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22章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白話>
孔子周遊到了陳國,有一天感嘆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在家鄉的那些學生志向遠大,卻把天下事容易看;雖然文采不錯,學問可觀,但不知如何自裁,就像已織成布匹,還不知怎麼裁剪啊!」

 <文義>
1.陳:春秋時代一個國名,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與:感嘆語助詞。
3.吾黨之小子:吾黨,指我的故鄉;小子,指在魯國的學生。
4.狂簡:朱子集注:「志大而略於事也。」,志向遠大而行事不夠周延,所言或不符所行。
5.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樣子;章,文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觀。
6.裁: 制衣也。制衣,剪裁布帛製成衣。

<思惟題綱>
1.孔子在陳國停留的時候,感嘆說他很想回魯國,理由是什麼?
2.何謂「狂簡」?你有過嗎?如何在狂簡上,往上提升有所成就,而不是憤世嫉俗一事無成?
3.孔子為了弘道救世,周遊列國,到了陳國,卻說要回故鄉去教育他的學生,難道夫子放棄弘道的目標嗎?
4.從本章,你看到孔子那些功德?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里仁•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論語 • 八佾•24》: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二)重點摘記
1.本章解釋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思歸魯國。“歸與”,回魯國;“黨”,鄉黨。孔子有很多弟子,有的跟著孔子周遊,有的還留在魯國,“吾黨之小子”指留在魯國的弟子。“狂簡”,年輕人喜歡的個性和作風就是狂,富有激情,但也很容易犯輕狂的毛病。《朱熹集注》:“狂簡”,謂志大而略於事。“狂”是進取豪邁,志向遠大的意思,這裡應該是褒義;“簡”是輕易、輕率、粗略,將天下之事看輕。“斐然”是有文采的樣子。“斐然成章”是講文章有可觀之處,已經相當有成就。“不知所以裁之”就是不知道如何裁剪割正。這些故鄉的弟子,很好學,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畢竟未明大道,不知道如何自裁。

2.孔子對於弟子的評價及帶給我的啟示
(1)總體而言,孔子對弟子的評價是肯定和讚許的。
(2)弟子狂簡--志向遠大卻粗略於事。對於我們,是一種警策。我們容易把事情想的太簡單,對於具體的事情抉擇不清,眼高手低。真正去做的時候,發現事情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會遇到很多困難,產生很多挫折感,乃至事情難以堅持,容易半途而廢。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小事不願意做,怕麻煩。
(3)如何改進呢?
◎ 一個方法,就是要找一個人來裁剪自己,找一個有智慧、有經驗的人,幫忙自己裁掉自己的過失,留下自己好的一面。當然,裁剪是會伴隨一些痛苦的,所以這是需要勇氣。
◎ 另一方面,有時候很多事情抉擇不清是由於智慧不夠,裁奪事情的抉擇力不強,這就需要依照一個好老師,多學習,多聞思,清晰我們抉擇的標準,提升我們抉擇的能力。

3.本章學習的重點,多體會孔子的功德
(1)思歸之心
孔子經過數年的漂泊,政治主張不能被諸侯接受,四處碰壁,眼見於當世行道無望,適逢季康子使人來招弟子冉有,難免生起了思歸之心。歸與、歸與,“與”是驚嘆詞,連說了兩遍,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急切的想要回到魯國的心情。

(2)另闢弘道之路
孔子思歸的心,不能簡單理解為思鄉之情,更不是對弘道的放棄,而是順應緣起,決定走另一條弘道之路——教育年輕人和整理文化典籍。孔子作出這樣的抉擇,可以看出,孔子是真正深得中庸之道,任何事情完全是審時度勢,根據緣起,不拘泥於一定的形式,該怎樣就怎樣,只要利於弘道就行。正如孔子所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10》義是標準。張居正《四書直解》說:“我其歸於魯國與?”我為什麼要回魯國?“然我之道雖不行於當時,尤傳於後世。”我的道,現在你們不接受,我要回去培養年輕人,傳道於後世。這完全是審時度勢後的抉擇,顯現聖人無比開闊的胸懷和圓融的境界。

(3)孔子絕非魯蛇(loser失敗者),其成就無人可及
◎很多人將孔子周遊列國四處碰壁、甚至窘迫的被路人形容為喪家之犬,看成是孔子的失敗,批評孔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當世,也有人認為,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甚至不如他的弟子子貢。子貢確實很厲害,能從政、能經商,善學習、善言說,集政治、經濟、文化才能於一身。
◎子貢面對別的質疑,拿圍牆來比喻,說:「我家的牆,只有肩膀那麼高,我家裡有一點家當,你們一眼全看到了;老師家的牆,卻有幾丈高,如果你找不到入室的門,你根本看不到牆內的富麗堂皇、絢麗多彩。」

(4)效學孔子 善觀緣起,權宜轉換
細細去體會孔子的心境,一方面消除一些誤解;另一方面,對我們做事,應該有所啟發。我們做事的時候,要效學孔子,善觀緣起,制定相宜的策略,不盲從,不蠻幹,該轉彎時轉彎,該轉換時轉換,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不浪費時間。否則,硬來的話,會白吃苦頭,效果還很差。

(5)孔子的另一功德:勇悍,精進不退,責任和擔當
孔子周遊列國,說服諸侯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但是孔子並沒有停止弘道的腳步,換一種策略,繼續前行。這種為了天下、為了後世萬代,勇往直前地弘道的心,細細去體會,真的讓人很感動。

4.孔子是「木鐸之任,菩薩之心」
蕅益大師在這一章,對孔子的評價是“木鐸之任,菩薩之心”八個字,把孔子當時的誠心,全部烘托出來了。
◎木鐸之任
「木鐸」來自《論語 • 八佾•24》儀封人請見,出來之後,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天給予你們老師一個使命,做木鐸。木鐸是什麼?一種鈴鐺,敲起來很響。這是比喻孔子在施教的時候,好像在震動鈴鐺,讓大家都警醒。木鐸之任,任就是任務。蕅益大師看到孔子肩負著教化世人的任務,一種神聖的使命。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在當今這個物質追求高於一切的社會,彷彿已經很難見到了。
真如老師說:“我們對於這個地球,對於所有人,甚至是對於所有的生命,都有著一種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責任感。所以請你相信,在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而且是很多人,願意為了別人、為了大眾,無私的奉獻。”
◎菩薩之心
怎樣擔負起木鐸之任呢?後面的四個字“菩薩之心”。菩薩是慈悲,利益眾生靠的是慈悲心。

5.孔子對弟子們始終如一、無限的關愛
菩薩之心,既是孔子對於天下眾生的慈悲,更有孔子對於弟子們無限的關懷。“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孔子對於弟子們那一份始終如一的關注和慈愛,即使漂泊異鄉,顛沛流離,孔子並沒有忘記他遠在故鄉的弟子,時時關注著他們的成長與進步。這段話裡,有孔子老師看到弟子成長的欣慰,也有對弟子念念不忘的提攜之心,希望弟子們早日成就入道。

6.結勸
(1)人的一生,每一步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如果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會少走很多彎路。
(2)我們既要堅定的追隨具德的老師,努力學習傳統文化;也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好老師,去利益他人。(3)學習論語,不只是讀讀文字,讚歎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學到孔子利益天下眾生的心。
(4)夫子雖然沒有被重用,不能施展政治抱負,但是他把聖賢心法傳下來,中國2500年來,都獲得他老人家的真實之力,正是因為他有使命感,擔當起上天賦予他的責任-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5)不管自己覺得多麼渺小、多麼平凡,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勇於擔當的心,以天下為己任,去傳承、去弘揚、去力行聖賢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