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23章-4

23-1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23-2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屋家之好;
23-3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23-4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白話)
23-1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向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道德,實在勝過仲尼。」子服景伯就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23-2子貢說:「人的德行有深淺,譬如房屋的圍牆有高矮一般。賜的牆,不過和人的肩一般高,所以很容易看得見房屋裡面美好的陳設;
23-3至於夫子的牆,高好幾仞,如果尋不著門不走進去,就看不到宗廟理的規模華美,和百官的儀容富盛。
23-4能得夫子之門而入的或許太少了。叔孫武叔那樣的說法,不也很適宜嗎?」
(字詞解釋)
1. 夫子之云:夫子,指叔孫武叔(前一夫子指孔子)。云,所說的話。
2. 本章是子貢形容孔子學問道德的高深。
3. 本章子貢又善用他的譬喻,並針對「語大夫於朝」一句而發,所謂「宗廟之美」,是針對「朝」字、而「百官之富」是針對「大夫」作開示的。因為叔孫武叔身處朝廷,他目所能見、口所能說的,只有這種境界而已!子貢以為:他既在朝廷發議論,就不妨以朝廷為比喻。所謂「賜之牆也及肩」,好比士、庶人居住的圍牆;而「夫子之牆數仞」,則好比天子、諸侯宮廷的圍牆,高達數丈,而且,其中有華美的宗廟、富盛的百官。但這些美盛的規模和儀容,只有入門的人才能親見,武叔未曾親受孔子教誨,本來就在門外,他只從「宮牆」外面探望,所以只看得見士、庶人的「室家之好」,而看不見天子、諸侯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4. 深藏淺露,妙道莫測;世人見淺不知深,乃莫明深奧之妙藏。孔子之道深厚,如不知正道入門之徑,徘徊門外,難見宗廟之妙境,子貢善喻,孔子之道方能更顯於世也。
5. (思惟提綱)
6. 1.如何才能了解聖人的心法?
7. 2.如何能做到德才兼備呢?
(義理解說) 3’35”
一、引用經文
1. 《孝經‧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2. 2. 《周禮》的六藝是西周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禮、樂(詩)、射、御、書、數(禮教、音樂、射箭、騎馬車、書法、數學)。
3. 3.《論語.先進‧2》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4. 4.《論語•述而•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5. 5.《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6. 二、重點摘記
7. (一)為何叔孫武叔認為“子貢賢於仲尼”?
8. 1.在夫子高高的宮牆之內,雖有“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但是“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能夠找到門,而且能夠入門的人太少了。
9. 2.叔孫武叔顯然也是找不到門的人,所以他說——子貢賢於孔子,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二)聖人之德-要親修實證
1. 就像我們前面所解釋那樣,聖人之德,主要是心法。如果感受不到聖人的心法,可以說,基本上不瞭解聖人。
2. 2. 即使是對聖人有些信心,但也不代表就瞭解聖人的心法;要瞭解心法,還是需要親修實證才可以。
(三) 要分清本末,重視根本
1.不過,話又說回來,子貢的那些才幹,學心法的人,是否都要一概放棄呢?不是的。我們是要分清本末,重視根本。但是,不是“只要本、不要末”,因為末也有末的作用;
2. 或者說,強調內在,並非一概否定形式;離開形式,內在的作用其實也無法彰顯。尤其是聖賢出世,都是為了濟世救人,如果不通過這些外在東西,就無法與世人對接,當然也就無法幫助到他們了。
3. 3. 舉例來說,“六藝、四科”的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四門。除了“德行”是根本,其餘三者都是外顯的能力。但離開它們,道德這個根本,也很難傳遞出去。
4. (四)孔門弟子無人能超勝夫子
5. 1.我們知道,顏回是複聖,是最得孔子心法的人,在眾弟子中,他的德行最高。可是,顏回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影響力,似乎並沒有子貢那麼強。
6. 2. 假設把顏回之德與子貢之才結合起來,那對光大孔子的思想,將多麼有利。如果四科齊備,那就更不可想像了!
7. 3. 孔子本人,則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最後,也是靠著六藝遊化世間,以澤被眾生。
(五)總結
1. 對一般人而言,道德是比較陌生的,外在才幹則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前者隱微難見,後者淺顯易解。
2. 2. 凡是有點作為的人,也都會在道德之外的某一科,或在某一行業領域中有所建樹。而且,常人的習性,向來都是重視這些眼見耳聞的東西,所以學起來也相對容易。
3. 3. 但道德一科,是要克己復禮。它的道理既深刻,又是逆著常人的習性,所以能抓住這個根本的人的確不多,這倒也是事實。
4. 4. 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就作罷。因為畢竟,心法裡面有“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如果不能勤奮探索,以求得其門而入的話,就太可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