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3章-1

(3-1)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 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論語•子張•3》

 〈白話〉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問交友的道理。
子張說:「你的老師子夏是怎樣說的?」那學生回答說:「我的老師說:『可與他結交的人,與他結交;不可與他結交的人,拒絕他,不與往來。』」子張說:「這和我所聽到的不同:『君子固應尊重賢者,也當容納平庸的眾人;固應嘉勉善良的人,也當憐恤那無才能的人。』我如果是一個大賢的人,那末無論我對於人,人對於我,都沒有什麼不能相容之處;我如果是個沒有賢德的人,那人家就先要拒絕我,哪裡談得到我去拒絕人家呢?」

〈文義〉 
1. 問交:問交友的道理。

〈思維提綱〉
1.您對”交友”有什麼看法?
2.您還記得論語中,子夏和子張個性和理念有何差異?
3. 依據經論,您覺得夫子本身對交友的想法可能會是如何?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孟子•公孫丑上•2》…「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
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
2.《韓非子•顯學篇•15》作者韓非。主張「儒分為八」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石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3. 《論語•八佾•8》子夏問曰:「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 繪事後素。 」曰:「 禮後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認為「 禮 」的作用就是彰顯「 仁 」。先有「 仁 」,後有「 禮 」。「 仁 」要通過「 禮 」來彰顯。「 禮 」與「 仁 」的關係就素粉彰顯女子的絢麗,素色勾勒繪畫一樣。將「 仁 」注入「 禮 」中,正是孔子對「 周禮 」的闡發,讓周禮有了合理性,更具有說服力。所以,子夏的這番發揮,深得孔子的讚賞。)
4. 《論語•先進•1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5. 《論語•先進•17》「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辟:偏僻,慣矯飾外在而少了誠實)
6. 《論語•雍也•11》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明道致用,重義輕利是君子儒,小人儒則是只顧私利,識見淺狹,不能大用的陋儒)
二、重點摘記  
(一) 念文、消文:
1. 先恭誦原文: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2. 子夏的弟子,門人就是弟子,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
3. 子張就問:“你們老師子夏是怎麼說的?”子夏的弟子就回答:“子夏說:'可以交往的人就結交,不可以交往的人就拒絕。'”子張就說:“這和我從孔子那聽到的不一樣。我聽到的是:'君子尊重賢人,同時又接納普通人,稱讚好人,同時又同情幫助無能的人。'我如果是賢人,對於他人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呢?我如果不是賢人,人家就先拒絕我了,哪裡還有我拒絕人家的呢?”
4. 子夏和子張都位列孔門十哲
(二)子夏、子張背景、成就分析
1. 這一段對話在《論語》中是很特別的,因為這是唯一一段記錄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的對話。從子夏已經有弟子來看,這段對話很可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後。
2. 子夏和子張是師兄弟,據《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的記載,子夏比孔子小44歲,子張比孔子小48歲。所以這段對話就是在師叔和師侄之間發生的。
3. 有的人讀這一段,會感覺子張的回答格局更高、氣魄更大,所以會認為這段對話子張的觀點更可取。真的是這樣嗎?
4. 子夏和子張都位列孔門十哲,是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也都是在孔子去世後,繼承弘揚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子張不在十哲中,而是七十二賢內,但不代表其能力地位及成就在子夏之下喔~)
5. 《孟子》上說:“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就是說子夏、子游、子張都得到了孔子的一部分精髓。
6. 子夏在魏國西河講學,連魏文侯也尊他為師,他還培養了吳起、李悝、田子方等聲名顯赫的學生。子張則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被韓非子列為儒門八派之首。

(三) 由《論語》、《集注》記錄看兩人個性
1. 子夏和子張在《論語》中都出場19次。子夏因擅長文學,成為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在《論語》中,孔子只對子夏和子貢說過:“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張在《論語》中提問次數僅少於子貢,可見其好學。
2. 作為孔門的得意弟子,子夏和子張的個性卻是迥然不同的。
(1) 《論語》“先進”篇中就有一段記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曰:“然則師愈與?” 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 子曰: “過猶不及。” “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2) 《朱子集注》裡面,朱熹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苟難,故常過中”。這是解釋為什麼孔子說子張“過”,他是才華很高,志向很廣,很能幹、很聰明的人。所以他做事好為苟難,喜歡挑難的做,就是喜歡挑戰自己,所以做起來往往會過份,這個分寸就掌握不好了。所以孔子說“ 師也辟”。
(3) 子夏跟他剛好相反,“子夏篤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子夏是篤信謹守,這個人很老實,他做什麼都是中規中矩,非常的謹慎,他不會妄動。但他的規模就顯得狹隘,比較小,心量也不那麼大,常不及。所以孔子告誡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要為治國平天下、利益百姓為己任,不要僅僅是為了自己正心修身而已。

3. 了解了子夏和子張的個性特點,我們再看本章這段對話,就比較能清楚地看到兩人觀點不同的原因。在交友這方面,兩人觀點呈現出的狀態,還是孔子說的“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
4. 子夏對待交友非常謹慎,如此可能很難交到朋友;子張則過於迂闊,按子張的觀點無需選擇,人人都是朋友,如果人人都是朋友,其實也同樣是沒有朋友了。


三、補充
1.儒家講中道、中行,以中為標準,不走極端。不合中庸之道的子張、子夏都沒恰到好處:好高騖遠,好做大事難事,難免在小處大意失分。囿於規矩,難免妨礙施展手腳,限制自身能力的發揮。
2.子張的氣象比較開闊,但往往有失中正,正如狂者一般,不合中庸之道;狂者志向遠大,能進取不已。子夏的氣象比較拘謹,也有失中正,正如狷者一般,不合中庸之道;狷者性行謹慎,能有所不為。但是儒家中庸之道,  中不偏,庸不易,人係受中一之道而成萬物之靈,故聖人以中和為貴;過與不及均不合中道。
3.參考: http://www.mba-la.org/36942294941998121450.html
            http://www.guoxuemeng.com/guoxue/1531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