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8章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白話>
子夏說:「小人有了過錯,必然掩飾。」
<注釋>
1. 小人:君子的「反義詞」,不嚴格遵守道德和規則的人,或是沒有高尚人格、 
2.   偉大理想、只顧眼前利益、不為他人著想的人。
3.  過:做錯事。
4.  文:修飾掩蓋。
<讀誦>  
今日段落 -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第 3章-3 - 第8章 各章讀誦5遍、串讀5遍

<思惟提綱>
1. 何謂小人?
2. 一個人為何要掩飾其過失?
3. 和小人不同,君子如何面對其過失?
4. 曾子可謂是改過的典範,他是如何做到的? 
5.  本章對我的策勵為何?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與文獻
1.《易•繫辭上》:「無咎者,善補過也。君子改過,以全其名;小人文過,以益其恥。」
2.《弟子規》:「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3.《論語•子張•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4.《論語•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孟子•離婁章句上•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6.《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7.《論語•里仁•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荀子•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9.《左傳•宣公二年》:「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10. 西漢劉向《新序》:「晉人伐楚,三捨不止……以定我王。此之謂也。」(詳見重點摘記)
11. 《論語•子路•15》
12.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 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13. 《王陽明全集》卷八:「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14. 《論語•公冶長•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15.  澫益大師《論語點睛》:「卓吾雲:今人倘有文過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16.  朱熹《集註》:「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一) 譯文
子夏說:「小人如果有過錯,必定是先文飾,文過飾非。」

(二) 小人文過;君子改過
1.小人為什麼要文過?為什麼要掩飾自己的過錯?
因為小人追逐名利,虛榮心強,死要面子,不肯改過,還要掩飾自己或者諉過於人。
他不知道,這樣做對自己的傷害更深。
2.與小人相對的是君子,君子志於道,追求仁義,聞過則喜、勇於改過。
3.《易》傳曰:「無咎者,善補過也。君子改過,以全其名;小人文過,以益其恥。」
4.《易》傳上說:「一個人沒有災禍的人,是因為善於補救過失。君子改正過錯,來成全自己的美名;小人掩飾過錯,來增加自己的恥辱。」

(三) 故事:總是文過的小貓,最終害了自己
1.有一隻小貓總是吹噓自己如何了不起,對於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飾。
2.牠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逃掉了,牠卻說:「我看牠太瘦,只好放走牠,等以後養肥了再說。」3.牠到河邊捉魚,被鯉魚的尾巴劈頭蓋臉打了一下,牠裝出笑容:「我不是想捉牠,捉牠還不容易!我就要利用牠的尾巴來洗洗臉。剛才到閣樓上去玩,我的臉搞得多髒啊!」
4.一次,牠掉進坑裡,渾身沾滿了污泥,看到同伴們驚異的目光,牠解釋道:「身上跳蚤多,用這辦法治牠們,最靈驗不過!」 
5.後來,牠掉進河裡,同伴們打算救牠,牠說:「你們以為我遇到危險了嗎?不,我在游泳……」話沒說完,牠就沉沒了。
6.小人就是這樣,以為別人不知道,盡量掩飾自己的過失,不肯回頭,實在是一種騙自己騙他人的把戲,最終害了自己。

(四) 文過,內心不安;改過,內心坦蕩
1.小人做錯事竭力掩飾,外表雖然強硬固執,內心卻很空虛,有些人會感到內疚與不安。
2.盧梭年輕時偷了主人家的一條漂亮絲巾,卻反過來誣陷女僕偷竊。他將這件事記錄在自傳作品《懺悔錄》中,以坦誠的態度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表達了內心的不安,這麼多年一直深感痛苦與自責。而一個君子,發現錯誤,不文過飾非、及時改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使自己內心坦蕩。
3.作家鄒韜奮在《隨筆•硬吞香蕉皮》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其實錯了就老實承認,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過飾非是最苦痛的勾當。

(五)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1.《弟子規》上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無心之過是為錯,有心之過是為惡,但不管無心還是有心均需予以修正。
因為,它終歸是過。過如果改了就等於沒有過;如果不改,想方設法掩飾錯誤,找藉口推諉,反而過加一等,甚至於釀成大禍。
2.大家熟知的水門事件,從「無關緊要」的竊聽開始,當時的總統尼克森有很多次機會認錯,來消除事件的影響。但由於一直掩飾過失,欺騙民眾,事態漸漸變得複雜和不可收拾,導致他差點被彈劾,最終成為首位任期內被迫辭職的總統。

