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罕第九 第8章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白話>
孔子說:「鳳鳥沒有飛來,黃河沒有出現河圖,我的抱負實現無望啊!」
<文義>
1.「鳳鳥」是指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神鳥,
鳳鳥的出現預示著聖人出現,天下太平。
2.「河圖」是指黃河中出現的圖畫,
河圖的出現預示著聖明君王的出現。
3.矣是停止。「吾已矣夫!」這是孔子慨歎自己可能要到盡頭了。

<思惟提綱>
1.瑞相只是傳說嗎?您如何理解 ”相由心生,境隨心現” 呢?
2.孔子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慨歎說自己可能要到盡頭了呢?
3.孔子這樣的感歎在《論語》中的那些章節裡面有出現過?
  而對夫子行道的艱辛歷程所發出的感歎,您有何體悟呢?
4.如果在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後,目標依然沒有達成時,你會持守
  怎樣的人生態度? 在人生態度的抉擇上,親愛的孔子老師
  有帶給您什麼影響嗎?

<義理解釋>   11分23秒     講師:李誠一
一. 引用經文
1.《孔子家語》:“折其前左足”
2.《論語•公冶長•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3.《論語•述而•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4.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5.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一) 解讀文意
孔子說:“鳳鳥沒有飛來,黃河沒有出現河圖,我的抱負實現無望啊!”
1.鳳鳥是指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據說曾在舜帝和周文王時代出現過,     鳳鳥的出現預示著聖人出現,天下太平。
2.河圖是指黃河中出現的圖畫,古代傳說伏羲氏時代曾經在黃河中出現一條龍馬,背上有一張圖,伏羲氏據此河圖創立了八卦,河圖的出現預示著聖明君王的出現。
3.鳳鳥至,河出圖,其實是講兩種瑞相。現在孔子很慨歎地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是說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瑞相了。“吾已矣夫!”矣是停止,這是孔子慨歎自己可能要到頭了。

(二) 瑞相只是傳說嗎?
1. 相由心生,境隨心現〜心可以感召吉祥的瑞相
(1)首先我們來看,鳳鳥至,河出圖,這樣瑞相出現,在現代人看來好像很神奇,甚至有人會覺得是迷信,其實我們的心可以感召吉祥的瑞相,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我們的心靈是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的,正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現,這是有科學實驗證實過的。
(2)現在整個世界的環境越來越差,污染、霧霾以及各種災難性的災害,越來越頻繁,不正是我們貪心對於物質的過於追求造成的嗎?
(3)譬如鳳凰、麒麟,孔子那個時代還有,現在就沒有了,現在不僅是鳳凰沒有了,不少珍奇的動物也都瀕臨滅絕,這不都是人心感召來的嗎?環境變得越來越差,青山綠水也越來越少見,地球變得越來越不適合居住,這是我們親眼目睹的。
(4)由於全球暖化,大量的冰雪融化,冰山都融解,北極熊已經快沒有地方居住了。再看看我們親身的經歷,小的時候我們生活在農村,河流都非常地清澈,每一條溪流都是天然的游泳池,我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夏天戲水。空氣也很清新,田裡有很多野花野草,還有香甜的野果吃。
(5)現在呢?到處都是化肥農藥的世界,河流多數都是混濁的、被污染的,天空也總是濛濛的,讓人透不過氣的感覺。這一切不也是我們貪婪的心造成的嗎?
(6)如果我們的心能夠調轉方向,從無止境的物欲追求,回到追求心靈的真、善、美,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世界豈能不美好。鳳鳥至、河出圖,這樣的瑞相又怎麼會只是傳說呢?

(三) 孔子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慨歎呢?
1. 遇不到聖明的君主,不能推行大道
(1).當時孔子在春秋末期,那真的是禮崩樂壞的亂世,沒有一個國君能夠
  任用孔子,孔子一生很想效學周公,周公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
  建立盛世,制禮作樂。
(2).孔子很感歎,自己雖然有周公那樣的抱負,也有周公那樣的才能,
  可是遇不到像文王、武王這樣的聖君,自己有本事卻不得其用。
(3).孔子借見不到鳳鳥、河圖,喻指當時天下禮崩樂壞、人心混亂,
  感傷遇不到聖明的君主,不能推行大道。
2. 禮崩樂壞的亂世
據《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天,西狩於大野這個地方,就是圍獵,叔孫氏的駕車人子鉏商捕到一隻麒麟,由於不認識麒麟,居然認為它是很不吉祥。
《孔子家語》記載說“折其前左足”,是傷害了這只瑞獸,最後致其死亡,孔子聽說後,前去觀之,一眼就認出這是麒麟,非常地感傷 : 麒麟來得不是時候,又淒慘地死去〜
〜這使得孔子更加哀歎“吾道窮矣”,我的道沒有希望了。
3.《論語》裡有好多這樣的感歎
(1)這一聲感歎,也是孔子當時的這種心續的體現。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鳳鳥也不來了,黃河也不出圖了,
  我這一生也要完了!
(2)這樣的感歎實際上在《論語》裡有好多,比如孔子說過“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我推行的道行不通了,我找個地方去隱居吧。
     〜〜 《論語•公冶長•7》
(3)再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我衰老得太厲害了, 已經很久我不再夢見周公了。
     〜〜 《論語•述而•5》

