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8

2-1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2-2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
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3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5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6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7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2-8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白話>
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要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子張問:「何為五美?」孔子說:「施惠於民自己卻不耗費財力;勞動百姓卻不招來怨恨;表現欲望但並不是貪求;心中舒泰但不驕傲;態度威嚴卻不兇猛。

子張說:什麼是施惠於民自己卻不耗費呢?孔子說:你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便引導他們在哪方面去得利,這不就是給予了別人自己沒有破費嗎?

選擇適合勞動的情況去勞動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的所欲就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機會,還貪求什麼呢?

一個在上位的君子,不論面對人多人少、勢力大小,君子對他們一律不敢怠慢,這不就是泰而不驕嗎?

一個在上位的君子,衣冠整肅、瞻視尊嚴,別人見了他就生起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而不猛嗎?」 

子張問:「什麼是四惡?」 孔子說:「不事先教導人,犯罪就殺,就叫虐。不事先提出警告,到時卻忽然要看到成效,這叫暴。


下了命令,不曾鄭重叮嚀,到了期限、又不通融,就是有意陷害人,叫作賊。

同樣是要給人的,但在出手之際,多所吝惜,就有失在上位者的體制,像是經管庫房的有司了。」

<文義>
2-8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1.慢令致期:就是政令發佈很慢。
2.賊:切害之意。就是賊害人民。
3.有司:就是管庫房的官。

<思惟提綱>
1. 孔子說:「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何謂五美?何謂四惡?
2. 無論您是為政者、擔任公職的人士、企業家、或身為父母等角色〜
請您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慢令致期或猶之與人,出納之吝的毛病?