(六) 君子改過,人皆仰之。
1.「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論語•子張•21》
君子的過失好比日蝕月蝕,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看得見。
2. 錢穆先生對此解釋道,君子的過失是無心之舉,當他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也不會加以掩飾,所以人人都能看得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8》,有了錯誤就不要怕改正。太陽在日食時黯淡無光,但在復原之後,光芒依舊耀眼。
3. 3.君子縱使犯錯,一旦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也不損其德。所以子貢說「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改過時,人人都仰望著他。
(七) 曾子,可謂是反躬自省、及時改過的典範
1.一個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碰到問題就反省自己。
2.曾子曾經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反覆串習了呢?《論語•學而•4》
3.從「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17》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儒家始終強調作為一名君子要自省、慎獨,靜思己過。
4.曾子16歲拜孔子為師,深受孔子教誨,一生講求合乎禮制,謹守道德不踰矩。他在彌留之際,還命令兒子給他換掉只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可謂是反躬自省、及時改過的典範。

(八) 國君是否勇於改過,影響國家的命運
1. 對於一個普通人,勇於改過,正是走上了君子之道,成聖之道。
2. 對於一個國君來講,是否勇於改過,甚至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
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出自《左傳》。
4. 事情講的晉靈公暴虐,動輒徵斂,隨性殺人。臣子多次進諫,靈公忽發善心,表示想要改正時,大臣士會說了這句話。然而晉靈公並沒有真正的改過,為了掩飾過失,還多次派人去殺勸諫的大臣,最後眾叛親離、不得善終。
5.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國君一意孤行,不懂體察民意、改正過失,則會導致國家滅亡的悲劇。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君,碰到問題就反省「是我哪些方面沒有做好,感招了這些不如意?」不迴避過失,善於知錯即改,則可以振興國家。
6. 據西漢劉向《新序》記載:「晉人伐楚,三捨不止,大夫曰:請擊之。莊王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晉伐楚,是寡人之過也。如何其辱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晉伐楚,是臣之罪也,請擊之。莊王俯泣而起,拜諸大夫。晉人聞之,曰:君臣爭以過在己,且君下其臣猶如此,所謂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未可攻也。乃夜還師。孔子聞之,曰:楚莊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敵還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詩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也。」
7. 晉國攻打楚國,楚國退軍九十里。楚國的大夫們說:「我們反攻吧。」楚莊王說:「先王的時候,晉國不攻打楚國,到了我在位的時候,晉國就攻打楚國,這是我的錯啊!我怎麼能連累大夫們呢?」大夫則說:「先王的時候,晉人不攻打楚國,等到我們輔佐國君的時候,晉人攻打楚國,這是我們的過錯。我們要反攻!」莊王俯身而泣,拜謝各位大夫。這樣一來,就把晉國人給震懾住了,楚國的國君和大夫都不掩飾錯誤,認真反省,說明他們光明磊落,敢於承擔,君臣上下一心,這樣的邦國,是很可怕的,不能攻打,所以晉國退兵了。後來楚莊王因此稱霸於諸侯,所以孔子說楚莊王之所以能稱霸,是很有方法和技巧的。我們試想,如果當時楚國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莊王責怪他的大夫們,大夫們必然也責怪莊王,互相怪罪起來,楚國內部也就亂了,晉國攻打楚國,必然勢如破竹。楚莊王也就沒有稱霸的可能了。
8. 孔子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知錯改錯,不文過飾非,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可不慎啊。
(九) 總結攝
1. 王陽明說:「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2. 聖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於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人人都會有過失,但坦誠地面對它、改正它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3. 孔子曾經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
4. 孔子說他沒有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自我責備的人,由此可見正視自己錯誤之難。
5. 澫益大師批註說:「卓吾雲:今人倘有文過之念,此念便是小人了。」
6. 我們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文過之念?別人批評我的時候,我會不會急著解釋半天,證明自己是沒有過失的,這個就叫小人。
7.如果人家批評我,不管他批評得對與不對,我都歡喜接受。他如果說得對,我要改,我要感恩他,因為如果他不批評我,不給我指出錯誤,我自己真的可能發現不了,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需要靠同修道友勸勉。即使批評錯了,我們也不要放在心上,不用在意。
8. 朱熹曾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9. 我們學習《論語》,就是要把聖賢的教誨,放在心裡不斷地對境觀察,學習子路聞過則喜,不斷成就自己的君子修養,這才是為學的根本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