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3章-1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 ,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 , 腳步也快起來,他向站在一起的人作揖, 手向左、向右作揖 ,衣服前後擺動 , 整齊不亂,非常有威儀。

<文義>

1.君:魯國的國君

2.召使擯:擯,擯相。代表國家接待外賓的禮儀官,外交官。

3.色勃如也:色,臉色。勃如也,變得莊重肅靜,精神煥發之意。

4.足躩如也:足,腳步。躩,快速。接到召令,非常迅速前往覆命。

5.揖所與立: 作揖,拱手作禮。所與立,《集注》裡講同為擯者,和孔子站在一起接待賓客的禮儀官。

6:衣前後:拱手作揖時,衣服前仰後俯,前俯後仰,拉動起來。
7.襜如也:形容衣服飄動但不亂的樣子,非常有威儀。

<思惟提綱>

1. 「君召使擯」,孔子老師為什麼有機會,代表國家接待外賓?

2. 當孔子被國君派任「擯相」時,呈現什麼樣態?

3.孔子擔任「擯相」,是怎樣接待外國賓客呢?

4.從本章孔子接待外賓的行儀,我們學到什麼呢?

5.反思我們面對任務或工作,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呢?

(一)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2.《論語.述而.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3.《大學.釋誠意.6》: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  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                                                   

二、重點摘記

原文: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
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一)本章主旨

本章講的是孔子被任命接待外賓時的行為與神態。

(二)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今天學習本章的前兩句。先看第一句: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1.君是魯國的國君,召使擯,擯就是擯相,是指代表國家接待外國的國賓的禮儀官,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外交官。

2.《史記•孔子世家》裡面記載孔子自小就好學禮,小時候玩的玩具就是禮器,做的遊戲就是模仿祭祀的禮儀。孔子成年以後,也是以知禮而聞名,所以國君就任命他來接待外國的貴賓,那這樣一個職務,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

3.孔子接受國君任命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1)色勃如也,色是臉色,勃如是變得莊重肅靜,還有一種解釋說,勃如,有精神煥發之意。

(2)足躩如也,足是腳步,躩是指快速,快速地走。就是說孔子接到召令,非常迅速地前往覆命。就像《弟子規》上說:父母呼,應勿緩。現在是君主召喚,自然也要應勿緩。

(3)從孔子臉色到步履狀態的變化,能感受到孔子在接到君主召令的時候,馬上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莊嚴的感覺,還有一種躍躍欲試,期待馬上為國效力的一種心態。

4.孔子的行儀是經典的寫照

(1)正如〈述而篇〉裡面講,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聖人真的是不自誇,這裡我們就能體會到那種“用之則行”的狀態,孔子把經典裡的德行真實地演繹在我們面前,聖人的行誼不由得不讓後人敬仰。

(2)經典裡有一句:莫覺如擔,視為莊嚴。應該可以作為孔子承事國君的那種真實的狀態寫照,他不僅有盡心的忠誠,而且有成事的氣魄。這裡我還想到我們人民解放軍有一句響亮的號召,叫做: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非常有氣魄,非常有力量的感覺。

(三)反觀自我,面對任務,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

1.我們平時多數人,可能不太有機會承擔這樣如此高級別的使命或者任務,但是類似的被任命的狀態還是經常有的,我們會經常面對領導給我們佈置任務或者安排工作,那我們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怎樣的呢?

(1) 馬上生起責任感呢?和想要擔當的感覺呢?

(2)在內心裡面會發生很多小小的嘀咕呢?

2.我們平時可能很期待被領導重視,很期待得到某一個重要的位置,可是當我們真的處在位置上的時候,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1)可能常常會瞻前顧後,甚至思慮重重。當然思慮的不一定是如何去擔當,如何做得更好,常常會是自己的名利得失。

(2)我檢查自己以往面對上司交辦任務時發現,領導交辦我一件事情,我如果覺得很有把握的時候,就會起一種傲慢心,“你看領導很器重我呀,我還是不錯的,這件事情我可以做好,用我就對了。

(3)有時候感覺這件事情是很苦啊,或者是有負擔的時候,就會在內心裡面馬上生起一種抱怨,而且會想辦法推託,發現沒有辦法推託了,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去面對。

(4)有的時候,會好好算計一翻,我做了這個事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啊。有的時候會想,我做這件事情別人會怎麼看啊,反正有種種不如理的狀態。

3.拿自己這種臨事受命的心態,再對照孔子的行誼,真的是非常地慚愧。 

(四)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1.這裡是講孔子接受了使命,開始去接待外國的賓客。夫子那個時代,外國的國君來訪,是怎樣接待的呢?

