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張十九 第25章-1

25-1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
25-2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25-3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25-4 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一、白話翻譯:
23-1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裡比你強?」
23-2 子貢說:「君子只聽人一句話,就知道那人是智者,還是不智者了。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呀!
23-3 夫子之不可及,就像天一般,是不能踩著階梯爬上去的。夫子如果得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的任用。
23-4 那就是古語所說的『教民立,民就立。導民行,民就行。經他安撫都來了。經他鼓動都和了。他生時,大家都榮耀。他死後,大家都哀痛。』這樣的人,如何能趕得上呢!」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為什麼說子貢是能夠完全洞察到孔子的智慧成就?
② 從哪裡可以看到子貢在孔門弟子中領袖群賢的重要地位?
③ 夢秋老師是從哪八點來體現子貢是一位極不尋常的人物,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子弟無人能及?
四、義理解說:
講師:夢秋 老師 20’10”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孟子 • 公孫丑章句上 • 02》
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 《孟子 • 告子章句上 • 16》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 錢穆《論語新解》
◎ 《論語 • 公冶長 • 0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 《論語 • 子罕 • 12》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論語 • 憲問 • 3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論語 • 陽貨 • 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鹽鐵論 • 卷四 • 貧富》
大夫曰:「道懸於天,物布於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子貢以著積顯於諸侯、陶朱公以貨殖尊於當世。富者交焉,貧者贍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原憲、孔伋,當世被饑寒之患,顏回屢空於窮巷,當此之時,迫於窟穴,拘於縕袍,雖欲假財信姦佞,亦不能也。」
◎ 《韓詩外傳 • 卷三》
季孫氏之治魯也,眾殺人,而必當其罪﹔多罰人,而必當其過。子貢曰:「暴哉!治乎!」季孫聞之,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曰:「夫奚不若子產之治鄭,一年而負罰之過省,二年而刑殺之罪亡,三年而庫無拘人。故民歸之,如水就下﹔愛之、如孝子敬父母。子產病,將死,國人皆吁嗟,曰:『誰可使代子產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賈哭之于市,農夫哭之于野。哭子產者皆如喪父母。今竊聞夫子疾之時,則國人喜,活則國人皆駭。以死相賀,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賜聞之:托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孫稽首謝曰:「謹聞命矣。」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 《孔子家語 • 終記解》
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則吾將安杖?哲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歎而言曰:「賜!汝來何遲。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閑,夏後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殷人殯於兩楹之閑,則與賓主夾之;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餘?餘殆將死。」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哀公誄曰:「昊天不弔,不整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曰:「公其不沒於魯乎?夫子有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君兩失之也。」
2、重點摘記:
(一)原文及消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先消文,陳子對謂子貢說:「你是謙虛吧,孔子哪裡比你強?」子貢說:「君子只聽人一句話,就知道那人是智者,還是不智者了。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呀!夫子之不可及,就像天一般,是不能踩著階梯爬上去的。夫子如果得到諸侯之國大夫之家的任用,那就是古語所說的『教民立,民就立。導民行,民就行。經他安撫都來了。經他鼓動都和了。他生時,大家都榮耀。他死後,大家都哀痛。』這樣的人,如何能趕得上呢!」
