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1章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ㄏㄜˋ﹚之。                     

<白話>

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那個人唱得很好,孔子一定請他再唱,然後自己跟著唱。

<文義>

1. 歌:唱歌。

2. 善:唱得好。

3. 必使反之:反,反複。再唱一遍的意思。

4. 而後和之:和,唱和。自己與他唱和。

<思惟提綱>

1.孔子「見人歌善」,他會做什麼反應?

2.孔子「必使反之,而後和之」的行誼,反觀自己見人好時,我心裡的相狀是什麼 ? 我的反應又是什麼?

3.孔子曾說︰「韶樂,盡美又盡善;武樂,盡美未盡善。」(《論語‧八佾‧25》),本章孔子與人歌而「善」,為什麼不講歌而「美」呢?

4.孔子喜歡唱歌,對好的歌會讚賞、跟著重複唱。請問孔子這樣的行誼,為的是什麼?其背後的發心是什麼?

5.請問你曾想過或做過,以音樂來提升個人的修養和教化嗎?你又如何做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於莫大乎與人為善。"

2.《論語‧八佾‧25》子謂韶: 「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善也。」

3.《論語‧八佾‧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4.《論語‧八佾‧3》「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論語‧陽貨‧11》「禮云禮云,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
哉?」


二、重點摘要 :

原文 :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31》

(一)文意 :

這一章言辭很簡單,但是意義非常的深遠。我們先做文句的解釋。

1.“歌”,就是指唱歌;“善”,就是指唱得好;“必使反之”的“反”,就是反複的複,通複字,也就是再唱一遍的意思;“而後和之”的“和”,就是指唱和。

2.整句是說: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的時候,如果那個人唱得很好,孔子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又與他唱和著。

(二)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

1.孔子見人歌善,就是孔子看到人家唱歌唱得很好,他做了什麼事?“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他做了反之跟和之的動作。

2.大家反觀自己一下,如果看別人唱歌唱得很好,或者可以把它擴大為說,他做了很多的善行,做了很多美好的事情,我們會怎樣?看看我自己在面對一個境界的時候,看到別人好的時候,我的心裡的相狀是什麼? 付諸行動的又是什麼?

(三)古聖先賢“ 見人善”的反應

1.孔子見人歌善,他就反之、就和之,他是高興的。

2.孟子講過三個人的行相

舉孟子的話來跟大家明理這個問題。孟子在《公孫醜章句上》篇,有這麼一段話,主要在講三個人,是怎麼跟別人的相處,尤其是在別人做善事,或者勸告你,說你有什麼可以改善的時候,一種心理狀況,還有行為。

【子路】

子路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別人如果告訴他說你這件事情,有什麼還不足的,有過失啊,他就非常的歡喜,“人告知以有過則喜”,聞過則喜的子路。

【大禹】

大禹,治水在外、治水過家門而不入、治理洪水的大禹。大禹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聞善言,則拜”。他聽到人家講好聽的話,對自己生命有幫助的話,他就怎樣?就拜、禮拜下去,也就是道盡他內心的感恩。

【大舜】

大舜,孟子講說︰“大舜有大焉”,大舜比前面這兩位還要偉大。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善與人同”,他非常、非常善巧地融入別人的心裡去,善與人同,同理的意思。他怎麼樣做呢?“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他完完全全放掉自己的想法,跟隨著別人一起來造善事、講善行、做善行、講好話,所以他“樂取於人以為善”。

3.孔子具有大舜的行相

這邊(本章)講孔子“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就是這種行相︰“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4.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1)孟子講完這三個人的狀況以後,就講說︰“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帝”就是大舜帝,他“無非取於人者”,他所有的東西,都是靠著別人一起來幫助的。所以他最棒的地方,就是“取諸人以為善”。所以最後孟子講一句最重要的話,“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君子最偉大的品德是什麼呢?與人為善,融入別人,一起跟他來做善事、做善行,講好聽的話,唱好聽的歌,振奮人心的歌,這樣子。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四)想一想我會怎樣?對比我跟孔聖人的落差。

1.我是排斥還是歡喜?

我們現在想一想,當別人做善事的時候,我內心現起的是什麼?是排斥,還是反對?如果是排斥的話,那就什麼都不用講了,別人在進步,而我們在下墮。那如果是歡喜呢,那就非常的好。

2.我的歡喜是心情上的激動還是明辨了善美?

孔子聽到歌善,很歡喜的,所以馬上請人家再唱、再唱、再唱。我們去聽音樂會的時候,我們也會鼓掌啊,掌聲啊,甚至於呼叫說:再來一次啊!再來一次啊!可是,我們內心有明辨善惡、美善的這種鑑賞的能力嗎 ? 還是人云亦云,或者只是一種心情上的激動,而跟著喊再來一次呢 ?

3.孔子展現歡喜心,與人為善虛、虛心求教的美德!

(1)我們看到孔子他不僅是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很深的鑑賞的能力以外,他那種看到別人做好事的那種心,那種歡喜的心,幫助他這個善行能夠再重複、再重複,而且再增長、再廣大,然後影響到全世界上的人的心,是非常大的。

(2)所以我們看到別人為善,心情是什麼?這個是挺重要的。隨著高興,然後就覺得:哎呀!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好人,然後一起來做善業是非常可貴的!

