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里仁第四 第6章 -3

(第6章分三天學習,第三天主要的學習段落)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文義 :

孔夫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真正能夠肯花一天的功夫,努力地在「仁」上精進嗎?「我未見力不足者」,平常我們總覺得力量不夠,但是夫子說力量不會不夠的,我從沒見過力量不夠的。「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可能有啦,但我沒見過。
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仁這東西是不假外求的,只要肯努力,絕對沒有做不到的。因為「仁」是自己本身心理的狀態,只要肯去做,馬上就能夠做到了,絕對不會力不夠的。

一、思惟題綱
1.夫子說「仁這東西是不假外求的,只要肯努力,絕對沒有做不到的。」,那為什麼沒看到好仁者和惡不仁者呢?

2.不善於觀察,不善於跟聖賢作對比,會讓我處在癡癡呆呆的狀態,隨波逐流。所以我要學習善觀察、善於跟聖賢比對,找到下手處。透過本章的學習,我觀察到我的所好所惡是什麼?我跟孔聖人對比的結果如何?我如何改善?

3.至今,里仁篇學到第六章,請試著將這六章連貫起來去思考他們彼此間的內涵及相關性。

義理解釋

引用經文
1. 《論語‧里仁‧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2. 《論語‧里仁‧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二 .  重點摘記

1.「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用其力“就是精進。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真正能夠肯花一天的功夫,在仁道上精進、努力實踐的人,他一定會有所成就的,他一定會走在仁道的路上。
2.「我未見力不足者。」孔子說,這樣的人他就一定會成功,他絕對不會因為力不足。不是力足不足的問題,是有心無心的問題。因為「仁」是不假外求的,只要肯努力,絕對沒有做不到的。你只要肯做,你絕對不會因為力不夠而做不成。
3.行仁、好仁、惡不仁,都是心上的功夫。這是孔老夫子予我們最大的策勵,也是讓我們心生嚮往之的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我可以主導我的內心,我不假外求。
4.孔子繼續講「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也許真的有人這樣力不足,但我沒有看到。這個也是很大的鼓勵!因為我們通常都會怪自己不行啊,事實上是我的心已經退縮了,迎上前去的力道已經不見了。在實踐的過程,我們要再再地去提策我的目標。
5.本章,孔子用了三個“見”字。
(1)第一個見:「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這是他內心很深沉的感歎,他希望大家走在仁道上,走出生命的輝煌,可是非常的可惜!
(2)第二個見:「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就是你只要一天的功夫走在這條仁德上,不會因為力不足而不成。所以問題不是力不足,是沒有用力。這個見,是沒有看到真正在用力、精進不懈的人。
(3)第三個見: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就是用力而力不足者,他沒有看到。
6.透過本章,我們進一步要去思考的問題
(1)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時候我的樣子都是癡癡呆呆的樣子,而且隨波逐流,人家講什麼我就信什麼,人家講什麼我就做什麼,為什麼我會是這樣的人呢?
(2)第二個問題:當我的內心有所好時,我所好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不是仁呢?有所惡時,我到底憎恨的、討厭的是什麼?為什麼不是不仁呢?到底問題出在哪?
7.我們的問題也許就出在:
(1)所讀的聖賢書,不會把它納在心坎裡去思維;對境時,不會把它試著用出來。
(2)對於自己的生命目標不清楚,不明晰,所以我們一直沒有辦法把我們的心放在「仁」上面。
8.首先瞭解我們自己是處在一個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瞭解了我們的心理是處在怎樣的狀態,接著要去找出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第三點,就要想一想我怎麼去改善我自己。
9.改善我自己,以下幾點 ,大家試著去做
(1)確立自己的生命目標。我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2)要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過程中我可能遇到的事情是什麼?
(3)立定了目標,找到了實現目標的方法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就要立即去做、去改。
10.本章與前幾章的相關
「好仁者,無以尚之」,一個人一旦把志向放在仁上面,他一定把全部的精神都貫注上去,這時候他所做的事情是什麼?使自己變成一個仁德之人。因為他就是好仁,無以尚之啊!他真正的志向就放在仁上面,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自己成為有仁德的人。
讓自己成為有仁德的人,就是第四章講「苟志於仁矣」,我心之所趨向全部在仁必然的結果。那時候我就怎樣?無惡(ㄜˋ)也,我不會做任何的壞事;無惡(ㄨˋ)也,我也不會憎恨任何的什麼事情。所以第三章「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想到「志於仁」,內心有一種非常非常踏實,覺得在未來充滿無限希望,能夠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美景在前!
第五章「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好的東西,如果合乎仁道,我就拿;如果不合乎仁道,我就不要。壞的東西,如果不合仁道,我就不去,我就安於貧與賤,走我的人生道路,一步一步去種好的因種,然後期待未來變好。全部把握在我的內心深處,不假外求。我的老師說,如果我們能夠把聖者的言教,優遊涵泳,在我們的內心不斷想的時候,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11.讀論語,絕對不是一段一段的去讀、去背,而要前後整個連貫起來去思考他們彼此間的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