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22章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白話>

孔子說:「上天賦予我學問道德,我是奉天命的,桓魋能把我怎樣呀 ? 」

<文義>

1.「天生德於予」: 「予」: 我,指孔子本人。天生下德給我,我是奉天命的。

2.「桓魋」: 宋桓公的後代 , 掌管宋國軍隊的司馬 。

3.「其如予何」: 其 : 桓魋。如予何:奈我何。意思是,桓魋必不能違天害我。

<思惟題綱>

1. 孔子說他自己「非生而知之者」(述而篇第19章),又說找不到像他這樣好學的人(公冶長篇第28章),在本章,孔子卻自負地說「天生德於予」,為什麼?

2. 夫子面對生死關頭,卻說「桓魋其如予何?」夫子為什麼可以如此鎮定 ?

3. 讀了這篇您如何「與天地合德」,而得到護佑的力量 ?

4. 想想,我面對生命無常,如何辦到像夫子般的淡定?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雍也篇•20》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2.《周易•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3.《孟子‧公孫丑下•論治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4.《論語•八佾篇•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禱也。」

5.《中庸•17》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6. 《論語•季氏篇•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一)文意

1.桓魋,是宋國的司馬,掌管著兵權。

2.孔子周遊列國,經過宋國,宋國當時的國君是宋景公,很想把孔子師徒們留下來為宋國做事。可是桓魋卻害怕自己的權勢會被取代,所以就以孔子師徒文武兼備,會對宋國的政權構成威脅為由,強烈建議宋景公不要收留孔子,而且不經宋景公同意,就直接帶人去殺害孔子,結果孔子師徒不得不離開宋國。在逃離的路上,弟子們勸孔子快點走,可是孔子卻泰然自若,就說了這段話。

3.這段話的意思是:既然上天賦予我這些學問道德,說明天意不讓我死;既然天意如此,那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二)孔子為何說「天生德於予」?

孔子深知他自己的學問道德,都是靠勤奮學習和實踐獲得的,並不是靠別人賜予的。為什麼會說是上天所賦呢?

1.因為這些學問道德都是合乎天理的。天理,就是天地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法則,由歷代聖賢所體悟,並傳承,儒家常常會用“天”來表示它。

2.擁有了這些學問道德,也可以說是源自天之所賜,就像從山中取來甘泉,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賜予。

3.至於鬼神並不代表天,孔子說要“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篇•20》)

(三)聖者“與天地合德”,自然得到護佑

1.為什麼同為天覆地載,有些人有,有些人卻沒有呢 ?同為天覆地載,有些人有,有些人卻沒有呢?這是因為有些人下了功夫去探究和學習,有些人沒下這個功夫。

2.如果完全順應了天地之間的大法則,也可以說是(《周易•乾》)“與天地合德”,有了這樣德行的人就不是普通的有德者,而是有大仁大德的聖者,他自然會得到這個大法則護佑的力量。

3.這其實是一種因果規律,而並非另有一個超自然的主宰在管控人的命運。就像你依法行事,自然得到法律的保護;你照著醫學規律來保健,你自然得到那個規律對你健康的保護。

4.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下•論治道》),都是規律的體現。反過來,你違背了天理,靠誰都沒有用,就像孔子說的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篇•13》)

(四)孔子為何說「桓魋其如予何?」

1.這段故事,反映孔子對因果規律很深的體證和信仰。

2.以經證成「孔子具因果見」

《中庸•17》孔子的一段話,非常能說明這一點。“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簡而言之,大德之人,天必佑之。他該得到的財祿名位以及壽命,都必定會得到。這不是由他自己決定的,也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由天地之間的規律來決定。孔子自知其德達到的高度,所以才說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3.孔子應機施教

此處孔子絕不是故作鎮定,或者故意顯示自己有德,而是教導弟子,真正有德不怕人害,與其擔心受害,不如擔心自己無德。

(五)結勸

1.君子敬畏真理,謹言慎行,恐有虧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論語•季氏篇•8》)天命、大人以及聖人之言,這三者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指向規律或者真理,這是君子所敬畏的。所以每每戰兢惕厲,謹言慎行,唯恐自己德行有虧而受損。小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信,所以敢恣意妄為,遇到麻煩還歸咎於別人。

2.效學聖賢,遵禮修德,獲其福祉。

因此要效學聖賢,從發揮潛能,盡人之性的角度而論,固然應該這樣。而從一己之苦樂而論,要想獲得快樂人生,又何嘗不需要遵禮修德,而獲其福祉呢。
願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