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泰伯第八 第6章-1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 ? 君子人也 !」」 

<白話>
曾子說:「可以把六尺的孤兒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大事寄託給他,面臨國家緊急關頭,也改變不了他的志節。這樣的人可稱是君子吧?這樣的人真的是君子啊!」

<文義>(僅針對今天背誦進度的部分)
1.六尺: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十五歲以下。
2.孤:指託孤,受前君之命輔助幼主。
3.寄:寄託、委託。
4.百里之命:「百里」,指大國。「命」,謂國之教令。

<思惟提綱>
1.本章曾子說,什麼樣的人,可以算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2.一個人受人囑託,在面臨緊急關頭、生死關頭,也不會變節。您認為這個人一定具有什麼條件或特質?
3.古人多有託孤典故,您可以舉例嗎?
4.現今少有託孤現象,託付卻是常事,可能來自父母或來自師長。
(1)想一想,父母對我的囑託、師長對我的囑託是什麼?
(2)我很看重嗎?我該如何做?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蕅益大師《論語點睛‧泰伯》:「有才有德,故是君子。末二句,是贊體,非設為問答。」
2.《弟子規》:「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3.《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重點摘記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一) 文義
1. 可以托六尺之孤
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托”,是託付。“六尺之孤”,是指未成年的幼君。古人七尺稱為成年,六尺指未成年,一般指十五歲以下。“ 可以托六尺之孤 ”,就是可以將未成年的幼君交給他輔佐。
2. 可以寄百里之命
“寄百里之命”的“寄”,也是寄託的意思。古代諸侯國受封國土,周朝的時候,大概一百里一個諸侯國,所以“百里之命”,是指一個諸侯國的政令,是一個諸侯國的至高的權力。“可以寄百里之命 ”,就是可以將一個諸侯國的政令託付給他。
3. 臨大節而不可奪
“臨大節而不可奪”。“大節”,是指國家的安危,個人死生之重大關節。“奪”,是指被迫改變。“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是指面臨著國家存亡的大關節時,就是最危難的時刻,他也不會改變意志,不會改變他的承諾。
4.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曾子認為,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君子。所以只有君子可以託孤,可以寄命,任何事情都可以委託他來辦,因為他是最可靠的,最值得信賴的。可靠的原因是:因為他有這個人品,有這個德行,當然還要有才能。

(二) 蕅益大師的批註
1.“有才有德,故是君子。”德是根本,但是君子不只是要有德,他也要有才華,有能力才行。沒有能力、沒有才華,怎麼輔佐幼兒來治理國家呢?所以君子的德行根本奠了以後,還要繼續求學,增長自己的能力,所謂“有一事不知,是君子所恥。”
2.蕅益大師最後說:“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這兩句是讚體,讚的是君子的本質。本質是什麼呢?一個是德,一個是才。德才兼備,才堪稱君子。

(三) 歷史上託孤寄命的典故
歷史上託孤寄命的典故有很多,有的成功輔政,順利完成幼主親政前的過渡;也有呢,鵲巢鳩占;也有費盡心力最終亡國的。無論成功與否,能夠如本章所言,能夠臨大節而其志不可奪的人,都可以稱為是真正的君子。

【典故一 】周公輔佐成王
託孤中比較早的,且一直被人稱道的是周公輔成王。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平定殷商之後就英年早逝,周成王當時十三歲,剛剛建立周王朝,還不穩固,內憂外患。
2.周公受武王所託,盡心盡力輔佐成王,管理國事。託孤重臣,手握大權,代行皇權,遭受猜忌、非議,難以避免,周公也是如此。但他面對非議和流言,並沒有退縮,而是向朝廷重臣召公,披肝瀝膽地表露心跡,最終是感動了召公,消除了誤會,安定了內部。
3.後來,他又費了三年的工夫平定了武庚的叛亂,並且新建了一座都城,叫洛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洛陽市。
4.周公輔佐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訂了周朝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時,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
5.周公還制禮作樂,他創立的一系列的措施,不僅穩定周朝的天下,對於後世也是影響巨大。
6.周公在內憂外患,國家危亡之機,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終不負所託,是真正的聖人。歷史上最完美的託孤莫過於此。

