不可”也就難以實現了。
(3) 第三要充分依託師友。
“無可,無不可”的境界需長期努力,漸次趨近。對時機的把握、分寸的拿捏,
不可能一下子做到精準,所以就需要有明眼人不斷的指導提點。

  ~願我們都能早日成為夫子那樣的無可無不可的集大成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