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3章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白話>

孔子說:「顏回啊!不是能啟發我、幫助我教學相長的人;他對於我所講的道理,沒有不喜悅樂聞的。」

<文義>

1. 助: 益,幫助、助益。
2. 不說:「說」,唸悅,是悅。不說就是不喜歡。

<思惟提綱>

1.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請問身為老師的孔子對學生有什麼期待?

2.孔子說:「回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顏回為何能獲得老師如此的讚歎?

3.學了這章,您對於師生之間如何教學相長,有何啟發?



<義理解釋>先進第十ㄧ第3章

一.引用經文

1.《論語•為政•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論語•公冶長•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二.重點摘記

(一)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二)孔子對顏回學習狀況的觀察

1.這一章可以跟〈為政篇〉的其中一章,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9》),主要是針對孔子對於顏淵學習的一種觀察。

2.在課堂上,顏淵對於孔子的講說,似乎都沒有任何的疑義,也沒有提出任何的問題。所以孔子基於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退而省其私”,觀察顏淵課後的情形,發現顏淵“足以發”,發就是闡發,對於課堂上的內容能夠深入的闡發。

3.這個闡發,不只是內容的闡發,而且是把內容實踐在生命當中、生活當中,來饒益自己的生命。

4.孔子的結論是:“回也不愚”。就是顏淵其實一點都不愚笨。因為在課堂上對於老師的講說都沒有疑義的話,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就是深入心通,了解透徹;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完全不能理解。當然顏淵是前面那一種。

(三) 顏淵聞一以知十

我們也知道顏淵的學習,據子貢跟孔子的討論是“聞一以知十”(《論語•公冶長•9》),不只是舉一反三,對於孔子的教誨能夠了然於心、無所疑惑,不只發揮其內涵,而且能夠跟身心相續結合,用孔子聖者的教誨來改善自己的生命。

(四) 回也非助我者也

1.孔子這一章提到:“回也非助我者也。”這個助,當然就是幫助,助益。
這個話看起來好像,孔子會覺得,顏淵不是可以幫助我的學生啊!我們可以想像,就是說在教
學現場,一個老師對於弟子的一個期待。

2.老師的期待

這個期待,我覺得有很多的層次:

(1) 學生獲得幫助

當然老師希望弟子能夠在這個師生互動的學習中,獲得幫助。這個是老師最根本的一種初心,一種衷心想幫助學生的一個想法。所以在課堂上,希望同學或者學生,對於老師講說的內容能夠理解,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能夠提出疑義。

(2) 老師獲得啟發

在這一個師生反覆的講說跟發明、論辯當中呢,學生獲得幫助,其實老師也獲得啟發,那這個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教學相長。老師可能就可以體會到自己對於這樣的一個內涵,是否能夠通透地理解,通過學生的疑義。

(3)老師講說具足善巧,有效傳達給學生

其次呢,就說在講說上面呢是不是具足了善巧,把自己所理解的能夠很有效地傳達給學生。

3.所以對於顏淵這個不違如愚這樣的一個學生呢,孔子會說:“顏淵是不能幫助我的學生。”因為他完全沒有任何的疑義,跟我之間呢沒有反覆的論難。

(五) 於吾言無所不說

1.雖然沒有反覆的論難呢,顏淵在生活當中,卻把孔子的學說,踏踏實實地完全實踐在生活當中,展現出孔子所希望學生實踐的一個境界,或者改善自己生命這樣的一種內化的一個實踐,顏淵是做得非常的到位的。

2.所以孔子接著就說:“於吾言無所不說。”所以前面可以看到孔子對於弟子的一種期待,一種提問、論難的期待;後面呢可以看到孔子對於顏淵深刻的一種讚歎,深刻的讚嘆。

3.就是對於自己的學說,對於自己生命的一種體證,能夠在師生互動的這樣的過程或者場域裡面,能夠這麼樣的深透的了解,而且生出一種悅--歡喜心,全然地領納,充分地把它給實現出來。

4.所以這個稱讚,可以看到老師對於弟子的另外一種期盼,不是在學說上的理解而已,而是透過學習能夠有實踐、有內化,對生命的提升呢能夠有所助益。所以“於吾言無所不說”,這是遍及所有孔子所說的道理,顏淵都能夠理解,理解之後結合相續,把它實踐出來,然後改善自己的生命,也成為同學學習的一個典型。

5.孔子後面這句話,其實是對於顏淵這一位心子,一種最高的一種讚美。

(六)結攝

1.這一章裡面,我們可以學到作為一個老師,對於弟子那種反覆論難、相互發明、教學相長的期待。

2.顏淵看起來表面上沒有這樣的表現去幫助孔子。所以可以看出孔子的謙虛,也可以看出老師的一種期許。

3.後面這一句可以看出,孔子以顏淵為心子,對顏淵學習的一種深刻的一種讚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