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16章-1


寢不尸,居不客。見齊衰者,雖狎必變。

<白話>

孔子睡覺時不會像屍體一樣的挺直平臥;平常在家中的時候,不作莊肅的儀容。見到穿著喪服的人,雖然是很熟悉的人,也一定改變為憂戚的容貌對他。

<文義>
1、寢不屍: 睡覺時不會像屍體一樣的挺直平臥。
孔子睡覺是曲胘而枕之,所以是側臥著睡。
2、居不容: 居,在家中的時候。不容,不作莊肅的儀容。
孔子有「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之論,在家則態度自然親切,
不可太嚴肅而疏離家人的情感。
3、齊衰者: 齊衰,音資催。著喪服的人。
4、雖狎必變: 狎,素來親熱、熟悉的人。變,改變儀容。
見到穿著喪服的人,雖然是很熟悉的人,也一定改變為憂戚的容貌對
他。

<思惟提綱>
1. 孔子容貌變化背後的用心是什麼呢?和我們所想的到底有怎樣的差別?
2. 請大家想想,居家和在公共場所或工作地點,乃至於面對不同身分的人,您表現在外的行為舉止是依據什麼樣的見解?
3. 自由民主的社會中,強調個人主義,您覺得面對不同的境界、人物,有需要調整自己的神色舉止嗎?
4.對於遠近親疏關係不同者,您會如何相待?背後的見解是什麼?
5.如果心裡有對別人的同情理解時,您會表現出來,讓別人能感受到嗎?

<義理解釋>講師:講師: 夢 秋9'46"
一、引用經文
1.《四書章句集註》:“非惡其類於死也。”“惰慢之氣不設於身體”。
“舒布其四體,而亦未嘗肆耳。”
2. 《論語•為政•4 》:從心所欲, 不逾矩”。
3. 《論語•述而•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4. 《皇侃•論語義疏》:“家主和宜,燕居馨溫。”
5. 《孔子家語》:“為室家之敬難久。”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寢不尸,居不客。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一) 解釋原文: 本章含夫子在六種生活情態下的心容和體貌
1.說孔子睡覺的時候,不會像屍體一樣挺直四肢;在家閒居的時候,不會過分地裝束儀容,像做客似的。
2.孔子看到穿著齊衰喪服的人,就算再熟的朋友,也一定會改變容色,表示哀悼。
3.看到了穿著官服的,或者瞎了眼睛的人,就算再親密的人,他也一定會改變容色,以禮相待。
4.夫子乘車的時候,如果遇到了穿喪服或者是背負著國家公文圖籍的人,他就會把著車前的橫木,欠下身子向他們行禮。
5.宴會上遇到了殷重的招待,夫子也一定會神色變動,起身對主人表示感謝。
6.遇到了迅急的雷、異常猛烈的風,夫子也一定會改變容色,以表示對天地的敬畏。

(二). 夫子的弟子用“變”“必”字,勾勒出夫子各種生活情態
1.這一章夫子的弟子們一連用了四個“變”字,兩個“必”字,勾勒出夫子在各種生活情態下,遇到不同的人、遇見不同的事,必定會有所變化——“必變”。2.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持這樣一種見解:我就是我,見到不同的人展現不同的面貌,好像有點虛偽,就算真誠去做,那變來變去也太累了。
3.那我們想想看:到底夫子的這種容貌變化背後的用心是什麼呢?和我們所想的到底有怎樣的差別?

(三) “寢不屍”
1.第一個問題,“寢不屍”,夫子在家是怎麼睡覺的?我們現在人睡覺什麼姿勢都有,勾成一團的、有趴著的、有仰面朝天的,五花八門,千姿百態。

2. 中國的古人,他講究“站如松、坐如鐘、臥要像一張弓一樣。”這從養身的角度上講,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3. 可是,此處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寢不屍”呢?朱子《集注》當中說:“非惡其類於死也。”不是說討厭這樣睡覺的姿勢像個死人,而是說,讓“惰慢之氣不設於身體”。

4. 那我們一般人說了,睡覺就是應該放鬆的,睡得好呢,就得是懶懶地睡,放肆地睡,睡覺還不怠惰,太累了。

5. 夫子不一樣,他睡覺,既能夠舒展輕安,又不會有惰慢放肆之氣沾染身體,“舒布其四體,而亦未嘗肆耳。”

(四).  聖人的內心收放自如
1. 我們想想看,這不就像個神仙麼。而夫子睡覺的時候,對自己的生命持守都是這麼樣的嚴謹,更何況是睜開雙眼的時候。

2. 聖人的內心是何等的氣象,又是何等的收放自如,這就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3. 我們一般人,生命中沒有過這種輕安的睡眠的經驗,也沒有辦法理解聖人睡覺為什麼能這樣。

