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15章

15.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白話>
1.子游說:「我與子張為友,因其才能是我所難及,然而,論其為仁,也是我所未及。」
2.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字詞解釋>(針對第一個白話)
1.吾「友」張也:是動詞,與之為友。
2.吾友張也,為難能也:與子張為友一起學習,要跟上子張的才能,已經是很難的事了。
3.「然而」未仁:「然而」用作遞進,要達到像他那樣的仁德就「更」難了。子游這句話運用了烘托的修辭手法,透過第一層的難,更彰顯出第二層的難上加難。
<思惟提綱>
1.本章的白話解釋有兩種,您贊成哪一種?為什麼?
2.子游、子張各有什麼的特點呢?
3.本章義理解釋的老師採取第一種白話解釋,並且從哪些角度來分析呢?聽完老師的講解,有說服您了嗎?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王闓運《論語訓》:「友張,與子張友也。難能,才能難及。此篇多記子張之言,非貶子張未仁也。言己徒希其難,未及於仁。」
2.朱熹《論語集注》:“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惻怛之意。”
3.李炳南《論語講要》:此章各注大都貶抑子張為未仁,恐非經意。今據論語集釋所引王闓運氏論語訓的大意,而為如此講解。
4.《論語·子路·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5.《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當是如偃也得之矣。』 
6.《論語·先進·18》: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7.《孔子家語•弟子行》:以此稱之,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
8. 程樹德《論語集釋》案語:“蓋文人相輕,系學者通病,豈聖門而有此哉?未仁指子游說,如此既可杜貶抑聖門之口。且考《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子張之仁固有確據。王氏此說,有功聖經不小。”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一)第一種解釋
子游說:“我與子張為友,因其才能是我所難及,然而,論其為仁,也是我所未及。”
1.這是李炳南先生根據晚清經學家王闓運《論語訓》而作的講解。
《論語訓》:“友張,與子張友也。難能,才能難及。此篇多記子張之言,非貶子張未仁也。言己徒希其難,未及於仁。”這裡包含了二層含義。
2.友,是動詞,與之為友,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吾友張,就是子游說自己要跟子張保持共同的志向,一起追求成聖成賢,共同前進;為難能也,跟上子張的勇悍,這是一件很難能的事,但雖然難,我勉強還可以做到,此其一。其二,子張勇悍背後的仁德難及,我是學了他勇悍的外表,而他勇悍的內心我就難以達到了。
3.子游這句話運用了烘托的修辭手法,烘雲托月,綠葉襯紅花,透過第一層的難,更彰顯出第二層的難上加難,“然而”用作遞進。
4.整句話合起來,子游說,我與子張為友一起學習,保持共同的志向,已經是很難的事了,要達到像他那樣的仁德就更難了。以自己作陪襯,來彰顯子張的功德。
(二)第二種解釋
歷代很多的註解,把這句話解釋為,子游說:“吾的朋友子張能為難能之事,但是未仁。”對“然而未仁”解作轉折,先揚後抑,讚歎子張能為難事,但是仁德卻不夠,持貶抑之意。如《集注》曰:“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惻怛之意。”
(三)為什麼貶抑子張為未仁,恐非經意
李炳南先生認為:“此章各注大都貶抑子張為未仁,恐非經意。”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1.《論語》前面很多篇章,都是夫子在提點學生,聖人看弟子一目了然,所以應病與藥、因材施教,“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甚至, “宰予晝寢”,夫子罵得更厲害:“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但這些都是聖人自上而下的教導,而現在子游是站在同學的立場,持一個尚在學習的角度,這跟前面大有不同。
2.本篇多記孔門弟子言語,是從一個依照聖人教誨實踐的弟子角度來彰顯聖門遺教,所以,前面顯現的是聖門師生之美,現在體現的則是聖門同學之美,側重點不一樣。
3.同學之間應該是一種切磋琢磨的關係。人有所長,必有所短,聚在一起就有觀點、習氣的碰撞。依眾靠眾,才能改善自己。討論,能補認識之偏;共事,能改習氣之左。
4.尤其子游、子夏、子張三人年齡相仿,又談得來,比之其他同學關係更為密切,是朋友加兄弟,朝夕相處,彼此都很熟悉瞭解對方。“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朋友以義,相互勸勉;兄弟尚恩,非常親愛。
(四)師友的作用在學人的生命中是不可替代的
1.老師是效學的對象、仰望的目標、努力的方向,這是根本。但非一蹴而就,所以必須有同伴,同伴與自己雖有高低,大致在一個起跑線上,但起跑以後,每個人就會顯現出不同的狀態,有人爆發力強、一下子衝好遠;有人扎實,越跑越快;有人這個方面弱一點,但那個方面特別強,所以置身於同學中間,會有各種力量來激勵自己,拉拔自己向前。
2.有一個譬喻讚歎共學之美:一個泥巴,貼在高速行進的列車上,列車到終點了,泥巴也到了。只要整體在前進,那麼即使自己再差,只要緊跟不掉隊,最終也能跟大家一樣。而假如一個人學,只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獨木難支、遠遠比不上。
(五)從子游、子張各有的特點來分析
1. 從子游的特點來看
