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14章-1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白話>

冉有請問子貢: 「老師會幫衛國的國君嗎 ? 」子貢說 : 「 好的;我去請問老師 。」子貢進入屋內,問老師
「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

<文義>

1. 「為」: 幫助。
2. 「衛君」: 衛國國君,當時是衛出公, 名輒,衛靈公的孫子。
3. 「諾」: 表示同意。
4. 「伯夷、叔齊」: 古代賢者,商紂王(西元前1075~1046)的諸侯國-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

<思惟題綱>

1.冉有為什麼請問子貢,而沒有請問其他同門弟子「夫子為衛君乎」?

2.對冉有的提問,子貢回應:「諾,吾將問之。」,為什麼?

3.子貢進去問老師:「伯夷﹑叔齊,何人也?」,而不是直接問:「夫子為衛君乎?」,為什麼?

4.夫子師徒三人精彩的互動,換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如何提問?如何回答?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及參考資料

  1.《論語•子路篇•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一)文意
孔門弟子冉有向子貢打聽,老師是否準備幫助衛國的國君呢?子貢就主動幫助來問孔子,但他的問題卻是“伯夷、叔齊何人也?”並在得到孔老夫子的回答之後,斷定孔子不會幫助衛君。

【提問】
會有一個疑問,子貢的問題並非冉有的問題,他是如何得出冉有想知道的答案呢?換句話講,子貢的結論可靠嗎?

(二) 孔子三次到衛國,不同局勢不同心境
孔子的一生,三次來到衛國,前兩次是衛靈公在位時。

【第一次】
《論語•子路篇•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當時充滿了理想和信心。

【第二次】
第二次赴衛,就出了問題,先是“子見南子”所帶來的種種困擾,後來又遇到衛靈公問兵陣之事,遂辭行。孔子甚至認為衛靈公是一個無道之人。

【第三次】
本章就發生在孔子第三次入衛時。

1.當時歷史背景

(1)衛靈公的兒子叫蒯聵,跟衛靈公的妃子南子有怨,因為涉嫌謀殺南子未遂,離開了衛國。

(2)南子名聲不太好,但衛靈公卻非常寵愛她,對她言聽計從,大臣們都敢怒不敢言。衛靈公去世以後,南子就說:“衛靈公有遺命,要立公子郢來做國君。”

(3)當時郢就堅決推辭,說有輒在。輒,是蒯聵的兒子,也就是衛靈公的孫子。於是,衛國人就立輒為國君。

(4)這時,晉國的趙鞅領兵來幫助蒯聵回衛國,要把國君的位置奪回來。實際上晉國也有自己的打算,趙鞅是另有企圖,其實就是挾持蒯聵入侵衛國。

(5)當時齊景公因為跟晉國有矛盾,所以他又出兵來幫助衛國防範,不讓蒯聵回國,結果蒯聵也只能夠離開了。

(6)這個典故就是蒯聵和他的兒子輒,父子爭位的背景,實際上兩個人都是傀儡,都沒有實權。當父親的被晉國所挾持,他的兒子雖然被立了國君,但也是被人推上去當傀儡的,所以兩個人都是受人挾制。

2.孔子為何留在衛國,弟子不解請問子貢

(1)孔子在衛國受到衛君特別的禮遇,在這種狀況下,國家動盪不安,孔子居然留在衛國,弟子就會感到疑惑,老師不是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嗎?夫子是不是有意要幫助衛君呢?

(2)按照一般弟子們的想法,衛國現在是屬於父子相爭,嚴重違禮,此時孔子留在衛國,是否有想法,幫助輒抵抗他的父親回國。弟子們有這種疑惑確實難免,冉有不知道孔子怎麼想,但又不敢直接問,這問題很敏感,所以就私下地請教子貢。

3.子貢投石問路,問夫子:伯夷、叔齊何人也?

(1)冉有和子貢都是很有政治韜略,對政事特別關心。可是他們雖然懂政治,但是跟夫子的境界相比,還差了一大截,還是琢磨不透聖人的心意。

(2)子貢比冉有會說話,孔門四科當中,冉有是政事第一,行兵打仗、管理國家,都很拿手;子貢是言語第一,是外交人才,很有口才,問話懂得投石問路。子貢答應冉有,說:好吧,我去問問夫子。

(3)所以“入曰”,他就進到夫子的房間問夫子,不是直接問,而是問歷史人物,“伯夷、叔齊何人也?”

(四)伯夷、叔齊何人也?

1.伯夷和叔齊,都是古代的賢者,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諸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

2.孤竹國國君有三個兒子,當時國君特別想立小兒子叔齊,請他到時候繼位。結果父親去世以後,叔齊很賢良,雖然他知道父親有意立他為國君,可是因為自己的長兄在,他不忍心得到這個君位,所以就讓給長子伯夷,他說:“按照禮數,長子應該繼位,我是小的,不能繼位”。這是以國相讓,真正的君子。

3.伯夷也是一位很難得的賢者,他說:“這是父親的旨意呀,要立你為君,你就應當承擔。”他為了成全父親的遺命,讓叔齊當國君,自己就跑掉了。結果叔齊看到大哥伯夷跑掉了,他自己也跑掉,他說“我不能夠行不義。”最後沒辦法,國人就把老二立為孤竹國的國君。

4.伯夷、叔齊後來聽說武王要率領各路諸侯,進軍討伐商紂,連忙跑來武王軍中,拉住武王的馬疆繩,勸諫阻止。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自然不為所動,繼續進軍。武王平定殷的禍亂之後,天下人都歸順周國,伯夷、叔齊認為這很可恥,堅守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採野菜果腹,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