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10章-3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白話>夫子說:「如果行三軍帶兵作戰,我一定會和遇事小心謹慎,有敬畏之心,然後又能仔細地制定計劃和戰略,努力取得成功的人在一起。」

<文義>
1.懼:恐也,小心謹慎
2.謀:慮難為謀,詳細規劃、計畫以解決困難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懼,謂敬其事。成,謂成其謀。
4.李炳南《論語講要》:懼則不輕敵,謀則操勝算,是故能我戰則克也。

<思惟題綱>
1.「懼」和「謀」的心裡狀態是如何?
2.為什麼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3.孔子說帶兵作戰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面對生活中的事情也要這樣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朱熹《論語集注》:「暴虎,徒搏。馮河,徒涉。懼,謂敬其事。成,謂成其謀。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師之要實不外此,子路蓋不知也。謝氏曰:「聖人於行藏之間,無意無必。其行非貪位,其藏非獨善也。若有欲心,則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顏子為可以與於此。子路雖非有欲心者,然未能無固必也,至以行三軍為問,則其論益卑矣。夫子之言,蓋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謀無成,不懼必敗,小事尚然,而況於行三軍乎?」
2《說文解字》:「謀,慮難為謀。從言,某聲。」
3.藕益大師《論語點睛》:「臨事而懼,從戒慎恐懼心法中來。好謀而成,從好問好察,用中於民而來。」
4.《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5.《禮記注疏》: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此之謂也。」

二、重點摘記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一)本句文意與注譯
【文意】
夫子說:「如果行三軍帶兵作戰,我一定會和遇到事就小心謹慎,有敬畏之心,然後又能仔細地制定計劃和戰略,努力取得成功的人在一起。」
【注譯】
1.《朱子集注》:「臨事而懼」的「懼」,就是敬其事的意思。
2.老師說,「敬」就是要把對自己苟且的心拿掉,遇到任何事都不能得過且過,都得拿出獅子搏兔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應對。
3.「謀」在《說文》上講:「慮難為謀」。因為知道事之艱難,所以要仔細的籌謀規劃。如何成事呢?就是要靠籌謀和規劃,才能成其事。

(二)行事風格不同的李廣、程不識
1.漢武帝時,兩位有名的將軍:
【李廣】大而化之
李廣能騎善射、廉潔愛兵,非常有個人魅力。他訓練的部隊恩義相結,但不注重紀律,行軍布陣也是自由的作風,安營扎寨也不構築陣地,像游牧民族一樣。自己還經常帶著小隊的騎兵突襲敵人,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
【程不識】嚴謹有謀
程不識,為人嚴謹,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的部隊,有最嚴格的紀律,出兵作戰,夜晚的時間也是衣不卸甲、馬不解鞍。但凡作戰,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有掩護,一隊隊相互呼應。安營紮寨也自有章法,敵人來攻也沖不動。他從未讓敵人得逞過,但自己也從未取得過重大的勝利,是以穩重著稱的名將。
2.士兵的想法
當時的官兵都願意當李廣的部下,因為比較自在,覺得程不識繁苦,不願意做他的部下。換作是我們,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感受。這就是小人物的常情,追求快樂和安逸,卻看不見近在眼前的災難。
3.學者的評價
後來的學者評價:帶兵要學程不識,不能學李廣。因為李廣的軍隊容易成功,也容易失敗,而程不識帶的軍隊,雖然沒有戰功,卻可以維持不敗。司馬光說:軍隊出動應該有嚴格的紀律規劃,否則無論勝敗都是凶險。因為戰爭一旦打響,白骨遍地、妻離子散,個人的生死、國家的存亡都集於一身。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正義還是非正義,都會造成對生命的破壞,怎麼能不謹慎、不敬懼、不細察呢!
4.小結
臨事而懼,就是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萬事長遠裡看,提前準備,才能有備無患。心存敬懼,言行謹慎,長遠謀劃,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生命的傷亡。

(三)不能「暴虎馮河」
為什麼不能「暴虎馮河」?
1.反過頭來,暴虎馮河,什麼都不怕,即便成了英雄,也是對自他生命不負責任的表現。
2.《朱子集注》引謝氏曰:「 不謀無成,不懼必敗,小事尚然,而況於行三軍乎?」因為懼,才能謀;因為謀,才能成。
3.《詩經》:「不敢暴虎,不敢馮河」,就是懼。所以勇裡面呢要有懼、要有不敢、要有謀才行。南懷謹老先生說:「孔子的學問當中,智、仁、勇三個字是相連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是有智有仁,那真正的仁,也一定是有智有勇。

(四)「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修行的功夫
1.「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修行的功夫。藕益大師說:「臨事而懼,是從戒慎恐懼的心法中來。好謀而成是從好問好察,用中於民而來。」
2.「謀」是我們真實的學問,不是記問之學。一個軍事家作戰的時候,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千日修行的功夫。仗能不能打好,不完全在於軍法學的怎麼樣,關鍵的學問是用的學問,在於好聞、好察。夫子曾說:「我戰則克,祭則受福。」因為得其道。

(五)「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做事法則
1.「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一個法則。做生意也好,做任何行業也罷,都應該好好的準備籌劃,把事情辦成。
2.懼不是怕事,而是敬其事。要考慮周全,不要自作聰明。生活中大而化之的態度,會讓我們在與人相對時遭遇很多困擾,不用說行三軍,就是與人相處也要心存戒慎恐懼之心。
3.面對一個人,當他大發雷霆的時候,我們只覺得他不應該,但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在面對我們之前,他的生命發生過什麼,遭遇過什麼,我們此刻與他的相對又存在了多少危險。所以,戒慎恐懼,與人留有空間,就是愛惜我們自己。

(六)本章(第10章)總攝
總的來說,學到了道,用捨不在我,我們可以不問。(「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行軍也不能必勝無敗,所以勝敗也不盡在我,我們也可以不問。(「子行三軍」)
可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盡其在我的。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去做的,是不可以不問不察的。

(七)總結:述而篇第六~十一章
【第六章】夫子列出了教學大綱,志據依游,道德仁藝。
【第七章】束脩之禮,則告訴我們只要具備恭敬虔誠,人人都可以學道。
【第八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告訴我們怎麼配合著老師學,就是要憤要悱,要舉一反三,觀察思惟著學,才能學得恰到好處。
【第九章】夫子食於有喪者之側,就是以夫子的身教來告訴我們,學習的核心還是推己及人——仁的精神。
【第十章】用行舍藏,這一章說明我們即使學到了道,還要向上再跨一步,還要具備可行可藏的心性,能行則行,不能行則藏。
【第十一章】就說為什麼有人在道不能行的時候不肯藏呢?那就是因為有求富貴安樂之心,所以夫子就說:富貴不可求,如果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