(1)《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中子貢轉述了孔夫子對門弟子的點評:“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子游的特點是,凡事預先謀慮,臨事則按計劃,所以行事不會有錯,這是言偃的品行。
(2)所以孔子的評價是:“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言偃是做到了善學、善問、善思,凡事預則立。
(3)子游是一個非常謹慎、考慮周密之人,所以開口說話,應該不會有明顯的漏洞,而且他也不善於開玩笑。子游為武城宰用禮樂治政,夫子聽到弦歌之聲,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卻一本正經地跟夫子辯解,可見他是一個很認真嚴格的人。
(4)所以他不會在子張“未仁”這個大問題上斷然下結論,也不會開玩笑,這不符合他的個性。
2.從仁的角度來看
(1)仁是內心的功夫,一個人仁德的多少,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且有因上的仁,果上的仁。所以,夫子不直接說仁,多言行仁方便,勉勵弟子從因上下手。譬如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乃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代人著想、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等等,皆是。
(2)如果是認為子張未仁,那麼自己一定有仁,才能鑒別出對方未仁,而真正能夠評判弟子的只有夫子一人而已,夫子尚且回答“不知其仁也。”而同門之間,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有違孔門弟子修為。
(3)“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真正志於道的人,都是看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尤其是同學之間更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不會如我們凡夫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喜歡批評指責別人。
(4)所以,子游這句話,不是評判同學,而是讚歎同學,表達我要向他學之意。
3.從子張的特點來看
(1)那麼子游要向子張學什麼?子張的特點是“師也辟”、“師也過”,子張有勇,凡事總是衝在前,承擔心很強。我們大多數人,總是躲在後邊,不願當出頭椽子,隨大流,而子張的特點就是率先,不為人後,士見危致命,乃至獻出生命在所不惜。
(2)夫子去世後,儒分為八,子張氏之儒排第一,以教授終。子張的所長,恰恰是子游的所短,正是他很想改善之處。
(六)羡慕對方的超勝,想向他學習的心情
1.通常,在自己看來很容易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就很難,換個角度也一樣,這個我們人人有體會。一個習慣於動腦子的人,遇到動手活容易卡住;而一個動手能力強的人,遇到腦筋活就傻眼,彼此相遇,就很羡慕對方超勝的部分。那這種心情,同學之間也有。
2.站在子游的角度,確實子張的那種宏大,那種豪邁,那種不拘小節,是子游所缺乏的,是他的短板,正是他的學習突破之處。所以論子張之仁是我所未及,正是抱著一種學習心態的如實表白。
3.換個位置,假如站在子張的角度,子游的謹慎細緻、考慮周全,凡事預先準備,也正是子張所要學習的部分。所以如果換成是子張發表感言,他可能也這樣說:“吾友偃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七)從子張有沒有仁來分析
1.再者,子張到底有沒有仁,這是關鍵,而這個評判,同學都不作數,必須夫子的話才算數。
2.《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讚歎子張,“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有大功不誇耀,處高位不欣喜,不貪功不慕勢,不在貧苦無告者面前炫耀,這是顓孫師的品行。
3.所以孔子評價子張:“他的不誇耀,別人還可能做到,他在貧苦無告者面前不炫耀,則是仁德的表現。”並且用《詩經》:“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讚歎子張“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仁德是很偉大的。
4.在孔廟、文廟的祭祀中,子張最早被增補進十哲,是除了四配以外的十二哲的一員,早於有若。
5.仁者愛人,從子張的交友之道,可見他的度量寬宏,對待他人非常的包容,任何人都能結交,這非一般人所及。所以,子張的性格雖然有一些張揚、過激、不圓滿,但不妨礙他的仁心,一種格局宏大遼闊的仁心。
6.而子游比度自身,確實對子張的心胸非常的讚歎。所以,子游此語,我的修為還不如子張。可以看作子游的謙虛,但更代表的是對子張的讚歎,孔門弟子之間的互相讚歎。
7.程樹德《論語集釋》案語:“蓋文人相輕,系學者通病,豈聖門而有此哉?未仁指子游說,如此既可杜貶抑聖門之口。且考《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子張之仁固有確據。王氏此說,有功聖經不小。”
(八)總攝—在師友相伴中前行
1.我們弘揚傳統文化也是師友相伴。在蘭若講師中,左老師的詼諧灑脫,誠一老師的儒雅謙卑,政曜老師的莊重挺拔,黃勇老師的細緻嚴密,王凱老師的遼闊深遠,都是我所欠缺的,也是非常非常想要效學的。
2.也無比地感恩蘭若平臺的各位朋友們,雖然有的見過面、很多沒有見過面,但是我們大家有著共同的心願,一起攜手相伴走過了七百五十多天,天天有聖賢陪伴的美好時光。
3.伴隨著經典的誦讀學習,我們的生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一切都來自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