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21章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白話>

孔子說: 「衛國大夫甯武子 ,國政安定的時候 ,他顯得有才智;國家動亂的時候,他就裝得愚笨。他的才智,別人可以跟得上;他的裝笨,卻是無法跟上 。」

<文義>

1.甯武子 : 姓甯,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經歷從衛文公到衛成公,兩個朝代完全不同,甯武子卻能夠安然做衛國兩朝代的元老。

2.知:通「智」,顯露品德才能而為人所知所用。

3.愚:顯得愚昧無知(也不在意人家笑他傻)。「愚」是孔子的讚詞。

4.有道、無道:有道即國政修而君主德;無道則反之。

一 . <思惟題綱>

1.為什麼甯武子在國政安定的時候,展露才能智慧?國家動亂的時候,要裝笨、裝糊塗?

2.為什麼”其知” 一般人容易辦到 ,”其愚” 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

3.在何種情況下,你會全力以赴展現你的才能智慧?為什麼?

4.在何種情況下,你會把你的聰明智慧收斂起來,故意裝笨?為什麼?

5.孔子告訴我們甯武子的行為,要帶給我們甚麼學習 ?

二.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為政•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2.《論語•述而•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3.《論語•憲問•41》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二)重點摘記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消文 :
孔夫子說:“衛國賢大夫甯武子,當國家安定,政治上軌道時,就展露才能替國家辦事,非常有智慧;遇到國家動亂,政治偏離軌道,他就顯現所謂的“愚”。甯武子智慧的表現,是可以學得來的,至於他所表現所謂的“愚”,卻是一般人學不來的。這是孔子對甯武子智慧很高的評價。

2.甯武子生平 :

(1)《左傳》記載,甯武子,是衛國的大夫,叫甯俞,武,是他的諡號,所以稱為甯武子。

(2) 當時,衛國周旋在晉、楚兩強之間,處境尷尬,衛成公想要親附楚國,但國人不願,所以趕走衛成公。

(3) 甯武子隨侍衛成公流亡到楚國、陳國,經歷兩出兩進,種種波折危難。衛成公曾被晉國囚禁起來,但在甯武子的幫助下,終於讓衛成公再度回到衛國復位,也在他的輔政下,使衛國平安度過三十多年。

3. 甯武子的智

(1)孔子沒有說明“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是指何事。

(2)《春秋•左傳》記載僖公28年,衛成公事蹟 :

◎流亡的衛成公派遣元咺,去侍奉弟弟叔武,接受諸侯和天子的盟約,後來竟然聽信有人毀謗:“元咺,早就把衛成公的弟弟叔武,立為國君。

◎衛成公在一怒之下殺死了元咺的兒子,元咺並沒有因此而廢棄衛成公的命令,還是盡心盡力地幫助衛成公的弟弟叔武回國攝政。

◎後來,衛成公有機會可以回國,甯武子和衛國的官吏、大夫,等在宛濮這個地方結盟。

(3)兩派跟隨者,一邊是害怕,一邊是等著看好戲

◎當初留守在國內的人,會怎麼想?“當初被我們驅除的衛成公要回來了,他會怎麼報復我們哪?”內心應該充滿了害怕吧。

◎那些追隨國君在外流亡的人,會怎麼想?“好啊!你們這些人,當初把我們驅逐出去,衛成公這回又居上風了,等著瞧吧。”

◎在這兩種複雜的心思下,大家要能夠互相接納,是很有難度的。

(4)甯武子展露才能,化解人民的心思,幫助衛成公復位 :

◎甯武子在盟約時,說:

各位,上天降禍於我們衛國,就是我們君臣之間不和諧,所以才會遭到這樣的憂患。現在天意保佑我國,讓我們又有一次的機會,我們應該要放棄成見,互相接納。如果沒有當初留下來的人,誰來守衛我們的國家呢?如果沒有那些當初跟隨君王去流亡的人,誰去保衛那些牧牛養馬的人呢?
祈求各位,我們在上天面前宣誓,求老天爺保佑,從今天訂立盟約之後,在外的人再也不要仗恃自己的功勞,留下來的人也不要因此害怕有罪,誰要是違背盟約,禍害就會降臨在他的頭上。國內的人們知道了這盟約,才團結,再也沒有惡行。

◎甯武子,引導大家各退一步,去看到彼此的付出,對國家的功勞,並且站在整體利益的角度,一起來盟約。他的智慧,讓雙方放下心中的仇恨,重新凝聚在一起,這樣的智慧,正直的行為,可能還是大家可能學得來的。

(5)僖公31年,就是衛成公復位之後,遷都帝丘,衛成公所謂的康叔託夢,被甯武子所駁斥,他想藉這個機會勸告衛成公,改變不合禮法的祭祀,就像孔子所說的“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24》。這都可以算得上是他“邦有道則知”的例證。

