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2章-2

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白話>
孔子跟國君的互動是必恭必敬且內心戒慎恐懼的狀態,
但又威儀中適,不緊張,也不弛懈。


<文義>
1.君在:視朝也。
2.踧踖:恭敬之貌。
3.與與:威儀中適之貌。

<思惟提綱>
1.孔子和國君及同僚的互動,展現出來的言行、容貌,有什麼不同?
2.〈學而˙15〉子貢跟孔子在互動請教的時候,夫子如何在互動中幫助弟子提升呢?
3.試著在論語其他篇章中〜觀察孔子和不同身份地位者的互動原則。
4.也試著在生活中〜觀察自己和不同身份地位者的互動狀態,
  還有要如何在互動中幫助自己提升?
  在互動之中關心別人、彼此饒益呢?
<義理解釋>   5分15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二. 重點摘記

《論語•鄉黨第十》第二章(2)講師: 蔡忠道老師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一) 孔子跟國君互動的行誼
後面這個部分,就是國君正式早朝了,國君到了,那孔子跟國君的互動是“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1. 踧踖如也
“踧踖如也”,就是一種恭敬不甯,安寧的寧。
這個恭敬,我們應該很容易理解;這個不寧,我覺得應該要從“戒慎恐懼”這個角度去理解,並不是心有所虧欠的不寧,或者有所求的不寧,而是在恭敬之餘,或者恭敬的同時,內心的狀態是一種戒慎恐懼的一種狀態,所以叫“踧踖如也”。

2. 與與如也
“與與如也”,恭敬不寧也很容易引發變成一種卑懦屈膝,一種諂媚阿諛,所以緊接著是“與與如也”。就是表現出來的行為是非常威儀而中適的;就是行誼過程中,互動的過程中是非常的合宜的,得體的,是沒有過與不及的,所以叫“與與如也”。就是非常從容,不緊張,可是也不放縱懈怠,這個是跟國君的一個互動。

(二) 孔子在朝廷與人互動都呈現關顧對方的仁心
1.這一章,看起來是孔子上朝的過程中,在國君未到的時候跟同僚的互動,以及國君到的時候,跟國君之間的互動,那因為關顧的對象不一樣,所以表現的方式,展現出來的言行、容貌,也就有所不同。
2.這個有所不同呢,我們可以跟孔子前面所謂的“溫、良、恭、儉、讓”來相互的參酌。基本上,孔子在與人對待的時候,其實都是表現出一種
  溫和謙恭、節制謙讓的一種行誼。
3.另外,孔子提倡仁德,仁其實就是代人著想,所以就會從對方的角度來選擇彼此互動的最佳狀態,那當然也相互對待、觀待彼此的身份地位。
4.比如說,跟國君互動的時候,其實就是恭敬為主;(踧踖如也)
跟上大夫互動的時候呢,就是一種和樂勸勉;(誾誾如也)
跟下大夫互動的時候呢,就是一種正直的一種狀態。(侃侃如也)
所以這個狀態背後,其實是有一種關顧對方的一種仁心。

(三) 從〈學而˙15〉看到夫子與人互動中,關顧他人的心
1.前面我們也學過子貢跟孔子在互動請教的時候,曾經提到:“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何如?”那孔子希望子貢不要只是停留在“貧而無諂,富而
無驕”,應該進一步提升到“貧而樂,富而好禮”。
2.這一個貧富,其實就是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可以這樣子去解釋,就是“不如人”跟“比別人稍微好一點”這樣的狀態。不如人就是貧,比別人稍微好一點就是富。
3.比別人不如的時候,我們容易陷入諂媚;比別人好的時候,我們容易陷於傲慢驕縱。孔子對我們的提點呢〜是不如別人,能夠有一種和樂;比別人好呢,就應該以禮對待。
4.所以在這一章裡面,孔子對待同僚其實主要是和樂正直,對待國君主要是恭敬。跟這些相關的篇章的內涵,也可以相互的發明。
這個是我們在學習〈鄉黨〉第二則的時候,可以關顧的一些重點。   
(四)結語
當然,孔子在外在的行為背後,其實有一種合宜的抉擇,有一種希望在互動之中彼此饒益,得以表現的一種教養,以及時時關心別人的一種心態。這個部分,我們在學習〈鄉黨篇〉的時候也可以特別深刻地去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