2.我們現在經常電視裡看到這種國賓禮儀的往來,但是對那個時代不太熟悉。鐘茂森博士的《論語講記》裡面記載了周禮中兩君相見的禮儀,

(1)賓主雙方都會有陪同的人員、大臣,賓主都是國君,都配有副使,主方這邊的副使叫做擯,賓客那方的副使稱為介,是介紹的介。

(2)雙方副使,都至少有三名以上,分為上、中、下,並排相對而立,兩國國君的交流,需要通過兩國的副使依次地傳話來實現,這個稱為傳辭,措辭的辭,傳遞的傳。

3.這裡講:“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這個揖就是作揖,孔子在傳辭的時候,他要向兩邊的人都要拱手作禮,所與立,《集注》裡面講同為擯者,就是同樣作為擯職的人,是指和孔子站在一起接待賓客的禮儀官。4.衣前後,襜如也。”就是拱手作揖的時候,這個衣服前後擺動,前仰後俯,前俯後仰,那個時候衣服會隨著拉動起來。

5.“襜如也”什麼意思呢,是形容那個衣服飄動但是不亂的樣子,非常地有威儀。這一句看上去是在說孔子左右作揖,前後行禮的時候衣服都能保持整齊,絲毫不亂。

(五) 從孔子接待外賓的行儀,我們學到什麼?

從這樣的細節的描述當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又能學到什麼呢?

1.首先,我們能看到的是孔子的莊重和恭敬,我們還可以看到孔子內心的從容,其實我們真正看到的是聖人的氣象。聖人氣象是什麼呢?“誠于中,形於外”,之所以在國禮接待時呈現出完美的細節,一定是緣于孔子內心至誠的恭敬,因為有恭敬,所以一定就有細緻周密的前期準備。

2.講到細節到位這件事情,其實我們平時不大能做得到,我們也明白,細節決定成敗,可是臨事的時候,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常常手忙腳亂,甚至會因小失大。

3.臨場呈現的細節呢,它是果,果實的果;造成這個果的因呢,在平時,在我們平時點滴修為的累積。

4.我們對於平常的小事呢?往往會因為不重視,忽略細節,出點小差錯呢,作一些補救就可以了,不會太去較真,還美其名曰:不拘小節。

5.長此以往,就會養成一種輕忽的習性,當我們真正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呢,想重視了就是重視不起來,即使做了很認真的準備,可是臨場你會發現還是會出種種的差錯,瞻前不顧後。

6.生活實例

(1)比如說:主持很重要的會議的時候,會議快開始了,發現桌位牌上重要領導和賓客的名字寫錯了,於是手忙腳亂趕快補救,等領導、重要領導都就位了,會議開始了,開始發言了,發現話筒聲音不響了,再換一個還不響,搞得全場都很尷尬。

(2)有一次,我參加過這樣一次婚禮,婚禮非常的隆重,然後新人家庭可能花費了巨大的精力、財力、物力,會場佈置的金碧輝煌、高朋滿座,還邀請了知名的主持人擔任婚禮司儀,還有嘉賓演出,反正是非常的隆重,非常的莊嚴。可是當婚禮進行的時候呢,新郎卻因為臺階安排的不合理,不小心摔了一大跤,當場出醜了。好在主持人非常地機敏,找了一個很好的,很吉祥的說詞,挽回一些場面。

7.檢查我們自己的狀態,就更讓我們對聖人這種高遠的境界發起仰慕,甚至是效學之心。

(六)總結

1.結合《鄉黨篇》的前二章,我們看到聖人的境界,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對人是極其謙遜恭卑的,對事情又是極其莊重嚴謹的,君子不重則不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這些文字在聖人那裡,它不是文字,這是他們證得的仁德之體。

2.我們真的應該慶幸,生在這樣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國度,慶幸趕上了文化復興的好時代,珍惜我們眼前可以學習傳統文化的好機緣,從現在開始努力,從點滴開始學起,相信我們未來的人生還是大有希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