<讀誦>          魏琳蓁老師  領讀        14分29秒
第2-8 章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2-8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第2-2章~ 第2-8章   各章讀誦5遍    串讀 5 遍
2-2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3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5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6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7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2-8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義理解釋>   11分24秒
一. 引用經文
◎《朱子集注》:“賊者,切害之意。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
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
◎孔子說:“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百仞之山,重載陟焉。
◎《養一齋劄(札)記》:“出納之吝是心陷於物,物大於我,不能驅遣如意。”
◎《朱子集注》:“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
◎李光地《讀論語劄記》:“欲出則吝其利,欲納則又吝其名。”
◎《發明》:“此章溯流窮源、見微知著,抉盡病根,只在貪驕猛三字。
而王道聖學,直昭揭日月而行。”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訊稍有出入。)
二.重點摘記        夢秋老師     11分24秒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一起共學的790天。
(一)學習“五美四惡”的最後兩惡。
孔子說 :“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慢令致期就是政令發佈很慢,限期完成卻非常緊急,這就是賊害人民。
1.《朱子集注》:“賊者,切害之意。緩於前而急於後
   (起先懈怠而突然限期),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
2.本來該一個月前下命令才能完成的事,偏偏一周才下命令,
  你就不夠時間完成,這就是故意讓人做不到,
  做不到又刑之,這就是害人。
3.因為你是執政者,你設計規則、制度,本身你的執行就有問題,
  卻還使用權力,處罰配合你執行的人。這就是把責任推給了對方。
4.不為政,“慢令致期”害不了別人,就耽誤自己,
  不在領導崗位上,這個毛病就是懶惰拖遝,
  可你是為政者,你懶惰拖遝,卻把責任推給百姓這就是害。
  所以說為政要敏,勤敏〜敏則有功。
5.因此,規劃好時間。有限期的任務,能早發佈政令儘早發佈,
  讓人提早準備,再常常督促,這就是“寬為限緊用功”。
  你發佈的晚,卻逼著別人早完成,就是再有心配合你也來不及。
6.孔子說:“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很小的險阻,一輛空車卻爬不
  上去,為什麼呢?因為陡峭啊)。
  百仞之山,重載陟焉(很高的山嶽,滿載著貨物的重車也能夠
  爬上去,為什麼呢?因為坡度設置得很斜緩)。”
 (二) 如果教育擱置,人民又怎能不出錯呢?
1.如果教育擱置、風氣衰敗已經很久了,就算你再施行懲罰,
  人民又怎能不出錯呢?
2.為人父母,我們就是孩子教育規則的制定者、執行者,
  孩子也是配合我們執行教育這個事業的人。
3.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能力不強,
  常常羡慕別人家的好孩子。
4.有一本書叫《父母的語言》說:
“科學家發現,孩子出生時,大腦就是個半成品,
  然後每秒都會有700-1000個額外的神經鏈接,
  父母的語言就是孩子早期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營養,
  三歲前不同家庭之間親子對話的差異,
  可以導致不同的孩子有3000萬個詞彙的差異。
  詞彙量大的家庭,孩子就可以形成不可思議的腦迴路〜非常強大。
  可是大概三歲以後,一些不刺激、不使用的神經鏈接就廢棄不用了,
  因此,三歲之內家長對孩子說的話就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和同理心等等。”
5.很遺憾,那個時候做父母的我們很少有人具備這樣的育兒知識。
  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那時候開始塑造成的〜
 “緩於前而急於後”〜
  你現在著急,說一定要讓他聰明、成績好,
  其實是我們耽誤了孩子,如果再說孩子有問題,
  又笨又傻不如別人,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賊】呢?
(三) 父母也要思考自己有沒有慢令致期 
1.在孩子小時候父母讓孩子快點行動最願意使用“倒數三二一”的方法,
  孩子小時候都很配合,但他長大就不聽了〜
  因為那時候我們並沒有慢慢的教會他〜怎麼這樣去行動的內動力。
  比如商場裡看見有的孩子為買一個玩具或糖果,滿地打滾,
  家長再怎麼喊321都沒管用。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是有意做出來的,
  他只是覺得這是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唯一方法,哪怕是負面的。
  因為他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方式解決。
 2.心理學家說:
  (1) 孩子的首要的目標就是要獲得歸屬感和重要性,
   如果孩子平時的表達情感的時候〜不符合父母的心意就不被重視,
   他說話說錯了,父母就不讓他說,
   他就成了一個情感需求一直被忽視的孩子,
   突然有一天他開始耍性子,這是他為了爭取歸屬感或重要性而努力,
如果他第一次以鬧的方式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那麼,這就成了他的經驗。他會得出結論〜通過表現得乖和聽話都不能受到重視,胡攪蠻纏才管用。
(2)這都是我們家長對教育的忽視,造成了他出現偏差的行為。
   因此,父母每天一定要抽出時間,認真的傾聽孩子與孩子做共情的
   交流非常重要。這樣能讓他獲得歸屬感和重要性。
(3)小時候,如果父母不把教育當回事兒,
   卻期待孩子能夠自動的就完成教育目標。
