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4章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ㄐㄧㄢˋ) 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白話>
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啊!人們對於他父母兄弟誇他的語言沒有什麼異議。」我抉擇跟從先輩。」
<文義>
1.閔子騫:春秋魯國人,名損,字子騫。性孝友。少時母死,後母對他虐待,把棉衣給自己生的二子穿,把內實盧花的衣給子騫穿;父知,欲與後母離婚;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母亦感悟。及長,為孔子學生,以德性稱。
2.人不閒:「閒」音諫,非議、批評、挑剔。
3.昆弟:兄弟。
4.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是說,父母兄弟稱其孝弟,人皆信之無異詞。

<思惟提綱>
1. 請說說《二十四孝.單衣順母》閔子騫的故事。
2. 孔門弟子中,有孝行的不少,像曾子、子夏、有子等都是,但在《論語》中,孔子唯獨只稱讚閔子騫“孝哉閔子騫!”為什麼?
3.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堅持不去,請問閔子騫有機會當官,為何推辭掉?(《論語•雍也•7》)
4.「親憎我,孝方賢。」正是讚嘆閔子騫。閔子騫如何做到?我可以做到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序》:「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2.《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二)》:「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3.現存「二十四孝」直接的藍本,應是元末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詩選》
4.《二十四孝•鞭打蘆花》: 「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5. 《論語•雍也•7》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6.《弟子規》:「親憎我,孝方賢。」「聖與賢,可馴致。」
7.《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為堯舜。」

二、重點摘記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一)本章含義
1.“間”是間隙的意思,引申為批評、挑剔。“昆”是指哥哥,兄長。
2. 這句含義是說: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啊!人們對於他父母兄弟誇他的語言沒有什麼異議。”

(二) 閔子騫生平與事蹟
1.閔子騫,名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出生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2.後來他拜孔子為師,學習態度非常認真,成效卓著。
3.孔子教育學生因材施教,把學生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大科,閔子在德行方面與顏回並存。
4.孔子教授弟子的具體內容分為禮、樂、射、禦、書、數。孔子曾說:“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身通六藝的弟子中閔子排名第二。
5.孟子也說“閔子與聖人具體而微。”是說閔子的修養比較全面,大體上已經接近孔子了。
6.歷代對閔子騫的推崇
(1)據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的初步統計,僅魏晉之前的古藉中,提到閔子騫的,就有四十二次之多。
(2)唐代,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的對話中,多次提到閔子,稱他為孝子、德者、賢能,引為修養學習的榜樣。
(3)宋代的《太平御覽》中,對閔子也多次介紹。
(4)元代,更為郭居敬輯的《二十四孝》所收錄。
(5)《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被作為私塾識字課本,影響之大,上至帝王將相,下至一般百姓,爭相仿效,閔子更因之成為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名人,中華民族傳頌千古的孝子。

(三) 閔子騫的孝是大孝
1.張居正評價閔子騫說:“蓋凡人之孝,見稱於父母兄弟者有矣,然或溺於愛、蔽於私,而外人未必以為然也。今閔子騫之孝,不獨父母兄弟稱之,而外人亦皆稱之,初無異於其父母兄弟之言,使非孝友之實,積於中而著於外,何以得此乎?此閔子騫所以為純孝也。”
2.我們看到,假使一般人被父母兄弟稱讚,往往是因為家人的偏愛,外人不一定認可。但閔子騫卻被父母兄弟稱讚的同時,還得到其他人的肯定,是因為他孝悌做得圓滿,是大孝,是純孝,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內聖而外王。
3.在孔子的學生中,問孝的很多,比如說《為政篇》中子遊、子夏、盂武伯等。有孝行的人也不少,有曾子、子夏、有子等,但《論語》中孔子唯獨只稱讚了“孝哉閔子騫”,可見閔子騫的孝行是最突出的。這一點呢,在廣為傳頌的故事《鞭打蘆花》中有生動的描述。

