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2章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白話>
孔子說:「就文章典故來說,我還比得上人家。所做的事處處合乎君子之道,我是沒能做得到。」

(另一種說法)
孔子說:「“努力”,我是夠得上別人。“不待努力就展現從容中道的君子”,我還沒能到此境界。」

<文義>
1.文莫:有兩義。(1)努力;(2) 文章典故。
2.躬行:親身實行。
3.躬行君子:一個人實踐道行已不待努力,就從容中道,臻(ㄓㄣ)乎自然,謂之躬行君子。
4.本章乃孔子自謙之辭

<思惟提綱>
1.何謂「文莫」?
2.何謂「躬行君子」?
3.在「文莫」、在「躬行君子」,夫子對自己的評價為何?
4.本章的子曰,夫子的用意何在?對弟子的勸勉是什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論語•述而•33》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3.《論語•子罕•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4.王陽明《尊經閣記》:「六經之學,其不明於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習訓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塗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侈淫辭,競詭辯,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是謂賊經。」
5.《中庸•14》:「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二、重點摘記
(一)本章語譯及註釋
1.“文莫”有兩種版本的解釋:
【第一種】
(1)“莫”:作“疑辭”,“大約”的意思。
(2)“文莫吾猶人也”:就文章典故來說,我大約勉強夠得上別人的水平。

【第二種】
(1)“文莫”:當作一個詞來理解,黽勉、努力的意思。
(2)“文莫吾猶人也”:就努力而言,我是能及得上別人的。

2.這兩個版本,我們採取朱熹先生的第一個版本的說法。
3.所以整章的解釋:
就文章典故來說,我大約勉強夠得上別人的水平。但是如果談到行為所做的事,要處處合乎君子之道,夫子說:“我自己是沒能夠做得到的。”

(二)本章呈現:言說容易,實踐是困難的。
1.朱熹先生說:“從這一章,足以見言行之難易緩急。”也就是“言說”很容易,“實踐”是困難的。
2.言說,對儒家來說是枝末細節;實踐,是學習更為急切核心的部分。
3.南懷瑾先生也提到:儒家所謂的學問,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並不是文學好、知識淵博,這些都只是學問的枝葉,不是學問的根本。

(三)孔子看待文與行的取捨:孝悌是本、學文在末。
1.熟悉文字之後,我們來看孔子的內心,到底是如何看待文與行的取捨。在文章典故與為人處世的實踐之間,孔子的取捨是什麼?
2.在《學而篇》,孔子就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6》)在弟子所應學的事情上,夫子很清楚地排列出順序,將學文排在最後,孝悌才是仁之本。

(四)本章子曰,非僅夫子謙虛之詞,是生命宗旨的安立。
1.對夫子來說,他應該並不是刻意認為要謙虛,應該是夫子心中並沒有“自己是君子”,或者“自己是聖人”這樣的觀念,他只是將自己的生命宗旨安立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已。
2.在下一章,夫子就提到,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33》) 夫子在安立自己的生命狀態的時候,他一直是把自己安立在一個學習者的角色,這一生就是努力學習、努力實踐。他希望將自己的所學,去幫助學生,去找到更多人學習這樣的心靈之學,期望天下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3.《子罕篇》夫子也提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夫子是真心認為,自己其實是無知的,他把自己安立在這樣的位置上,表示他自己生命學習的狀態。

(五)學習一定要安立在生命的實踐上
學習如果專注在文章典故上會有問題嗎?為什麼一定要安立在生命的實踐上面呢?
1.王陽明先生的說法
在《尊經閣記》說到,學習有三種過失:亂經、侮經、賊經。
第一種:重視功利,崇奉謬論,混淆了經義,這是亂經。
第二種:學習專注在文字訓詁上,專注在章句背誦上,沉溺在淺薄的知識跟見解上面,這叫做侮經,侮慢了經論、經典。
第三種:很肆意的發表自己的論調,然後以詭辯去取勝,以此自高身價,還認為自己通曉六經,這個叫賊經,就是殘害經典。

2.我的老師的說法
我的老師說,觀察自己聽了道理之後,是解決了煩惱還是煩惱增多,觀察自己是不是學的道理越多,就越拿自己懂的道理去勉強別人接受,或者去要求別人做到,或者去評斷別人做得如何,或者去跟別人爭論別人說的沒道理,我說的可是都有經典依據。我的老師說,如果是這樣學,學的再多,也只是知見稠林,對自己的心靈提升,其實沒有什麼幫助。
(六)以本章來檢查反省自己的學習
熟悉了這一章的文字內涵,熟悉了孔子的內心狀況,我們也思考說,如果只重文章典故會有怎麼樣的過失?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拿這一章來看看自己的學習呢。

1.我的教學現場
(1)我就野人獻曝,其實我在學校教書,面對學生會有很多挑戰。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老師很想要幫助學生變好,比如說孩子脾氣不好,就想調整他,可是很糗的是,常常都是孩子先發脾氣之後,作為老師的我呢,就拿出一堆道理來教學生,然後結局常常是,老師發了更大的脾氣。
(2)學了經典之後,常常夜深人靜,看到自己這樣子的狀況真的很慚愧,就是為人師表說的一口好道理,可是其實做不到,那怎麼談得上就是可以幫助孩子脾氣變好?

2.我的小小的進步
這一段時間努力學《論語》,這個學期我覺得自己總算有一點點小小的進步。
(1)九月八號開學沒多久,一個孩子發脾氣,結果我還是跟著發脾氣了,可是周六日回家,我就一直想,我覺得自己這樣實在不行。
(2)週一回到學校,我就跟孩子道歉,說其實是我不對。因為夫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14》) 老師發脾氣就是老師不對,沒有什麼理由可說,就算你們發脾氣了,老師也不可以把這個拿來當老師生氣的藉口。
(3)那一天道歉完了,內心真的很快樂,覺得自己真的就是努力想要做到,是要去實踐,而不是文字上去學。
(4)從9月8號之後到現在10月初了,我覺得經典的力量,其實真的在內心扎了一點點根。每次孩子有狀況,我的情緒又有點要起來的時候,其實這句話就會從我心裡冒出來,然後鼓勵我自己說:“加油噢,要自己先做到噢!”不是拿學習到的文字去壓孩子這樣。

(七)共勉:學經典,要在心頭上下功夫
就以這樣一點點進步,跟大家共勉。然後,我們一起勉勵說,其實能夠在心靈的成長上,心頭上的功夫真的去學經典,那種快樂,真的只有自己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