(四) 孔門弟子編纂《論語》 傳承儒家文化
1.孔門弟子懂得孔子的偉大
(1)讀《論語》久了,慢慢地能感受到編纂《論語》的孔門弟子真是非常地了不起,他們沒有加入自己種種的見解,看似零散的記載,實際上是對老師的大恭敬,也是他們智慧的體現。
(2)他們是有意識地為後人原生態地還原孔子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他們一定懂得孔子的偉大。孔子是人類之聖,是人類的先知,所以不僅僅是他們的老師,也一定是後世的萬世師表,所以他們要把他們老師這種真實的狀態,喜、怒、哀、樂、行、住、坐、臥都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去體悟。
2. 孔門弟子編纂《論語》的高明之處
(1)《論語》裡的這些感歎之詞,讓我們可以感覺到孔子的溫度,
   感受到他 的喜、怒、哀、樂,感覺到他的強大,也能感知到他的無奈。
(2)這樣的記載和傳達,是對老師最高的禮敬,是真正的文化傳承。
   我們看到了孔門弟子對於夫子至誠的恭敬和無比的敬仰,
   看到了中華文明尊師重道的傳承和淵源,這是弟子們繼承了老師
   述而不作的宗風,這正是孔門弟子,比我們這些看似聰明的現代人
   高明很多的地方。

(五) 孔子推行大道,救度眾生的心從未改變。
1.穿越兩千多年的感嘆
(1) 本章的重點不在第一、二句,而在最後一句,吾已矣夫!這一句慨歎
   穿越兩千多年,我們現在讀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夫子的無奈
   與哀傷,彷彿看到一位老者仰望蒼穹,放聲長歎。
(2) 我們要明白,孔子慨歎不是為個人的命運,他慨歎不是自憐自愛,而是聖者的大悲心的體現,是慨歎道不能施行於當世,不能造福於人民。
所以孔子雖然慨歎,但並不代表他已經放棄弘道的目標。
2. 孔子教育弟子轉而致力文化傳承
(1)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孔子的這一聲感歎,發生在西元前481年,
  此時孔子年七十又一,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已經三年了。
  這三年,孔子主要精力用於序書傳禮記、刪詩正樂、作春秋等等,
  一心整理文化典籍,孔子知道其王道理想不能實現,故轉而在文化
  教育事業上努力,接續傳統文化,教育弟子,以待後人開創新的局面。
(2)蕅益大師批註本章說:“此老熱腸猶昔。”是講孔子這樣一位老者,
雖抱負不得施展,但他對於文化傳承的熱血心腸始終不改變;雖然生不逢時,沒有遇到明君,但是孔子那一顆推行大道,救度眾生的心從未改變。

(六)  結語
1. 孔子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孔子的這種感歎,表面上看他是一種感傷,實際上他是在抒發自己
遠大的抱負。有一句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就是說千里馬
即使老了,但它的志向仍然是在千里之外。
2. 夫子給我們的啟示
夫子行道的艱辛歷程細細體悟,會給我們很多啟示:
(1)一件事的成辦,一個目標的達成,需要諸多的因緣和合,
  並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
(2)即使如孔子這樣的聖人,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能有圓滿的結果。
  所以在每一件事上最重要的,並不是呈現怎樣的結果,
  而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標,我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3)在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後,目標依然沒有達成時,
  我們又該持守怎樣的人生態度,是從此一蹶不振、自暴自棄,
  或者怨天尤人、得過且過呢?
(4)還是換一種方式,朝著理想和抱負繼續探尋,
  生命的境界在這裡就分出高低了。
(5)生命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遇到挫折和不順,
  面對失敗,我們可以歎息,也可以感傷,但歎息感傷之後不應該
就此放棄,生命其實就是在這樣的反復磨練中成長的。
   正如屈原詩中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與大家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