   儘管我們再愛孩子,但從為政的角度來講,我們也不是好的父母。
3.荀子提出“明君三德”,英明君主的三種必備德行:
  第一和調累解,協調矛盾、解決問題、教會別人解決問題;
  第二忠信均辨,忠誠、守信、平等相待、尊重人;
  第三先修整自我、後徐責人,責己在先、責人在後。
4.因此,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要考慮自己有沒有慢令致期的毛病呢?
  克己復禮、慎始慎終、循序漸進,遠離虐暴賊,
  才是教育出好孩子的必要條件。
(四)“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歷史公案】
1.劉寶楠《論語正義》上說:有司就是管庫房的官,他雖然管東西,
  但是他不得自由,物出物入必有所諮問,不敢自己做主給人。
  可是如果是君主,就有權利給別人了,但是如果給的時候吝嗇,
  這就和管庫房的官一樣了。
2.《養一齋劄(札)記》上說:
  “出納之吝是心陷於物,物大於我,不能驅遣如意。”
3.《朱子集注》上說:
“有司之事,而非為政之體。所與雖多,人亦不懷其惠矣。”
4.給人時吝嗇,像個有司(管庫房的官)一樣〜
  那你給了人,人就像從有司那領東西一樣,也不見得領情。
5.韓信說過:項羽使人,對人恭敬慈愛,對部下很有感情,說話也溫和,
  見下屬生病,“涕泣分食飲”,同情得直落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
  可是當有人有功,當封爵行賞的時候,他卻“刻印刓,忍弗能予”,
  意思是一個公章在他手裡從方的捏成圓的也不見發下來,
  就是說他捨不得封賞,因此韓信說他只有“婦人之仁”。
6.李光地《讀論語劄(札)記》:“欲出則吝其利,欲納則又吝其名。”
  要給人又捨不得利,自己留著不給,又捨不得這名聲。
  這就是“無大德,而屑屑計較於小惠之間,是有司之事也,
  有司正與貪字相應,欲其無費,不可得已。”想不費都不可能了。
7.反過來看劉邦,劉邦被項羽緊緊圍困在滎陽的時候,情勢非常危急,
  可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沒馬上救滎陽之急,反而派人向劉邦上書說:
“齊國狡詐多變,得設一個代理王來統治,我希望做代理齊王,安定局勢。”8.劉邦十分惱怒,可他馬上開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做就做真王,
  何必做個代理的王呢?”於是立馬派人封韓信為齊王,
  才又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企業管理】
1. 企業當中,出納之吝可以理解為領導者“激勵無心”,不會激勵員工。很多領導者自己很勤勉很能堅持,他自己努力,但他不會對員工下屬
用心地激勵,對孩子也吝惜讚賞。
2. 管理學上說,管理者要有戀愛般的用心,事情不是你一個人能做成的,得依賴大家。組織越大,越應該主動用心考慮怎麼激勵員工。
3. 前面說過,華為2019 年上半年 4000 億收入,任正非只有 1.5% 的股份,阿里巴巴,在去年總市值是 5780 億美元,馬雲只占 6.1% 的股份,剩下的都哪去了,給大家分了,激勵大家了。
4. 財散人聚,人聚財散,如果他們要像個小管家管帳一樣小氣吝嗇,
企業就不可能發展和壯大。
(五)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1.“四惡”就是四種惡習〜
   本質上,就是執政者素質低下,私心太重,
   怠於政務,也是執政能力太差的表現。
(1) “不教而殺”就是輕視教育;
(2) “不戒視成”就是跨越式發展;
(3) “慢令致期”就是突擊任務,獻禮工程;
(4) “出納之吝”就是沒有胸懷格局著於財利。
2.前三惡“虐、暴、賊”都是用一個字來概括,
  唯有最後一惡“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有司是兩個字。有學者認為:有可能是“貪”字被後人誤抄分成了
  有和司。果真如此,“四惡”就是“暴、虐、賊、貪”了。
3.天下歸心,不是一統於自然的血親,而是統一於仁親。
  仁的表像方式就是行“恭寬信敏惠”〜就得具備五美:
“惠而不費”,才能持續的惠,能夠永久的惠民,
“勞而不怨”,國家的建設才會越來越好,其中“欲仁”是為政者的根本,
“泰”和“威”則是執政的儀態之美。
4.反過來為政一定要杜絕的四惡就是〜
“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和“出納之吝”。
5.儒學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體系。
一個人從生到死,到家國天下的構成,都在儒家的教育範圍之內。
儒家教君子用仁心與天地萬物和其流。
(六)結語 
1.在人的“盡性”中,契悟天道,
“道”也在和“踐仁”的實際生命中獲得證得。
2.有機會為政,千萬不要放過修正自己、積極幫助他人的好機會。
3.孔子針對“君子為政”提出“五美四惡”,全部關注的就是人。
4.利人是政治的目的,正己正人是政治的根本路徑。
5.儒家的內在主張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君子,
  每一個人也都應該成為君子,而且當一個人成為君子的時候也一定要
  影響相關的人也成為君子。
6.因此“尊五美屏四惡”就是擔任公職的人士,必須重視的原則,
                   也是每一個家長自我修煉的必修課。
【《發明》:“此章溯流窮源、見微知著,抉盡病根,只在貪驕猛三字。
             而王道聖學,直昭揭日月而行。”】
何謂五美? 
(1) 惠而不費:實惠而不浪費財政。
(2) 勞而不怨:辛勤工作而無怨很。
(3) 欲而不貪: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
(4) 泰而不驕: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
(5) 威而不猛: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
何謂四惡? 
(1)“不教而殺”就是輕視教育;
(2)“不戒視成”就是跨越式發展;
(3)“慢令致期”就是突擊任務,獻禮工程;
(4)“出納之吝”就是沒有胸懷格局著於財利。
杜絕四惡〜
“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和“出納之吝”。
◎無論您是為政者、擔任公職的人士、企業家、或身為父母等角色〜  
  讓我們一起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孔子說的四惡的毛病呢?
  或者我們可以再想一想〜我有覺得五美很美嗎?
                                四惡很惡嗎?

  還有〜  透由這三年多來的學習〜 


  我是否   更加生起  一定要 杜絕四惡的想法?
           更加生起  希求〜 具備五美之心啊!!  


  感謝三年多來  同行善友的陪伴與鼓勵   期待下一輪的共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