4.甯武子的愚 :

(1)邦無道,是指衛成公不知仁,誤會元咺(ㄏㄨㄢˊ)這位忠臣。回國時,隊伍的前驅又誤殺了開心前來迎接哥哥的叔武,元咺也因此逃亡到晉國,元咺向晉文公控告衛成公。

(2)衛成公的護持團隊:甯武子作訴訟人、鍼莊子作代理人、士榮作答辯人。衛成公最後沒有勝訴。晉國就殺了士榮,砍了鍼莊子的腳。晉文公認為,甯武子非常忠誠,而赦免了他,但逮捕衛成公,把他送到京師,關在牢裡,甯武子負責給衛成公送衣食。

(3)換位想 , 我是甯武子我會如何作 ?

我們會跟著這位無道的國君,再流亡嗎?會挺身出來,幫他打一場沒有勝算的官司嗎?打輸了官司,我明明沒有罪,也可以回國了,還留下來幫他照顧衣食?

5.甯武子“邦無道則愚”的智慧 :

(1)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但是他卻不顧危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熹就讚歎他不避艱險,有著臨危之任,“明知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41》的儒家剛勁的精神,這種大無畏的“愚”,是一般人學不來的。

(2)這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愚”,是不一樣的。暴虎馮河的愚《論語•述而•10》,不但不能成事,還會壞事,平白犧牲。孔子說“吾不與也。”孔子所讚許的是“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事者也。”《論語•述而•10》

(3)甯武子打官司時,正因為他忠心耿耿,還有稱職的行為,連晉文公都被他的忠誠所感動,而赦免他。

(4)甯武子救衛成公的故事

晉文公派醫生準備毒死衛成公,甯武子知道之後,就開始私下百般設法賄賂醫生,請醫師少放點毒藥。當毒酒送來時,他還演了一齣戲,跟衛成公說:“哎呀,你就盡量地喝吧,反正現在很多事情,我們都插不上手,也沒有辦法。”在外人看來,實在是愚不可及呀,但是也因此衛成公沒有被毒死。能夠全身而退,甯武子又能夠低調承事來營救衛成公,這是一般人所學不來的愚。

(5)幫助衛成公回到了衛國,一般人都會邀功爭賞,但甯武子卻不居功。這是平常人學不來的愚。

6.本章子曰帶給我們的學習 :

(1)孔子借甯武子之愚,點出在儒家積極行道、大無畏的精神下,閃耀的是誠虔內斂又燦爛的智慧光芒。

(2)面對境界覺照自心

◎我們在境界中會是哪一種愚呢?是暴虎馮河的愚?還是甯武子之愚呢?

◎爭端來臨時,我會選擇等人家來道歉,還是先道歉呢?先道歉不就吃虧了嗎?看起來不夠聰明。但透過本章,發現會先道歉的人,卻是心靈最勇悍、最柔軟、最關心別人的和平使者,也是最容易得到快樂的人。

◎我正在忙,別人請我幫個忙時,我會選擇不耐煩地打發他,還是放下手邊的事情先去幫他。先幫他,那我的事誰來幫我,為什麼不是他來幫我呢,這也太不聰明了吧。的確,眼前去幫了他,自己的事情就落後了,但是如果沒有播下助人的種子,怎麼會開出得助的果實呢。

◎挑戰來臨時,我們是會選擇退兩步先觀察,等待一下,還是就迎向前去呢?迎向前去,這種人會不會過度樂觀、過度自信呢?沒經驗、沒把握、沒勝算,看起來一點也不聰明,但是,他卻會因此比別人增加更多的機會、經驗、能力、勇氣,人生視野和格局也與別人大不同。愈是匱乏,愈是要努力地給予;愈是天黑,愈是要努力地把燈點亮;愈是不會,愈是要努力地學會;愈是沒路,愈是要努力地走出一條路。

(3)學習甯武子尊貴的發心 :

甯武子之愚,非我們眼前一時半載學得來,但我們可以跟他學習尊貴的發心。

◎想幫助一個人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就會想盡辦法去觀察,去用心,去陪伴,於是愛心、方法、智慧都生出來。

◎想把”道”留在世間,就會想盡辦法學習、實踐、內化,於是快樂、德行、智慧就涵養出來,”道”就有機會留下來。

◎仁人君子一定要有智慧,但是面對好多人、好多事,不可能永遠都是順境,怎麼辦呢?希望我們在境界中,慢慢地淬煉出,對美好理想永恆追尋的心,與永不放棄的心。

◎真正優秀的選手,不會期待海上永遠風平浪靜。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期待不要遇到困難,而是能夠不被困難所打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