【典故二】諸葛亮輔佐劉禪
1.三國時期,諸葛亮也是這樣一位賢者。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做他的宰相,幫助劉備創建帝業,建立了蜀國。
2.劉備去世前在白帝城,請求諸葛亮輔佐自己的幼子劉禪繼承帝業。劉備在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嗣子可輔則輔,不可輔則取而代之。”諸葛亮立刻跪下來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諸葛亮沒有食言,不管劉備的兒子如何的不爭氣,他還是竭盡了畢生的精力輔佐劉禪,最後病死在出征的途中。
4.且不論政治的得失,劉備對於諸葛軍師的這份至誠與信任,諸葛亮為了主公的這份囑託,鞠躬盡瘁的這種奉獻,至死不逾的堅守,著實令人感動。
5.諸葛亮也是當之無愧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君子。這是從歷史上講大的託孤寄命。

(四)古人多有託孤典故,現今則少
1.其實古人,朋友身故,照顧朋友孩子和家庭的典故也很多,人與人之間那種守望相助的情義真是彌足珍貴。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少了。
2.當我們仔細去想的時候,可能會悲哀地發現,我們身邊值得自己託付的人竟然很少,於是我們會抱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為什麼沒有人值得我信任呢?
3.反過來想想,我又值得別人信任嗎?我能受得起別人的囑託嗎?我自己現在反省自己,覺得實在是慚愧。不用說對外面的朋友,即使是對自己最親的親人,我對於他們其實都很少真正的用心,甚至還會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
4.有時候偶爾為他們做一點事,常常會氣勢壓人;如果他們稍微對我多提些要求,內心就會生起一種不耐煩,甚至是抱怨。

(五)現今託孤少有,託付卻是常事
1.生活中託孤寄命這樣的大事,我們很少有機會碰到,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託付與被託付,卻一直在發生。
2.父母讓辦的小事是託付;領導交待的工作是託付;朋友對你的請求是託付;孩子對你的期待也是託付。就算是上課不遲到、開車不違章、不亂扔垃圾、少用一個塑料袋,這樣一些看似很小的事,其實都是託付。
3.上課不遲到,是老師的託付,是家長的託付;開車不違章,是警察的託付,也是關心你安危的家人的託付;不亂扔垃圾,是環衛工人的託付,也是城市文明的託付;少用塑料袋,是我們老師以及眾多有識之士的託付,也是我們賴於生存的地球母親的託付。

(六)每一份的託付是一份信任,我該如何做呢?
1.這每一份託付背後都是一份信任,一份期待。對於這每一份囑咐、囑託,我們很看重嗎?對於這每一份的信任,我們很珍惜嗎?我們是臨大節而不可奪呢?還是稍有困難就給自己找一萬個理由打退堂鼓呢?
2.現在我們比照君子的境界,我們肯定會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3.聖人其實早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即使我們眼前看起來很差,有種種的問題,有很多不好的習性,可是有問題並不可怕,人最大的悲哀:是明明自己有問題卻不知道,明明自己病了卻不知道找醫生。
4.所以我們不需要氣餒,《弟子規》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聖賢也是由凡夫一步一步修為而成的,我們只要找到這一條向上攀登的路,就有希望。
5.這條路就是很多人苦苦追尋的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師長的引導和聖賢教誨的陪伴,我們其實是很幸運的。
6.我們只要依照經典的內涵去觀察、反省自己,去反覆的實踐,對待別人囑咐的事,就像對待自己的事一樣努力,甚至更加盡心,敬事而信,以恭敬的心對待萬事萬物,以誠信對待每一個人。
7.我的老師說過:只要我們堅持走在這條路上,有一天,我們會成為《論語》本身,我們的生命會散發出《論語》的馨香,我們會成為很多人信任的人,我們的身邊也會圍繞著很多值得我們信任的人,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