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0章-2

陳司敗問 :「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 
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第二天進度 :
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白話>
陳國的司寇官陳司敗問孔子說 :「魯昭公知道禮嗎?」,孔子回答說:「知道禮。」
孔子退出後,陳司敗給巫馬期作揖行禮,請他進來。
然後說:「我聽聞君子是不會結黨營私,互相掩飾過錯的,難道夫子也會結黨營私嗎?魯國國君昭公娶吳國女子為夫人,是同姓通婚,故稱吳孟子,已經違背同姓不通婚的禮制,這樣的國君還算是知禮的話,那還有誰不知禮呢?」

<文義>
1. 君子不黨:凡有才德或識禮以及在官位的人都可稱為君子。
2. 不黨:不會結黨營私
3. 君取:君,指魯昭公。取今作娶,
4. 吳孟子:吳為太伯後,魯為周公後,均同祖姓姬。古禮同姓不婚,故諱稱為吳孟子。

<思惟提綱>
1.魯昭公明明悖禮,為什麼孔子卻說「魯昭公知禮」呢?他衡斷的標準是什麼?
2.你會認為孔夫子是和魯君結黨營私,所以才說「昭公知禮」嗎?
3.孔子跟魯昭公是君臣的關係,有如當今長官跟部屬的關係。如果長官有過錯,為人部屬的我,會把他的錯張揚出去呢?還是找機會跟他談,勸諫他?
4.您有做過隱惡揚善,用心良苦的事嗎?

<義理解釋>  述而第七第30-2章 講師:黃珠釵5’46”
第二小段 :
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述而•29》:「我欲仁,斯仁至矣 !」
2.《論語集釋》:皇侃《疏》:「臣為國諱惡,則是禮也。」

二、重點摘記

(一)上一堂課出了兩個題目,讓大家想一想
1.魯昭公明明有悖禮的地方,為什麼孔子卻回答陳司敗說「魯昭公知禮」呢?他的衡斷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2.我們把孔子跟魯昭公的君臣的關係,用在現代,其實就是長官跟部屬的關係。那如果我們為人之部屬,遇到了長官有過錯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張揚出去呢?還是找機會跟他談,勸諫他?

(二)該怎麼做,才合乎仁、合乎禮?
到底應該要怎麼做才合乎所謂的“仁”?我們不是在上一章也提過我“欲仁”嗎?所以我們面對任何一個境界,心中生起的是,我要用“仁”的這個心來面對它。所以我們應該怎麼辦,才可以合乎“仁”呢?那當然仁之外,還要有禮、禮的內涵。
第二小段的字面上的意思先解釋一遍,在解釋的過程,或者在義理的探討的過程,各位都應該會找出答案來。

(三)第二小段的字面解釋
1.複習第一小段的解釋
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孔子回答:“知禮。”以後,孔子就退下了。留下的陳司敗就是百思不解了,覺得說:“明明他就是悖禮,你為什麼回答知禮,那你是不是跟他結黨呢?你是不是偏袒他呢?”他就感到很困惑。這個時候的陳司敗,就對巫馬期作揖,就是作了一個揖。巫馬期是孔子的弟子,小孔子約三十歲,那他就被陳司敗召來,召進來。
2. 第二小段的解釋
陳司敗告訴他(巫馬期)說:“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他說:我聽說啊,身為君子的人,他們都不會結黨營私呀。那孔子為什麼會說,魯昭公知禮,這樣是不是一種結黨營私的行為呢?而魯昭公娶了吳國的吳姬子,那他卻把她改名為吳孟子,還說他知禮?如果“君而知禮”,如果他是知禮的人,那還有誰會不知禮呢?”

(四)孔子隱惡揚善,用心良苦
1.孔子是把魯昭公的過錯掩飾起來的,但陳司敗以君子結黨營私來解釋他。那到底孔子有沒有其它的想法呢?當然有想法。
2.魯昭公娶跟他同姓的女孩子為妻,而且還把她的名字改為吳孟子。這是很顯然的,是一個悖禮的,違背周禮的一個行為,孔子當然知道。可是孔子為什麼還講他知禮呢?為什麼還講他知禮呢?
3.因為,他跟魯昭公呢是君臣關係,在論語的集解裡面有一句話叫“諱國惡,禮也”。就是忌諱講一國的惡事,把它隱諱起來,這個本身就是“禮”。
4.實質上,孔子不是跟他營私,結黨營私,而正是一個隱惡揚善,用心良苦的君子,為了國君、為了國家的翩翩君子。他的用心是非常良苦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