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1

2-1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白話>
2-1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思惟提綱>
1. 我有覺得五美很美嗎? 四惡很惡嗎?
2. 本章「尊五美,屏四惡」與第一章的相關性為何?
3. 「允執其中」是儒門心法,何謂「中」? 你的「中」?
4. 為何要「尊五美屏四惡」?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尚書.洪範》:「遵王之義,遵王之道、尊王之路也。」
2. 《書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3. 《孟子.盡心章句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 《左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5.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6. 《論語.堯曰.1》:「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7. 《論語.堯曰.1》:「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二、重點摘記
(恭誦〈堯曰篇〉第2章 )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消文)
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要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子張問:「何為五美?」孔子說:「施惠於民自己卻不耗費財力;勞動百姓卻不招來怨恨;表現欲望但並不是貪求;心中舒泰但不驕傲;態度威嚴卻不兇猛。

子張說:什麼是施惠於民自己卻不耗費呢?孔子說:你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便引導他們在哪方面去得利,這不就是給予了別人自己沒有破費嗎?選擇適合勞動的情況去勞動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的所欲就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機會,還貪求什麼呢?一個在上位的君子,不論面對人多人少、勢力大小,君子對他們一律不敢怠慢,這不就是泰而不驕嗎?一個在上位的君子,衣冠整肅、瞻視尊嚴,別人見了他就生起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而不猛嗎?」 

子張問:「什麼是四惡?」 孔子說:「不事先教導人,犯罪就殺,就叫虐。不事先提出警告,到時卻忽然要看到成效,這叫暴。下了命令,不曾鄭重叮嚀,到了期限、又不通融,就是有意陷害人,叫作賊。同樣是要給人的,但在出手之際,多所吝惜,就有失在上位者的體制,像是經管庫房的有司了。」
按照背誦進度,這一章分為8天共學。

(一)我有覺得五美很美嗎? 四惡很惡嗎?
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聽完了這一篇的消文,孔子說的這五美我們覺得美嗎?四惡有讓我們覺得惡嗎?我想大部分人於此處的美惡不太有感、於聖人之言不太容易感通。

(二)本章內涵很深刻,承接上一章堯曰
1.堯曰講的東方思想的最高原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內聖外王。
2.南懷瑾老先生說:堯曰記載了上古歷史的資料,和前面十九篇完全不同,實際上是表示孔子的思想,延續中國上古的傳統文化,和堯舜禹湯文武一脈相承的。
3.這裡(第二章)的屏,屏除的意思;尊,循也,「遵王之義,遵王之道、尊王之路也。」(《尚書.洪範》)和上古文化一脈相承的。

(三)〈堯曰篇〉三章的重要意涵及宗旨
1. 堯曰篇講到四個字叫「天之曆數」,中國古代聖王把治理天下視為得自天命,叫「曆數」,天是什麼?指一種必然的因果規律,和「自然法則」差不多,是所有人必須服從的法則,是人與萬物的終極裁判。
2. 從為政的角度來看天命的具體化就是民意。
《書經》上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上天所看到的來自於我們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聽到的來自於我們老百姓所聽到的,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古代聖王對民意的思考,已超越了國家、君位,上升到天的終極意義。3.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意、民心、民需就是這個世間的中心,解決人的需要,就是代表了天意在人間的落實。儒家教育君子用仁德之心與天地相合,化育萬物,這是人天和一。世間的中心就是幫助萬民。
4.《左傳》說:「民,神之主也」,在這個基礎上,在上位的君子要知命、知禮、知言。這是論語最後一章。
5. 堯曰這一篇,第一章講帝王之道,允執其中;第二章君子怎麼在利人的事業中實踐、體會中和之美;第三章最後落實到君子個人的學修,也回應《論語》第一篇學而。

(四)上位君子的任務及德治
總體來說在上位的君子的任務就是重視民意、順著民情「養民教民」,管理者必須做到「四方之政行、天下之民心歸,所重民食喪祭、所行恭寬信敏慧。最後一個字很重要「公」公則說。無偏私,王者所行之道、用其中於民,這是儒家德治。

