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23章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白話>
孔子說:「諸位以為我對你們有所隱藏嗎?我對諸位沒有隱藏啊!我沒有一個行為不是在教你們啊?這就是我孔丘呀!」

註:聖人之智無處不在,道無時不顯,一言一行都在實踐道,傳遞道。所以聖人是「無隱」,一言一行無不是在教導弟子。

<文義>
1.「二三子」:孔子對自己學生的稱呼。
2.「隱」:藏匿。未盡以教。
3.「爾」:語助詞。
4.「行」:此行字中當含有「言」意。
5.「與」:給,授與。

<思惟題綱>
1.我們一般人會懷疑老師“您有留一手不教我”,為什麼會這樣?
2.孔夫子說他沒有隱藏,沒有不教給弟子的。為什麼弟子會覺得有呢?
3.孔聖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實踐道、傳遞道,您可以舉例嗎?
4.您在為學的過程中,是否有被老師的某個行誼所感動而得到教誨的?

<義理解釋>
一、引用資料
1.《論語•子罕•10》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論語‧公冶長‧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3.《中庸‧第一章》:「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4.《中庸‧第一章》:「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5. 朱熹《四書集注》:「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幾及,故疑其有隱,而不知聖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曉之。」
6.《論語‧學而‧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7.《論語‧里仁‧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8.《論語‧公冶長‧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9.《論語‧述而‧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二、重點摘記
(一)本章解釋
夫子說:“我親愛的弟子們呀,你們以為我還有些東西隱秘起來,沒講出來的,其實我是沒有什麼隱藏的,我沒有這種行為說是不能跟你們分享的,真的是所知所學,全部都傳遞給你們了。這就是夫子我啊。”

從夫子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會覺得夫子「隱」。我們一般人會懷疑老師“您留一手,是不是不教我啊。”但是長期跟著夫子的弟子們,對老師是很有信心的,和我們的狀態應該是不太一樣。

(二)弟子覺得夫子有所「隱藏」
【顏淵】(《論語•子罕•10》)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1.夫子的高才生顏淵曾發出喟嘆:“夫子,您的道、您的學問,到底有多深啊?您的人格,到底有多麼崇高偉大啊?真是令弟子摸不透,雖然夫子您這麼善於引導,但是我也努力了半天,怎麼總覺得還是跟不上,到底為什麼我學不到像老師您這樣的狀態?
2. 是不是我的誠信不夠?還是方法、條件沒跟上呢?所以老師,您還是有些東西沒能跟我們講。

【子貢】(《論語‧公冶長•13》)
 子貢也曾經說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子,您是不是覺得我們的程度還不夠,所以,還有些東西沒有跟我們提,那到底應該怎麼學呢?”覺得老師的道智高且深。

(三)夫子的回應呈現夫子無限的慈愛與耐心
1.面對這些很想學又不得其門而入的學生們,夫子明白地指出怎麼走進來的這扇大門。感受到夫子無限的慈愛與耐心。
2.夫子彷彿在說:“小孩子啊,夫子我來到你們面前,就是要來幫助你們的,就是要傾城奉獻的,哪裡會說不教你呢?
3.而且我一天到晚,隨時隨地都在幫助你,都在教你,都在傳道啊!
4.關鍵是你對我有沒有信心,看得懂,看不懂。
5.如果你對我這個夫子有信心,你清楚「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我的心是不會有一刻離開道的,我的一言一行也都在實踐道,傳遞道,這個就是我啊。”

(四)應如何趣入夫子的生命高度
1.雖然要追求像老師這樣高遠的生命境界,但是真正要走進去的這扇門,它不在天上,就在眼皮下了。
2.夫子的心體為道所充塞,它看不到,也摸不著,但是這個道的體,卻是會在老師他平日的生活行為當中呈現出來。
3.就如朱熹說“不知聖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所以不論孔夫子說話、不說話,一舉手、一投足,乃至如何對待別人,沉默不語,一個眼神,再再都可以讓弟子去觀察,去揣摩道。
4.“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道就藏在生活中這些細節裡頭。不是說“老師你告訴我吧,你教我吧”,整天就端坐在那裡,老師講,學生聽,才可以學,學習不是這樣的。
5.言下之意就是說“你們啊,要有信心,你們要善學啊。”

(五)掌握到善學要竅的子貢、曾子
就有一些優秀的弟子,掌握到夫子指出的這一個善學的要竅。
【子貢】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如何總結出來的呢?一定是子貢,從夫子他平常如何對待別人的行為當中,總結出來的。
【曾子】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當大家都還摸不到頭緒,曾子卻很肯定地分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這兩個字,肯定也是曾子,從夫子平常如何對待別人的一言一行裡,總結出來的。

(六)老師的每個行為,都在教導我、傳遞我
1.當恭敬心、希求心足夠了,老師的每個行為,無非都是在教導我,傳遞我。
2.比如,孔夫子他選擇坐過牢的公冶長來當女婿,一句“非其罪也”,老師這一個決定,當學生的我可以學嗎?可以學到什麼呢?
3.比如,面對周遊列國,處處碰壁,理想不能實現,我和夫子所擔憂的是相同的嗎?
4.夫子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夫子所擔憂的是這些,從這裡我可以學嗎?我又學到了什麼?
5.我也曾經看過我的老師,如何恭敬地捧一本經書,從這樣小小的、不經意的動作,我學到“對經典該要有的恭敬心是怎麼樣做”。
6.又有一次,我的老師“聽到颱風將至,擔憂土地上的小動物們該怎麼辦?”我聽到以後,內心很是感到慚愧,同樣面對颱風,我只關心自己,老師關心的卻是這些無力自主的小動物們。這樣的狀況,我可以學嗎?我又學到了什麼?

(七)不是老師沒教,是我信心不夠、看不懂
1.當智高且深的師長出現,到底能不能學?從哪裡開始學?這扇門在哪裡呢?不是他不講,是我的信心還沒準備好;不是他不教,而是我看不懂。
2.當弟子對老師的信心夠了,時時刻刻都可以跟老師挖寶,而且遍地都是黃金。

(八)對我的啟發
這也給我了一些啟發:
1.平日,要親近師長。親近師長,不是去討一些好處,而是我就在師長的身旁,他的一言一行,他的作、止、語、默,我都可以跟他學習。
2.當父母、當師長的我們,都想好好地教育孩子,不是說,我們平日說什麼大道理;更多時候,生活中,我們怎麼做、怎麼說,孩子就不知不覺看著、看著,他就依樣畫葫蘆學會了。
3.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都親近經典,那麼我們就坐下來一起誦讀經典;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樂善好施,我們就一起做個快樂的分享者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開朗樂觀,那麼我們面對問題時就正面思考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寬恕別人,那麼我們就高抬貴手,給別人一個台階下吧。
4.生活無不是教育,我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都在傳遞,我們有什麼,才能夠傳遞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