4.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做不到呢,我們就說我們做不到,千萬不要說做到了的是不對的。

5. 當然,對於“寢不屍”的“屍”,也有不一樣的理解。李炳南老先生認為,這個“屍”,是指古代祭祀,讓孫輩們穿上先祖的衣服,一動不動地代表先祖享受祭祀。

6. 那這樣的話,“寢不屍”,就是說你在寢室裡活動,就不要那麼僵化,要隨意自如些,這就跟下一句有聯繫了。

(五). “居不容”
1. 這就是說閒居在家的時候,不能像在外面做客那樣,過於莊重儀容。

2.我們一般人總覺得,孔子能講出這麼深刻的天地之間的大道,應該是十分嚴肅的人,外面嚴肅,在家裡也得十分嚴肅,這就是不瞭解儒家的修養了。

3. 我們前面學過,“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說夫子待在家裡的時候,平時怎麼樣,正直舒展,活潑愉快,生機盎然。這都是形容一個人的生命,經過長期的文化修養,達到了一種非常美好自由的境界。

(六). 家是一個什麼地方?
1. 是一個講情感、講溫暖的地方。一個人在家裡表現得很輕鬆,帶給家人的感受也輕鬆。皇侃說:“家主和宜,燕居馨溫。”

2. 家裡面就是要和樂怡然,和家人的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溫和。不僅心情和樂,行為態度上也要溫和。

3. 這就需要從內到外的調心功夫了。
(1). 第一步要保持內心寧靜祥和;
(2). 第二步才能由內而外的,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帶給家人身心安定舒展自然的感受,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4. 孔安國說,“為室家之敬難久。”為什麼難以長久呢?
(1). 第一,因為家人太近,終日裡朝夕相對,
(2). 第二,家裡的瑣事太多了,很難處理。

5. 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態、和藹的態度和家人相處,這是需要強大的自律和克己復禮的修養。

6. 我們一般人在外面裝裝很好,面色、語言都可以控制,可是回到家裡,就容易放肆了。

7. 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性地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留給我們最親近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家人值得信賴,因為向親近的人發脾氣成本最低。

(七). 家庭和樂的重要
1. “居不客”這一點,對於家庭的和樂,非常重要。在家裡面要溫和,溫的反面就是厲,沒有人願意整天和聲色俱厲的人在一起。

2. 這就像守著一罐炸藥,隨時會爆炸,這種擔心害怕的日子誰會願意過呢?偶爾一兩次,家人理解你心情不好,天天這樣,家裡就不和樂了,家人就會離心離德。

3. 家之所以為家,讓人不舍,讓人為之努力奮鬥,就是因為家裡有愛,有溫暖,有感動。

4. 那一個人就是為家庭付出再多,可是整天陰著臉,家人也不容易愛敬你。

5. 反過來呢,心理行為上為家人付出了很多,又能在容貌態度上溫和慈愛地表現自己,這才是完美人格的體現。

6. 儒家教育君子,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臉色是否溫和。所以君子表面上的柔軟溫和,其實是源自于內心的自信和長期的修養與堅持。

7. 溫,才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團聚著整個家族。

(八).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
1. 這個齊和衰,在這裡讀“zi”和“cui”,是指喪服。

2. 古時候,喪服有五種, 最重的叫“斬衰”,父母之喪,舉行家祭、公祭的時候,這種“斬衰”的喪服,邊兒不能縫,是最重的喪服。

3. 其次是“緇衰”,邊是可以縫的,可以成為衣服的樣式。“緇衰”的喪期比較短,比如說孫子對於祖父,這就是“緇衰”。

4.  再往下就是“大功”,“小功”,最輕的是“緦麻”。

5. 古時候的父母之喪是不能出來的,要在家裡守喪期。能在外面被人看到的,應該就是“緇衰”。

6. 夫子看到穿著“緇衰”喪服的人,就算是很熟的朋友,“狎”就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在這兒他也會必定改變容貌態度。因為這個人遭遇了變故,他就十分同情。

7. 夫子看到了“緇衰”都這麼表現,遇到“斬衰”就更加要改變態度,以禮相待了。
(八). 結攝
1. 所以我們說,如果心裡有對別人的同情理解,那你就表現出來,學著孔子,讓別人能感受到。

2. 對方感受到這樣的理解,也就感受到了溫暖,我們的情感表達,也才算是對這個世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 如果不好意思表現,一直溫溫吞吞地不表示、不變貌,誰又能感受到我們心裡擁有的這份情感。

4. 看上去,我們就是很麻木的樣子。所以歸根結底,這都是對他人的生命無法感通,或者說即便有所感通,那麼對別人的遭遇困境,也沒有能力做出恰當地回應。

5. 歸根結底,這就是缺乏禮的教育和學習所導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