(二)子貢能完全洞察到孔子的智慧成就:
這一章又一次有人說子貢比孔子強。而且是同門師弟當著他的面說,可信度太高了。一般人整天聽到別人這樣恭維,早懵了,可是子貢不是一般人。拋開他的功名富貴辯才無礙,他最不一般的地方就是孟子說的他「智足以知聖人」他智慧卓然、眼光深遠,因此,他完全能洞察到夫子的智慧成就。
為什麼他會說「夫子之得邦家者?」因為孔子一生未得大用,沒人任用,所以世人不知其聖乃至毀謗他。而子貢一生得了大用,任兩國大夫、掛兩國相印、位高才大、富可敵國、能力不凡,人人看得見。世人對人的評價就是就看外在,所以人們就認為子貢賢於仲尼。普通人視野格局,只見眼前、看不見大道運行的規律。孟子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爵位有分天爵和人爵。什麼是天爵?上天給的爵位。「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這是走不通的死路。所以說子貢能洞穿世事、慧眼如炬、他見人爵、也能見天爵。
(三)子貢在孔門弟子中領袖群賢的重要地位:
梳理一下:
從子張篇開始子貢出場開口講話,就越來越有氣勢了,擲地有聲抓鐵留痕。他不再是早年跟在老師身邊不斷尋求答案的小子、而是有領袖群賢的師兄。
20章 -
他先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這是戒人之語,告訴人不要置身不善之地也。若置身不善之地,則眾惡皆成其惡、惡名皆歸其身。崑將老師講這個部分提到了「歷史判斷和價值判斷,子貢的智慧可以穿越歷史的迷霧、兼顧了歷史判斷和價值判斷。」
21章 -
接著他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這是勸人改過。無心之過,不要文飾,能改,一如日月之蝕,即復光明,無害其尊。我們說他的眼界「人間天上」。
22章 -
再接著公孫朝問:「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就更加氣勢磅礴了,他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什麼是未墜於地、在人?假如說國亡眾滅,僅現於古器物或文字記載上,就是墜地。歷史像是過而不留,但文化傳承,卻在社會、人身上。子貢有對文化傳承的洪流的澈見,他指出了「文武之道不遠人,就在人間。」就是《中庸》上所說的「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上下察也的見地了。然後他又說「孔子焉不學又何常師之有?」意思是唯孔子能接下傳承「學於眾人而益見其仁,益明其道。」這就是他對孔子是文化傳持者有決定的信念。錢穆先生說:「可見子貢晚年,其進德修業之功,亦幾幾乎超賢入聖矣。」
23章 -
開始叔孫武叔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說「他是沒找到孔子之道的大門」。
24章 -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說是「欲自絕何傷於日月」。這是子貢對孔子在人間文化傳承中的精確的定位——孔子就是中國文化的宮牆,孔子就是中國文化的日月。
25章 -
面對同門師弟說「仲尼豈賢於子?」子貢說:「老師如果有機會施展,其能化天下就會像古人說的『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我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弟子對老師的評價。他引用的一句古成語,這句古成語與真的讓我對中國上古時期的領導人的能力無限仰望。
子貢在《論語》子張篇他最後出場,面對世人對老師道德學問的懷疑,他接連三讚孔子,這三讚就像中國文化的指月之指,標識出中國文化之宮殿,中國文化的日月山海,就是孔子,他老師就是無冕之王。可以說,子貢是最早、且力度最大的向這個世界介紹孔子的人。南懷瑾老先生說:「正面地稱讚孔子,從完全敬仰孔子的學問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維孔子的文章,所說的話,都被子貢在這裡統統講完了。」
錢穆先生說:「孔門弟子有先後輩之別。方孔子生時,顏、閔具體而微,仲弓可使南面,羽冀聖道,以先進篇所列前三科諸賢為主。然既為日月之明所掩,其稱述於後者轉少。曾子、游、夏、子張,事孔子之日短,教學者之日長,故孔子生時,此諸賢皆少所表見,而名言緒論,多見於孔子之身後。即此篇所收,亦惟曾子、游、夏、子張四人。惟子貢,當孔子歿時,名位已顯,又最為諸弟子之長,領袖群賢,昌明師傳,厥功為大。至有子,其年與子貢相伯仲,較之子路、冉有、閔子、仲弓為幼,而較之曾子、游、夏、子張則又長矣。以有子與子貢較,子貢仕宦之日為多,有子講學之力為勤。故此後游、夏、子張皆欲以事孔子者事有若,以曾子不可而止。然有若之繼子貢而為群弟子所推尊可知矣。故前論十篇首《學而》,孔子之後即次以有子,後次以曾子也。然後論之成又晚於前論,《子張》篇中遂不收有子語。蓋曾子、游、夏、子張諸賢,其後各自開立門戶,傳授徒眾,聲光又越出有子之上。獨子貢三章,列為本篇之殿,蓋子貢之稱道聖人,已被視為後起孔門之公論矣。」由此可見,子貢在孔門弟子中領袖群賢的重要地位。
(四)子貢是一位極不尋常的人物,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子弟無人能及:
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孔門子弟無人能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亞聖孟子僅用了215個字,而記載子貢近5000個字。為什麼呢?