(四) 《鞭打蘆花》 閔子騫
1.閔子騫年少時便死了母親,父親娶了後娘,又生了二個弟弟,後娘偏心眼,對自己親生的孩子百般疼愛,對閔子騫卻另眼相待。可是,她在丈夫的面前卻裝出一幅慈母的樣子,表示照顧閔子騫比自己親生孩子還要好。
2.有一年冬天,後娘給閔子騫做棉襖,裡面用的都是不值得的蘆葦,看起來很厚,其實一點也不暖和。她給自己二個親生的孩子做的棉襖裡全部用的是絲棉,看上去很薄,其實非常暖和,閔子騫從來不計較這些。
3.有一天,父親坐車帶他們兄弟三人外出,就讓閔子騫在前面趕車,閔子騫在寒風中凍得發抖,失手把僵繩掉在地上,馬車失去了控制,父親見到這種情形就非常生氣說:“你這個孩子真的沒有出息,穿得這麼厚還打哆嗦啊,看你的弟弟,棉襖比你薄,也沒有像你凍得那個樣子。”越說越上火,奪過鞭子便向閔子騫身上抽去,這一鞭子一下把棉襖抽破了,裡面飛出來的都是蘆花。
4.父親再捻捻另外二個兒子的棉衣,心裡就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冤枉了閔子騫。他大罵妻子不賢惠,決定休了她。
5.閔子騫含淚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了後娘,說道:“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6.閔子騫的話觸動了父親,更感動了母親。從此以後,後娘對三個孩子也一樣看待,做到了齊家和樂融融。

(五) 閔子騫德性高操不為名利所惑
1.閔子騫的學問高,德行深厚,名聲很大。
2.魯國的實際執政者季氏鑑於閔子騫有學問、有名聲、有德行,想利用他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於是請閔子騫出任費宰。
3.閔子騫認為,即使出任費宰,也根本不可能實行儒家仁政德行的主張,季氏對孔子主張都不採用,他對自己主張更不會採用,他不過是想利用自己名聲來為他自己服務罷了,如是出任呢,也只能跟季氏一起同流合污,放棄原則。
4.閔子騫看清了這種形勢,堅決推辭出任費宰,這充分顯示了他政治上不為高官厚祿所惑,不為重利所動心,德行非常地堅定。

(六) “ 親憎我,孝方賢。” 的閔子騫
1.閔子騫,最難得的是,別人都看不慣他的後娘,看不慣他兄弟之間懸殊的待遇,而閔子騫對別人打抱不平的話都不聽,仍然非常孝順後娘,友愛異母的弟弟,這是難能可貴的,這一點做起來非常難,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的主見。
2.現在很多家庭出了事情,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家庭本身,而是身旁的親戚朋友鄰居之間的議論,東家長西家短,才導致了兄弟之間、夫婦之間、乃至婆媳之間出了問題、有了矛盾。
3.閔子騫的後娘是不好,閔子騫也明知道她不好,可是他心裡有數,無論別人怎麼講,他都可以不受影響,內心堅守孝道,這是純孝、是大孝。
4.《弟子規》上說:“ 親憎我,孝方賢。”就像大舜,大舜的父母常常虐待舜,甚至於千方百計的要致舜於死地,然舜憑藉他至孝與智慧,一次一次躲過他父母對他的虐待和殘害,最後用自己的至孝之心感動了父母,讓父母改邪歸正,這是喻親於道,而自己最後也成為聖賢。

(七)結攝:讚嘆閔子騫、效學閔子騫
1.我們學習這一章,聽到閔子的這種至孝達德的故事,心裡一定會非常地讚歎。但有沒有生起一個效法的心呢?
2.孟子說:“人皆可以成為堯舜。”也許我們今天還處於色難的階段,但我們內心生起一個向聖賢學習的決心,用聖賢的教誨對照自己,斷過修善,早晚有一天,“聖與賢,可馴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