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20章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白話>
孔子說: 「言論篤實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到底是表裡如一的君子,還是外表莊嚴的小人?」

<文義>
1. 論篤是與:「論」,言論;「篤」,篤實;「是」,句中助詞;「與」,肯定、讚許。「論篤是與」,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
2. 君子:有德的人。
3. 色莊:「色」,面貌;「莊」,莊重;「色莊」,內無實德、外貌莊重的小人。

<思惟提綱>
1.“論篤”是一種怎樣的表現呢?君子和色莊者的言論有什麼差別呢?
2. 何謂“文人”的習氣?反省自己是否沾染了“文人”的習氣呢?
3. 我們還是一個“色莊者”〜
  那又該如何努力朝著聖賢的方向前進?
  更快地做到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呢?
<義理解釋>   講師:朱文津老師   / 9分 20秒
一、引用經文
1. 朱熹《四書集注》:「言但以其言論篤實而與之,則未知其為君子者乎?
 為色莊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
2.《集解》何晏注:「論篤者,謂口無擇言。君子者,謂身無鄙行也。
   色莊者,不惡而嚴,以遠小人者也。言此三者,皆可以為善人也。」
3.《論語•學而•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論語•學而•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5.《論語•為政•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6.《論語•學而•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7.《論語•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8.《論語•公冶長•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ㄧㄡˋ)聞。 
9.《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0.《論語•里仁•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11. 蕅益大師說:“不但教人勘他,亦是要人自勘。”
12.《論語•公冶長•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
    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13.《論語•泰伯•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二、重點摘記       / 講師:朱文津老師    9分20秒
(原文):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一) 本章解釋
1. 朱熹解釋
(1)論,是言論;篤,是篤實;與,是肯定、讚許;君子,是有德的人;色,即面貌;莊,是莊重;色莊,是內無實德,外貌莊重的小人。
(2)朱熹《集注》曰:“言但以其言論篤實而與之,則未知其為君子者乎?
為色莊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
(3)整句話連起來,孔子說:“言論篤實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到底是表裡如一的君子,還是外表莊嚴的小人?”意思是,不可以僅僅從言語和外表上看人。

2. 何晏解釋
(1)古注把這一章與前一章合為一章,前一章講了善人之道,而這一章講了三種善人。
(2)《集解》何晏注:“論篤者,謂口無擇言。君子者,謂身無鄙行也。色莊者,不惡而嚴,以遠小人者也。言此三者,皆可以為善人也。”
(3)意思就是,論篤,就是出口皆合道理,是言善;君子,行為沒有鄙惡,是行善;色莊,形貌無有惡色,是貌善。
所以自然具有威嚴,遠離小人之態,具此三善,都可以成為善人。

(二) 本章內涵

那麼,“論篤”是一種怎樣的表現呢?言論篤實,講話比較實在。
2. 現在很多的主持人,因為話語講多了,信手拈來〜
   〜無論從內容、表情、語氣都給人一種非常到位的感覺,
   所以一個高明的主持人會有不少粉絲,
   大家覺得做人做到這樣好象蠻成功的。
3.既善於表達,又照顧到方方面面,而且還很有思想性,很有正義感,
 肢體動作也很穩重,好像也不浮誇,但這樣的人是不是君子呢?
 還是一個表面如此的偽君子呢?
 這個命題就自然地出現在我們的內心。
4.人的內心皆有良善的部分,所以有時候,在一個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
 人都會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出來,把不好的收藏起來。
5.但回到家裡,或者私底下,個人獨處的時候,可能就會本色表演,
  人性當中好的、不好的,都自然地表現出來。
6.所以,就有了“表裡不一”這一個成語,意謂表面與內在不一樣。
  相近的詞語還有“虛有其表”、“ 名不副實 ”、“ 徒有虛名 ”,
  等等,都說明了這樣一種現象。
7.所以,這種人就稱為色莊者,是表面上莊重的人。那麼,反過來,
  就是內有仁德、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才可以稱為君子。

(三) 君子的言論內涵
1.那麼,君子的言論是如何的呢?“主忠信”,其言論的內涵一定是充滿
  正能量的,一定具有愛國愛民的情懷,為國盡忠,為民盡忠。
2.與人交往“言而有信”,說出的話就是他的行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說到一定做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因為內心的持守是大義,
  所以說出的話語,別人可以照著去做;“敏於事而慎於言”
3.在做事與言語上,一定是做事多,說話少,重在踐行。
  在這方面〜
  顏淵是一個典型,他說話不多,但是最為努力好學,深得夫子讚許;
  子路也是行動力超強,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更是注重實踐的典範,
  所以“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四) 反省自己是君子還是色莊者
1.蕅益大師說:“不但教人勘他,亦是要人自勘。”
 意思就是,這句話,不但是拿來衡量別人的,而更重要的是〜用來
 檢查自己的,反省自己是君子還是色莊者。
2.反觀我們自身,內心未嘗不想效學聖賢,但道理學了很多,真正用在
 身心上的卻是很少,所以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一無是處,不知不覺
 沾染了一種“文人”的習氣。

3. 〈公冶長篇〉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宰予晝寢。
夫子說得很嚴重,把他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還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宰予作為孔門四科十哲的人物,當然不會這麼差,
但他的示現就把我們的缺點很誇張地表演了出來。
4.究其原因,我們的學習習慣,還是偏重在文字的理解,
這個所謂的“懂了”,只是對文字表面的理解,並不是真的懂,
而且是自我認為的懂,比原先沒有聽的時候、比世間一般的人懂了一些,但以為這個就是所學的全部內容,停在這裡了,所以我的老師說我們是〜“門都沒找到”。所以,當我們學了很多,生命沒有改善的時候,
我們只不過還是一個“色莊者”。


(五) 朝聖賢方向前進的色莊者
1.但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這個色莊者,是有心要效學聖賢的色莊者,
  是因為修學還不得善巧的色莊者,與那些根本不想走這條路,不想
  成為聖賢,只是為了世間謀生,所以裝出一副外表的色莊者,
  又有顯著的不同。

2.就如同上一章講到的〜
  我們這個色莊者,可以歸結到是在過渡到有恆者,
  就是我們也在朝著一個聖賢的方向在前進,
  只不過,我現在的表現和內在的功德並不相稱,
  但不斷的努力下去,終究一定能夠達到。
3.而世間的色莊者,則根本沒有這個方向,所以他無論怎樣的出色,
  他只能停留在色莊者這個階段,不可能超越。

(六)結語
1.言論篤實,是一個表現,背後的內涵到底是君子,還是色莊者?
  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但外表也是一個讓我們契入的渠道。
2.現在大多數服務行業,都提倡微笑服務,所以坐飛機、乘火車、乃至〜
  住宿、吃飯,所到之處,看到的是一張張笑臉,和禮貌的語言,
  總能給人一種愉悅的心情。
3.對比一下,我們現在還經常會有“色難”的表現,會在不知不覺中,
  給人於臉色,讓人家看了不舒服,這是我們應該要修改的地方。
4.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改善外在的言貌,雖然我的內心還沒有那種聖賢
  的功德,但我可以從“色難”向“色莊”轉變,與人相處,要動容貌、
  出辭氣、正顏色,給人予熱情洋溢的笑容和春天般的溫暖。
5.另一方面,要加強內心的仁德修養,讓內心能夠更快地與外在相對稱,
  朝著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君子方向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