第一,子貢學問好。
孔子曾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錢穆先生說:「觀此子貢與回孰愈之問,見二人在孔門之相伯仲。」子貢和顏回程度差不多。
第二,《論語》裡涉及子貢的記載就達38處,居眾弟子之首,並且有9處為子貢獨立成篇的精闢言論。
第三,他跟孔子極為親近,孔子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在同子貢的交談中表達出來的。
孔子的心裡話,也都告訴子貢,如「我待賈者也」、「莫我知也夫」、「予欲無言」,甚至孔子臨終前,對子貢借託夢說出自己的身世,孔子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夏人習慣把棺木停放在東邊的台階上,周代的人習慣把棺木停放在西邊的台階上,而殷商時代的人把棺木停放在廳堂的兩柱之間。「昨幕予夢坐奠兩柱之間,昨夜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予始殷人也。我原本就是殷人啊。」孔子說完這話之後七天就過世了。
第四,子貢富可敵國、是儒商始祖。
《史記》記載他「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四匹馬架一輛車、車馬連接,喧鬧顯赫,用絲綢貨物結交諸侯,所到之處「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還曾對他「除道郊迎,身御至舍」清潔道路親自迎至郊外,親自駕車到自己的住處。
第五,子貢有仁心。
《鹽鐵論•貧富》中記載子貢:「富者交焉,貧者善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他們和富貴的人交往,也救濟和撫卹貧困的人,所以上自君主,下到布衣平民,沒有人不得到他們的好處,從而也都稱頌他們的仁德。子貢把牟取利潤的「商業經營」和「仁道」在身上統一起來,這種「義」與「利」的完美結合給後世商人很大的影響,也樹立了最初的「儒商」形象。過去,許多商人在自己的店舖內掛「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八個字。曲阜本地的商人至今仍以「端木遺風」作為春聯的橫批,表達了對子貢生命的概括和嚮往。
第六,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14年,所有費用基本上都是子貢提供的。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資助一個人一件事一年兩年並不難,但無怨無悔地資助了14年就不容易了。不僅如此《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厄於陳蔡,是子貢突圍而出,不惜以命相搏,以自己的貨物換取米糧,孔子才得救。
第七,子貢是傑出的政治家。
在衛、魯、齊等國做過官,官至宰相。對待政務,他崇尚教化,反對重刑和武力。《韓詩外傳》記載:他曾說季孫之治魯太過殘暴,季氏曰:「吾殺人必當其罪,罰人必當其過,先生以為暴,何也?」子貢說:「賜聞之,託法而治謂之暴,不戒致期謂之虐,不教而誅謂之賊,以身勝人謂之責。責者失身,賊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賜聞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季孫最後還對他稽首謝曰:「謹聞命矣。」對他很恭敬。東漢時期,有一位尚書陳寵在給皇帝上疏中就以子貢「輕罰去殺」為例來請求皇帝對待人民要「寬之以濟」。這是子貢為政主張教化對後世的積極影響。
第八,子貢是傑出的外交家。
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就是他遊說救魯。前面講事故也說了很多。我很想強調子貢的通達、了解人心,他知道田常想作亂,子貢就先來到齊國他對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難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矮小,它的護城河狹窄而水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們虛偽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厭惡打仗的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它交戰。