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6章-2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白話> 和<文義>請參閱昨天的資料

<思惟題綱>

1.夫子針對三位弟子,都只用一個字就指出他們可以從政的特點,太厲害了!請問是什麼?
2.請問何謂「果」?何謂「達」?何謂「藝」?
3.一位從政者需要具備這三種特點--果、達和藝於一身嗎?為什麼?
4.你是否認為「果、達、藝」也是我們每個人要努力學習而具備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論語•顏淵•20》:「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南懷瑾《論語別裁》:「據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當初齊國發兵要攻打魯國,魯國是孔子的母國,父母之邦就要陷入戰爭,孔子很著急,想不出來要派誰出去遊說。這時候子路是個急性子,他自告奮勇說讓他去,孔子沒答應。後來子張也說了,孔子還是沒答應,最後讓子貢去了。子貢不辱使命,讓齊國和吳國打了起來,最後又讓晉國與越國夾攻吳國,就這樣魯國被保全了。司馬遷說子貢一出,「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所以子貢很能幹。
3.《論語•公冶長•8》:「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4.《論語•顏淵•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5.《論語•先進•23》:「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6.《論語•先進•16》:「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二、重點摘記
1.孔子道出從政需要的特質:果、達、藝
季康子問夫子,你的三個弟子:子路、子貢、冉求,是不是可以出來從政呢?從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子路之果、子貢之達、冉求之藝,是不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他認為從政所需要的一些特質。

2.「達」的特質
 “賜也達”,達這個特質,在《論語•顏淵•20》孔子對達下了一個定義:“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所謂的達有三個特色:
(1)第一個「質直而好義」。也就是他本質、本性是正直的,沒有歪曲的心思,做人做事不用手段,而且好行義事。也就是我們觀察這個人,可以去觀察他做這件事情,究竟是居仁有義,還是居心叵測。
(2)第二個「察言而觀色」。透過觀察別人說話或神情、神色,他就可以了解到人家的心意,而且對於形勢的分析、利害關係,都有一種獨到的眼光。是不是這樣子,才可以知己知彼,或者是因勢利導呢。相反的,我們對於人心在想些什麼,形勢如何發展,都混然不知,要如何幫助民眾,做出最好的建議或判斷呢?
(3)第三個「慮以下人」。就是凡事願意為人設想,甚至居於人下,而不會傲慢。我們在利益群眾、成辦大事的過程,有時候情勢是沒有辦法一下子明朗的,所以有些人就忍不住會有一些責備,會有一些抱怨,這時候,我們一定要能夠等、要能夠忍,還要有寬闊的胸襟,乃至還要有委屈小我的一種修為。

3.子貢擁有達的特質
(1)子貢擁有達的這些特質--正直的東西、寬闊的胸襟、察言觀色的本事。更重要,他能屈能伸。
(2)在司馬遷的《史記》我們看到,齊國發兵要攻打魯國時,孔子看到自己的母國身陷危險,非常焦急,想要派弟子去遊說。子路和子張爭取要去,但是孔子並沒有答應,最後是讓子貢去了。子貢果然不辱使命。司馬遷說子貢一出,「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能夠完成這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就是因為子貢擁有達的特質。
(3)子貢把這種達的特質,不但是應用在外交上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也把它用在生意上面,成就了一代儒商。
據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當初齊國發兵要攻打魯國,魯國是孔子的母國,父母之邦就要陷入戰爭,孔子很著急,想不出來要派誰出去遊說。這時候子路是個急性子,他自告奮勇說讓他去,孔子沒答應。後來子張也說了,孔子還是沒答應,最後讓子貢去了。子貢不辱使命,讓齊國和吳國打了起來,最後又讓晉國與越國夾攻吳國,就這樣魯國被保全了。司馬遷說子貢一出,「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所以子貢很能幹。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qeoakbr.html

4.「果」的特質
“由也果”,果就是處事果決剛毅,下了決心,就能夠堅定不移,把它貫徹到底,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5.子路擁有果的特質
子路,被列在政事科裡面,可見夫子認為他是有政事的成才,夫子曾經正面地肯定過他,“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8》)夫子認為,他是可以統領大國的軍隊,而且這種才能,早在夫子擔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期間,他就開始展露這種辦事幹練、理正果決的潛質。

6.子路到蒲邑上任前,求教夫子
子路要去衛國蒲邑上任前,特別去拜見孔子,請老師指導。老師就說:蒲邑不好治理呀,那邊很多勇武之士。”“哎呀,老師怎麼辦呢?”孔子交代子路要記住三點:
(1)待人一定要謙恭有理,這樣即使是勇武之士,也會心悅誠服擁戴你。
(2)辦事一定要寬厚正直,這樣你的下屬和民眾,自然會信賴你,敬愛你。
(3)執行任務要認真廉潔,這樣你的上司就會肯定你,給你支援。
子路就帶著老師的教導,去蒲邑開心地上任,而且很認真地把老師教導的拿來做。