(3)我們在這裡看到,孔子那種與人為善的美德,虛心求教的美德,是非常可貴的。

(五)子與人歌而善,為何講“善”不講“美”呢?

子與人歌而善,為什麼講歌而善,而不講歌而美呢?因為美跟善,都是孔子評論音樂的一個標準,當然你會說因為善比美還要好,善是在美之上。那到底為什麼在之上呢?它們到底指的是什麼?

1.韶樂,盡美又盡善;武樂,盡美未盡善。

我就想引用孔子在《八佾第三》講過的,就是“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八佾‧25》)

(1)什麼叫“韶”?什麼叫“武”?

“韶”,就是指舜帝時代的樂曲;“武”,就是指周武王時代的樂章的名稱。

(2)為何“韶樂,盡美又盡善”?

舜帝為什麼得到天子的位置?因為他又孝順、又有仁德,帝堯就把天子之位、天下讓給了他,所以他所做出來的音樂,就是非常的平正中和,非常的善。孔子評論《韶》樂的時候就講說,美極了、又善極了,善也可以講說好極了。

(3)為何“武樂,盡美未盡善”?

孔子評述《武》樂,周武王的《武》樂的時候,因為周武王他是伐紂,就是出兵伐紂,用武力得來的天子之位。所以他的樂曲,就難免有殺伐之聲。所以孔子說《武》樂,盡美矣,未盡善。

2.“用善不用美”,是孔子對樂有一份清涼寧靜的期待

(1)孔子期待世人喜歡的樂是哪一種呢 ?

透過這兩個(韶樂和武樂),我們就可以知道,孔子期待與世人在唱歌的時候,或者是在喜歡樂的時候,是喜歡哪一種呢 ? 當然就是偏向於“善”,因為它有和平之音,讓人們心能夠不浮動、不浮躁。所以他評定《武》樂和《韶》樂是不同的。

(2)孔子期待樂帶給人清涼寧靜

因此,孔子在這裡講“子與人歌而善”,用善不用美,可見他內心的那種對樂的期待,對世人對樂的感覺,他是很清楚的,就是讓我們在浮動的旋律裡,能夠有一份清涼的寧靜的感覺。

3.善置於美之上,因為善體現仁的精神;美只是外在的呈現
孔子對音樂提出美與善兩個標準,並將善置於美之上,就是比它還要高的意思。

(1)舜帝、周武王,他們得到天下之位,用不同的方法得到,所以所顯示出來的樂聲也會不一樣。

(2)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善是體現了倫理的美、倫理之善,體現了仁的精神;而美呢,只是一種外在的美。善,是內心的啟發 。
                                                                       
 (3)孔子特別重視的一件事情,就是用仁來統攝禮樂。

(六)結攝

1.孔子對音樂的重視,是“復興禮樂為己任”的一份使命

(1)這一章所看到的孔子,很善於唱歌,很會唱歌,唱得又好,也有鑑賞能力,他融入別人虛心的學習精神,很值得我們讚美。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孔子對音樂之所以這麼重視,絕對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而是他的一份使命。

(2)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音樂的教育。到了周公制禮作樂,因為  有禮與樂的互相配合,開創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明。(《論語‧八佾‧14》)非常的可惜,到了春秋的時候,周朝王室衰微,戰亂不斷,造成了我們大家很痛心的禮崩樂壞,社會秩序大亂。

(3)孔子在這個時候他就以復興禮樂制度為己任。因此,他除了個人的喜好以外,其實應該是對所有的,就是中國人的一種使命吧。他對音樂之所以這麼重視,繼承了古代樂教的傳統,然後又以仁為核心,對音樂再度的去推而廣之,使它的影響性越來越廣。

2.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我記得我的老師,以前在教我們讀論語的時候,他很喜歡應用的一句話是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14》),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內心沒有仁德,即使有禮又如何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即使有樂又如何呢?

(2)音樂本來是有教化人心、變化氣質的功效,但是用歌曲來解除內心的鬱悶的人,他的內心有沒有仁德?如果我們只抱著娛樂的心態去聽音樂,或者是去唱歌,或者是把它當成是一種我自己的音樂素養的提升而已,這樣對個人的修養、想要得到的好處是有限的。

3.不斷去滋長我的仁心仁德,樂才會變得又美又善。

(1)如果今天我們內心不斷的去滋長我們的仁心仁德,那這個樂才會變得又美又善。

(2)孔子也講說︰“禮云禮云,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論語‧陽貨‧11》),說禮啊、禮啊,難道僅止於奉獻玉帛這樣的禮物,就算是禮了嗎?樂啊、樂啊,僅止於敲擊鐘鼓,敲擊樂器,演奏鐘鼓,就算是樂了嗎? 那些都只是外在的形式。

(3)禮樂的形式是很重要,如果它是出自於內心的仁跟德出來的話,那就有意義得多了。孔子對於禮樂,認為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只是在形式上、外表上的玉帛啊、鐘鼓啊,而是最真實的、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的仁心。

4.我們一起讓樂,由於自己仁心的增長,不斷地改善人心!

(1)禮樂的真正意義,是對內,對個人可以提升個人的修養,對外,它可以治國,也甚至於可以平天下。

(2)我們一起來讓樂呢,由於我們自己仁心的增長滋潤,讓它能夠不斷不斷地改善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