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爲政第二 第九章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跟顏回講了一整天,他一句話都不說,只是默默地聽著,似乎很笨的樣子。我觀察他私底下的行為,他能夠把所聽到的道理,應用在生活中,而且能夠做得很好。顏回實在不笨啊!
====
思惟題綱 :
1.孔夫子對顏回的觀點,怎麼從「如愚」變成「不愚」?
2.為何孔子最後稱讚顏回實在不笨?
3.難道孔夫子不知道顏回笨不笨嗎?為什麼他還要說這一段話呢?
4.默默地聽的人「不違如愚」,所以不等老師說完,就認為自己懂了,回應說「我知道了」,是「不愚」者,我們要誇獎他?

為政第二 第9章 思惟題綱3 的解答 :
(摘自 日常法師講述 論語摸象)
Q:難道孔老夫子不知道顏回笨不笨嗎?為什麼他還要說這一段話呢?
A:這其中有它特別的意義,因為即使顏回這麼了不起,孔老夫子還要觀察,他在行為上是不是能夠把老師所講的道理如實去實踐。
現在我們的狀況是老師講完了,就覺得自己知道了,也能夠把老師講的敘述得頭頭是道,乃至於講得比老師更好,但是能不能真的做到,卻是一個問題。顏回不是這樣,孔老夫子跟他講的時候,他一句話都不說,只是默默地聽著,似乎很笨的樣子,但是聽了以後卻能夠把老夫子所講的道理如實做到,這是何等了不起啊!真正最難的就是這一點。
這裡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內涵──真正的君子、聖賢不在能言善道,而在腳踏實地去實踐。
====
義理講解  重點摘記

1.顏回是孔子心中第一位能夠傳承心法的弟子,在整部《論語》中,對顏淵的讚歎隨處可見:
(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第六(9)》
(2)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5)》
(3)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罕第九(19)》
(4)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子罕第九(20)》
2. 本章首先描述顏淵的聽聞狀態。夫子跟顏回講授一整天,他就一直聽,沒有任何疑問,很愚笨的樣子。呈現3個特點:
(1)談話的時間是「終日」,整天。
(2)顏回的表現是「不違」,一直不違背。
(3)顏回給人的感覺「如愚」,很愚笨。
3. 夫子「退而省其私」,觀察顏回的言談舉止,結果是「亦足以發」,他對老師講的道理完全明白,並且去實踐而且做得非常好。所以孔子得出一個結論「回也不愚」,顏回是智者。
4.顏回對於老師所講的完全領會,包括理的部分以及修證的部分,但卻依然像個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真是了不起!因為他對學習一直前進,不曾停下腳步。其好學的程度是無人可比的。《雍也第六(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5.傳承孔門心法的曾子,其好學的態度也如顏回,曾被孔子評為魯鈍「參也魯」。在《孝經》,孔子問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從此處可以看出曾子的學習態度:
(1) 「避席」,馬上站起來。
(2) 「參不敏」,說我不聰慧,我很笨。謙虛的心
(3) 「何足以知之」,說我怎樣才能夠知道你說的那個道理。希求的心。
6.綜觀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非常老實、踏實地學習,堅持學習,不僅明白師長的教授、默記所學、實踐之,如顏回、曾子,更進而如夫子「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第七(2)》
7.本章描繪出一個畫面:好學的弟子在聽聞老師的教授時,「默識心融,觸處動然」,雖聽了一整天,完全能領會,師徒二人其樂融融,渾然忘我。這種修學論道的場境,讓人心生嚮往。
8.省思一下,我在面對老師教我時,我的狀態? 我的學習態度? 
9.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再有老師了,這是很大的遺憾。實際上,不想讓生命停止,想要讓生命不斷提升,不可一日無師的。 
10.對比一下,當有人指出我的不好、點出我需要改善的地方,我是不等對方說完,就說「明白了、知道了」? 總想顯得自己很聰明、聽懂了?如果對方再接著說,我們就不耐煩?如果對方稱讚我:你真厲害,真聰明,心裏就高興?我是不是就是這樣 ? 再看看顏淵的表現「終日不違,如愚」,截然不同! 想想 : 我們是真聰明,還是真愚笨?
11. 透過本章,我們學習到:
(1)老師講一整天,都能認真聽、用心聽的人,是如顏回般聰明的人;不等老師說完,就認為自己懂了、不在聽的人,可真是個愚笨的人。
(2)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當父母的話還沒講完,孩子就說我懂了,父母不能誇孩子聰明,要教他認真聽完。「聰明」是耳聰目明,不聽別人的經驗,不觀察別人的需要,是失聰失明,閉塞視聽。學會聽聞很重要。
(3)學習過程,第一要聽,第二要聽懂,第三聽懂之後要努力去實踐。
12.謹記夫子對冉求的教誡,千萬不要還沒學,就劃地自封說學不了,自己給自己設限。正因為自己不行,才要更努力呀! 《雍也第六(10)》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
13.前面第5章~第8章都講孝,接著出現第9章,是要告訴我們道理聽懂了,要怎麼辦? 去做,才是真正重要的。
14.我們為什麼要背書呢?就是要把聖人對人處事的標準,慢慢地看、慢慢地記、慢慢想,放在心裏琢磨,把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來指導我的人生,甚至成為文化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