6.子路果的特質,蒲邑執政三年,政績斐然
經過了三年,孔子和子貢經過蒲邑,就順道進去看子路,剛剛踏進蒲邑的縣境,夫子就忍不住讚美子路,“哎呀!這個子路,看起來真的做的不錯。”走進城內,又讚美了一次。來到衙門前,又讚美了一次。子貢就非常好奇:“老師,您都還沒有看到子路,也還沒有聽到他的報告,為什麼就這樣稱讚子路呢?”孔子說:
(1)剛剛一進入縣境,看到田地都很平整,草除得很乾淨,溝渠又深又順暢。為什麼呢?肯定是子路做到了恭敬又有信用,一定是他平日就很努力工作,所以取得農民的信賴,大家都願意努力做事,才有的成果。
(2)走進城內,看見所有的房屋、圍牆都很堅固,路樹茂盛,街道乾淨,看不到半個閒逛的人。這肯定是子路非常忠信又寬厚的結果,他自己這樣做到,所以百姓都願意盡心盡力,和他一起來建設家園。
(3)衙門前,竟然大門開敞,每個人沒人管都非常認真地在辦事,更重要的,我們看不到半個人來告狀。這肯定是子路明察又果決,因為他言而有信,答應人的事情就會去做,絕不拖延,所以得到民眾的信賴,都願意告訴子路實情,所以斷案準確。
(4)《論語•顏淵•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孔子說:能夠單憑片面之詞,就可以這個斷案的,大概只有子路做得到,這和他的個性是有關的,他非常剛正果決。因為平日無宿諾,不會隨便答應別人,一旦答應了就言而有信,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品,所以大家就信服他,也不敢講假話,所以單憑片面之詞就可以斷案。

7.子路果的特質呈現在信受老師教誨
過去我們對於子路,在果這個特質上的認識,可能會停留在勇敢魯莽,而且有一點莽撞。本章體會到的是,子路他非常好學,聽從老師的指導,一旦決定了、信受了之後,就勤勤懇懇地努力,去實踐、去把它堅持到底,這樣自然就有所得,政績也就出來了。這是我以前所沒有認識到,子路在果這個特質上面,呈現出來的另外一面。

8.求也藝
(1)冉求是非常多才能的,樣樣都會,樣樣都知道,他是名列在孔門政事科的第一名,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2)他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季康子特別派使者把他招回來打仗,和齊軍打仗。冉求就率了左師來抵抗這個齊軍,並且很勇敢地身先士卒,讓這個步兵來執長矛,採取所謂的突擊戰術,獲得了勝利。這一場勝利也獲得夫子很大的讚許。
(3)他不僅擁有經濟財務的管理的能力,而且還非常的勇武善戰,而且軍事才能也非常高,所以孔子多次讚賞冉求的軍事才能。

9.冉求是具臣不是大臣
(1)夫子認為,冉求只是具臣而已,還算不上是大臣。夫子曾經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論語•先進•23》)所謂的大臣,就是要用道義來侍奉君主,協助你的君主來行仁,如果行不通,那你就應該要辭職不干。
(2)很顯然,在夫子的心中,認為以道事君,就是做大臣的標杆,如果達不到,哪怕你再有才能,也稱不上是大臣。
(3)到底哪些表現,會讓夫子覺得冉求沒有做到以道事君呢?
※“季氏旅於泰山”,季康子要去祭拜泰山是違禮的,不合道義的,但是身為季氏宰的冉求,卻沒有加以勸阻,這在夫子看來是失職的。
※季氏準備要去攻打臨近的小國顓臾,夫子也覺得冉求沒有加以阻止,這個也是難辭其咎。
※季氏要用“田賦”,冉求也沒加以勸阻。夫子認為沒有加以勸阻,就是等於在幫季氏聚斂增財,所以夫子非常生氣,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16》)
(4)在夫子心中,希望這些弟子們的才能必須有仁德攝持。因為有仁德攝持的才能,才真正能夠發展成為自利利他的能力。

10.「果、達、藝」三種特質對為政非常需要
子路之果,子貢之達,冉求之藝,這三種特質對為政來說,都非常需要。宋朝的陳祥道在《論語詮解》說到:
(1)“能通達事理,而不能果決行事,則事不成。”如果具有達的特質,但是沒有果的特質,你能夠把形勢看清楚,但是卻下不了決斷,事情還是做不成的。
(2)“能果決而無才藝,也不足於成事。”如果你非常勇敢果斷,但是沒有才能,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行,這也成不了事。
(3)“三者皆有長短處,然皆足以從政。”就是具備其中一個長才,你就可以從政。但是最好,三個都能夠慢慢地具備圓滿的話,就能夠更好地來服務大眾了。

11.「果、達、藝」也是我們要努力具備的
身為父母或身為師長的我們,如何培養一個或一群未來能夠服務人群、服務大眾的人才呢?孔子在這邊提出來的這三種從政的特質:子路之果,子貢之達,冉求之藝,是不是可以提供我們作為參考,當然也是我們自身必須去努力具備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