吳國的城牆高大而厚實,護城河寬闊而水深,鎧甲堅固而嶄新,士卒經過挑選而精神飽滿,可貴的人才、精銳的部隊都在那裡,又派英明的大臣守衛著它,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聽了很生氣說:「你所謂難的其實是容易的;所謂容易的卻是難的。你用這些話來戲弄我,是何居心?」於是子貢說,「憂患在國內要去攻打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國外的,才去攻打弱小的國家。您之所以在齊國的地位沒有突破,是因為其他大臣的反對。去攻打很容易戰勝的魯國,獲勝後你不一定能有獲得,卻可以讓國君和其他大臣的實力有所增強,也會用更多的力量制衡你,結果你想要入主齊國就更加困難了。如果你讓軍隊去與霸主吳國作戰,失敗後便會削弱反對你的勢力,沒有強臣的對抗你就很容易取代孤立的國君入主齊國了。」他了解田常的用心。田常覺得很有道理。子貢於是去出使吳國。吳王剛剛在吳越爭霸中獲勝(子貢也了解夫差的驕傲野心)。子貢對夫差說:「施行王道的大國不能讓諸侯屬國滅絕,施行霸道的大國不能讓另外的強敵出現,在千鈞重的物體上,再加上一銖一兩的分量也可能產生移位。如今齊國正要攻打魯國,如果擁有萬輛戰車的齊國再獨自佔有千輛戰車的魯國,那麼勢必對吳國的霸權構成巨大的威脅。而如果吳國發兵去援助魯國,不僅可以彰顯吳國作為春秋霸主的威名,而且通過攻打強暴的齊國,可以安撫北方的各國諸侯,並鎮服一直與吳國爭霸的強大的晉國,是一件很有利的事情。」吳王夫差對子貢的說法很贊同。接著他到越國,越王勾踐剛剛戰敗,為人謙恭低調。聽說吳王使者子貢要來,親自清掃了道路到郊外迎接,問子貢為何屈尊來他們這樣個偏遠落後的國家。子貢開門見山的說,「他正在勸說吳王夫差去援助魯國攻打齊國,夫差想這樣做卻擔心越國成為後患,所以決心先徹底攻破越國,所以現在越國很危險。」勾踐聽了趕緊給子貢行禮說,「我現在該怎麼辦啊?」「現在吳國因為長久的戰爭已經很疲憊了,而吳王夫差又為人殘暴,殺害忠臣,其實不得人心。如果勾踐現在能出兵輔佐吳王夫差,迎合夫差的想法,同時送些財寶討其歡心,並用謙卑的語言對其表示尊敬,那麼夫差一定會下定決心攻打齊國。到時候如果失敗了,勾踐自可以趁亂有所作為,如果成功了,吳國必然會對一直與其爭霸的晉國構成威脅。等吳國的精銳部隊消耗在齊國,又被晉國牽制大量軍隊,你就可以趁勢消滅吳國。」之後的歷史是這樣的:吳王在把齊軍打得大敗,魯國得以保全。田常篡奪了王位。大勝的吳軍果然直逼晉國,吳晉兩國爭雄,吳軍大敗。越王渡江去襲擊吳國,包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三年後,越國稱霸江東。這才能比蘇秦張儀厲害多了。我們看看,現代最傑出的人和子貢一比,也難望其項背啊?也就理解為什麼當時的人都稱讚他賢於孔子。
(五)對孔子的事業、功績認識得最深刻的 - 子貢:
可就是這位「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富比陶朱」的儒商始祖,他動動唇舌就可以「興滅國繼絕世」而這麼個神人他的選擇是一生追隨孔子,可見孔子的功德。孔子去世,孔門弟子守孝三年,相訣而去。「唯子貢結廬而居守孝六年,然後去。」這是什麼意思?假如像馬雲這樣一個人,兼任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的總理,去一趟朝鮮,金正恩給他開車,不費力氣滅了南韓。走一圈說說話各國按他的想法興盛和覆滅。他一生活64歲,他給老師守墓就用了六年。這老師得是什麼人啊?後人為紀念這個事,在孔子墓邊建屋3間,立碑1座,「子貢廬墓處」。孔子墓前不是他家人的廬墓,而是一位學生,這在天地之間,絕對是最最別樣的風景了。子貢和老師的這種師生情誼是前無古人的,所以子貢堪稱尊師重道的「千古楷模」。
一個人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受用越深,也才會越發的感恩啟發他的導師。如果說顏淵對老師的道德學問學得最通透的,那麼子貢就是對老師的事業功績認識得最深刻的,因此他對老師一生的不遇,就格外的難過……孔子過世後,魯哀公前來弔唁還撰寫誄文。子貢對哀公的「生不能用死而誄」,表現了明顯的憤慨,說「夫子之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他對孔子有著這樣的信心,可惜孔子卻一生無處施展,生不能用。子貢自己身負著震驚世人的才能,但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對老師驚世的情感。他這樣仰望老師,卻四處聽到別人拿自己和老師相比,還說自己比老師強,他又怎麼能忍受得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