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11章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白話〉
 夫子說:「富貴如果容許苟且求取的話,雖然是執皮鞭作卑賤差使的人,我也去做;如果不容許苟且求取,我只依從義理去做那合乎道的事情。」

〈文義〉
1. 朱注:「設言富若可求,則雖身為賤役以求之,亦所不辭。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則安於義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
2. 鄭玄注:「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者,雖執鞭之賤職,我亦為之。」
3. 《周禮•秋官•條狼氏》: 「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男、子則二人」。還有「司市」中「胥」的小官吏,也是執鞭守在市場的門口,警戒偽詐不實的行為,這兩種執鞭的職務都很卑微。

〈思維題綱〉
1.您覺得「富而可求」的原則、標準為何?
2.夫子所好是什麼呢?我的所好又是什麼?
3.從本章內涵,我是否發現自己生命方向需要修正的地方?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補充資料
1. 《論語•里仁•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論語•子張•1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夏說:「當官當得好時還應該注意學習,學習學得好時就應該去當官。」

3.《論語補疏》清,焦循著。引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4.《論語•述而•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5. 蕅益大師 (1599~1655) 明代僧。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號八不道人。廿四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師剃度,改名智旭。為人嚴峻精到,厭棄名利,固持戒品,弘揚律藏,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綜學法相、禪、律、華嚴、天台、淨土諸宗教義,尤重天台宗,並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由於晚居靈峰 (浙江杭縣),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後人奉為淨土宗第九祖。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6. 李卓吾(1527-1602)名贄,號卓吾,又號篤吾、宏甫,別號溫陵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為官正直清廉,體恤民情,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不為統治者所容,又遭人所劾,以“敢倡亂道,誣世惑民”之罪,將其逮捕入獄。他不堪受辱,自盡於獄中。祖上原是河南固始的回族,雖然畢生讀儒書,研究佛學,但在臨終遺囑中仍要求按伊斯蘭教規安葬。

7.《四書藕益解•17》:「說得求富者敗興。卓吾云。今之求富貴者。俱是執鞭之士。方外史曰。執鞭求富。還是好的。今之求富貴者。決非執鞭之士所屑。」(大師文中直接引李卓吾的話)

二、重點摘記

(一)理解文義

1. “富”是講富貴。
2.“執鞭之士”是指拿著鞭子的守門人,很低賤的官職。
(二)全文解釋
1.孔子說:“富貴如果可求的話,即使做執鞭之士我也可以接受;如果不可求呢,我會去追求自己的愛好。”

2. 上一章,孔子談到人生方向的取捨:用我,我就行;舍,我就藏。這樣超然的境界,令人嚮往。本章承接上一章,談夫子對於富貴的取捨:富貴可求,願為執鞭之士;不可求,從吾所好。

(三)富貴---這時代熱衷的話題
當今社會判斷人生價值的最重要指標:擁有財富,不管你是否對社會有所貢獻,你就是一個成功人士;如果你窮困潦倒,哪怕你對社會做了很大的貢獻,世人眼裡也是一個不成功的人。孔子老師給我們傳遞怎樣的富貴觀呢?什麼啟示呢?

1.首先〝富貴〞以道為標準。
《里仁篇》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以這個標準是合乎道。合乎道就可以求;不合乎道,就不能求,白給也不能要,這是本章最核心的精神。

2. 夫子合乎道的標準,就是當我們所求的這個目標,能用這個富貴去利益大眾,利益社會,利益環境,這就是合乎道的;而且求的過程,也要如理如法,符合道義,這就是富而可求。

 3. 「學而優則仕」,“仕”就是出來做官,做官可以得富貴?
富不一定,貴肯定是可以。做個清官不一定是富,但是這個職務,可以用來利益他人,幫助人民。

4.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到處去求,希望得到諸侯重用。為了得到一個機會,推行周公之治,弘揚成仁之道。清學者焦循《論語補疏》裡引用孟子的話,說“非其道,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以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不合乎道的話,你就不該求、不可求,哪怕是一簞食、一碗飯,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乎道,那像舜帝那樣接受堯帝的天下,也不為過。) 夫子所追求的這個標準是很高的,全是為了推行道。

(四) 這樣的標準,對於身在經濟社會的現代人的意義和價值

1. 現代人都會覺得對財富的追求,是理所當然,根本不考慮背後還要有什麼標準,頂多我不做違法的事。我努力賺來的錢,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與別人何干!何必再去考慮那麼多標準、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呢!孔子上面所說的關於富貴的合乎道的標準,似乎離我們很遙遠。

2. 社會、別人都與我無關嗎?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的思維,我們想一想,世界會成為什麼樣的狀況:為了富貴、為了賺錢,商店可以以次充好;飯店可以使用地溝油;醫院可以選擇過度治療;建設工程可以偷工減料;商品廣告可以誇大其詞。

 3. 沒有標準,我們賺了錢怎麼花呢?是有錢,就可以無所顧忌地去浪費糧食嗎?就可以無所節制地去消耗資源嗎?就可以任性地製造漫山遍野的垃圾嗎?

4. 英國人,湯恩比博士,1972年就寫了一本書,叫《展望21世紀》:“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代,而且還是人類咎由自取的結果。”(博士被稱為20世紀當之無愧的知名的歷史學家、偉大的智者。)

5. 湯恩比博士說過,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不要輕忽祖先、先賢給我們留下來的智慧、值得驕傲的文明。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不重視、不弘揚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五) 可求--孔子出仕弘道

 1. 孔子在魯國做過一個小官——中都宰。他把這個地方治理的非常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社會和諧安定。他實踐推行周公之治、聖賢之道,可以實現社會和諧,是一條可行的光明之路。證明給世人看,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官,但是孔子用它在弘道。

2. 所以合乎道的話,雖是執鞭之士,我也要去接受,去好好地做。因為可以實踐周公之治。

3. 聖賢之道,不管你在什麼樣的崗位上,都能實踐。人的高貴與貧賤,不是看財富、地位,是看你的目標。

(六) 不可求的狀況---富貴不合乎道義

1. 做生意、建房子,靠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就不賺這個錢。

2. 當官,只是為了獲得私慾的滿足,為了獲得權力,就不要去當,這叫不義。

3. 夫子講:“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他做官做到大司寇,可以實現理想,上任的時候很高興。但是當魯國的國君和季孫大夫都不能配合,沉迷於女色的時候,夫子就離開。真正是把富貴看成是浮雲,所求就是“道”;正是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4. “若不可求,從吾所好”,提到愛好,我們會想到什麼呢?看書、旅遊、聽音樂、攝影、運動、喝茶、見朋友?孔子的所好——弘道。富貴不能為弘道服務的時候,他就離開魯國,周遊列國,追求他的所好——弘道之路。不被列國接受,他回到魯國,繼續從其所好,整理典籍,教育子弟,還是同一件事——弘道。這就偉大的孔子,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至聖先師。

(七)總結

1. 蕅益大師評論:“說得求富者敗興。” 求富者的敗和興,就是興亡呀,如果是不可求而妄求的,那必敗;如果是為了眾生、萬民、社會,不求你也會得到,你就會興。所謂得道者興,失道者敗。

2. 李卓吾先生說:“今之求富者,俱是執鞭之士。”非常有意思,他借古諷今,說今天求富貴的人,都是執鞭之士。如果你的目標是為求富貴而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低賤活。這個說法很有味道,大家可以去細細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