(五)「允執其中」是儒門心法,格局越大才能平衡出更大的中
1. 有一個概念很重要,「允執其中」,這是儒門心法。中國文化用一個字來解釋就是中。
2. 從個人來說中和的範疇是性情,性形而上謂之道,道寂然不動靜而不偏不倚的中,情,形而下謂之氣質,動而無過不及的要和。一個人,欲正情和則善,欲濫情戾則惡。欲「仁」就正,「泰而不驕」就是情和,欲貪就是欲濫,驕暴猛都是情戾是惡的。
3. 執政之道的中要怎樣算?
比如一杆秤握住了中心,兩邊就是平衡的,把握住中,就天下太平,就是公則說,大家都高興。不平則鳴,就出問題了。
4. 可是我們以為的中是參照的,比如一個點是桌子的中心,在屋子裡看就不是中心了,可能偏左或偏右。屋子的中心也不一定是天下的中心。
5. 所以執兩用中的本領依靠格局心胸。格局越大,心裡裝的人越多,才能平衡出更大範圍的中。儒家的情懷就是天下、釋迦的情懷就是六道。在各自的範圍裡平衡。
6. 所以問題是,從你個人角度看公平的事,從團隊發展的角度來看就不公平了。從妻子角度看是中的事,從一整個家庭來看也不一定是中。我們的中在哪裡?端看我們個人胸懷格局如何。因此,一個人的情懷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究竟懷揣了多少人的安樂?在你的天下到底有幾個人?
7. 如果沒法走出自我的世界,沒有辦法懷揣一顆惠益他人的心,儒家文化仁德的邊兒,我們都是沒摸到的。

(六)結合心續、自我省思
1. 如果還突破不了「觀父母的過失」,那條件是差了!
(1)我們一直強調的孝悌之心是仁之根,是做人的根本,是人和畜牲的差別,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廣,家國天下圓滿了就是仁。
(2)可惜的是我們很多從事儒家文化推廣的人卻一直在這個地方打轉,一直在問,怎麼才能不觀父母的過失?這都突破不了,條件就有點差了。
(3)在《孝經》裡天子諸侯士庶人,最底層的沒文化的庶人也知道因天地之利以事父母。到了士讀書人就是志於道了,所以孝是人畜之別。

2. 投入利他事業,歷練允執其中,否則連儒家文化的邊都摸不到!
個人讀到這非常慚愧,自己總是覺得自己努力學好了就好,讀到這才發現,如果不全力以赴投入到人群中做利他的事業、在人事中歷練允執其中,其實連儒家文化的邊都摸不到。

3. 我有這樣的胸懷和擔當嗎?「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堯曰篇有兩句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這是怎樣的胸懷和擔當啊。一般我們帶小孩子出門,孩子在外面犯錯家長丟了臉,家長總會故意當著別人面說一句:「早就和你說多少次了,不可以這樣做,你還是犯」。心理學家指出,這實際是家長逃避責任。意思是跟大家彙報說:「我教過了,是孩子不聽話。」我們看,摸摸良心,自己孩子的過失都不願擔在肩上。

4.自己修養好,還要對天下有擔當,先滿足現實需要,再提升德業,目標「尊五美屏四惡」
孔子的學問不是知識文字,是要做人做事,在人倫中實踐、自己修養好還不算,一定要有對天下的擔當,這才是儒家,這是君子為政。因此必須先滿足,在你的天下裡你的人民的現實需要,安居樂業,然後進一步提升人,進德修業。「五美四惡」,就是針對這個目標而來。沒有這個目標的人,聽起來就無感。

(七) 「尊五美屏四惡」的政治理念和方略,其中心就是關注人、利益人。
1. 什麼是為政?不是做大官,居高位,這是外相,為政的內涵就是要幫助人、利益人。
因此,子張問為政,跟之前子張問學干祿孔子給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樣。因為為政和學干祿完全是不一樣的用心和情懷。因此,胸懷格局很小,只顧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沒有家國天下的人,對儒家的學問也是沒法深刻體會。儒家從事政治活動目的就是造福他人、利益他人,個人的仁德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增廣、達到中和之美,忽略這個就不是儒家。
2. 承接著上古帝王之道, 「五美四惡」的政治理念和方略,全部中心就是關注人、關注怎麼利人。在利人過程當中執兩用中,以期達到「四方之政行,民心歸」的中和之美。這裡面飽含著震撼人心的家國天下的情懷。

(八)總攝
1.「尊五美,屏四惡」是為政的當遵行和當避免
總體來說「尊五美,屏四惡」是為政當遵行和當避免的兩個方面。
五美是從政者的正面的表現,四惡是為政者的負面表現,有取有捨,有抓有棄。
2.「尊五美,屏四惡」是孔子治國思想的總綱、為政的高度。
「尊五美,屏四惡」是孔子治國理政的思想總綱。尹氏曰:「告問政者多矣,未有如此之備者也。」前面孔子講為政很多了,可是沒有像這一次這麼完備的,「故記之以繼帝王之志」所以要記下來,要繼承古代聖王的志向,「則夫子之為政可知也」所以我們就知道夫子的為政是怎樣一個高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