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第十二 第7章-1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白話>
子貢問怎麼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當政者。」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這三項應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應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終究是要死的,老百姓如果不信任當政者,那麼國家就不能成立了。」
     

<文義>
1. 食:糧食。
2. 兵:兵器、武備。

<思惟提綱>
1.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意思?
2.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足」字是什麼意思?
3. 足食、足兵、民信,三者,您認為哪個最重要?為何?

<義理解釋>  / 9’54”
一、引用經文
1. 《史記•酈生賈陸列傳》:「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
2. 《論語‧子路‧9》: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 《管子‧牧民》:「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4. 《論語‧子路‧4》:「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5. 《論語‧ 子張‧10》:「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6. 朱子《四書集注》:「愚謂以人情而言,則兵食足而後吾之信可以孚於民。以民德而言,則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為政者,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棄也。」
7.《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8.《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9. 周公《康誥》:「明德慎罰」「用康保民」
10. 《論語‧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1. 朱子《四書集注》:「言倉廩實而武備修,然後教化行,而民信於我,不離叛也。」
12.朱子《四書集注》:「愚謂以人情而言,則兵食足而後吾之信可以孚於民。以民德而言,則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為政者,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棄也。」
13.《論語‧為政‧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一)文意解釋
1.這一章是子貢請問夫子為政之道。夫子說: “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取信於民。”
2.子貢接著問:“如果迫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三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夫子答說:“去掉軍備。”
3.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夫子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有生必有死,如果不能取信於民,國家便失去立國之本了。”

(二) 治國三要素
本章將分三個段落讀誦,我們也分三次來共學,先來看第一段。子貢問政。子曰: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足食、足兵、民信,這三者可說是夫子眼中的 “治國三要素”,治國為政茲事重大,千頭萬緒,夫子為何單舉這三件事呢?
1、足食
(1). 為政者最先要關心的是使民得食
先來看“ 足食 ” ,俗話說 “民以食為天”,為政者最先要關心的是使民得食,百姓是不是有飯吃,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先要有飯吃,要豐衣足食,然後才能接受聖賢的教育。
(2).  治國最基本的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
《論語•子路篇》當中有一章,夫子就是這麼說的:“子適衛,告冉有:既庶矣,當富之。既富矣,當教之。” 治國最基本的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如果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還沒有解決,還在生死線上掙扎,百姓是很難踏下心來接受聖賢教育的,這也就是常說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3). “足食”是讓百姓豐衣足食,進而教之成聖成賢
夫子所講的“足食”,不僅僅是為了讓百姓豐衣足食,更重要的是為了“富而教之”,讓每個人都得到仁義禮智信的教化,進而趣向成聖成賢的圓滿生命境界。可以說,“足食”這一條正體現了夫子體恤百姓疾苦,胸懷天下蒼生,感化引領眾生的淑世情懷。
2、足兵
(1). 國家要有足夠的國防力量
 第二個要素是 “ 足兵 ”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的國防力量是不行的,尤其是夫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弱肉強食、諸侯爭霸、動盪不安的時代,如果沒有足夠的軍事防備力量,就有被其他諸侯國吞併的危險。
(2). 維繫國家安全,要有足夠的軍備能力                                         因此,為了維繫國家安全,還是要有足夠的軍備能力,才能防範其他諸侯國的欺侮入侵。
3、民信之矣
(1).國家長盛不衰在於百姓對執政者的信心
 第三個要素是 “ 民信之矣 ” 。一個國家靠什麼立國?靠什麼長盛不衰?不單單是足食足兵就可以達成的,最根本的還是在於百姓對執政者生起信心,而這種信心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2). 國家應取信於民
夫子非常強調國家應取信於民,《論語 • 子路篇》中,夫子說: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上 ” 指的就是為政者,如果能取信於民,民眾便會用他們的真心實意來回應。
(3). 君子取信於民,才能使民、才能進諫
《論語• 子張》中也提到: “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
3.1就是說,君子先要取得人民信任,然後才能讓人民去勞作,如未取得信任,人民就會以為是虐待自己。.
3.2君子先要取得別人的信任,隨後才能去進諫,如果沒取得別人的信任,別人就會以為是在誹謗自己。
3.3夫子正是看明了這一點,才將 “民信之”作為為政立國最不可缺少的要素。

(三). 足食、足兵、民信是夫子集三代聖王為政方略之大成
1足食、足兵、民信,這 “治國三要素”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夫子集三代聖王為政方略之大成,從夫子所遵循的崇仁尚德的民本思想,所秉持的王道精神中總結出來的。
2據《尚書》記載:夏初的《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武王孟津會諸侯作《泰誓》三篇,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句;周公作《康誥》也提出“明德慎罰”“用康保民”等思想。三代以上,寓兵於農,而兵農不後禮樂,正德利用厚生,足食、足兵、民信三事並重。
3夫子對政治的基本定義是 “政者,正也”,倡導德政,也就是所提的道德要求首先是針對執政者提出的,要求執政者以身作則、示教垂範、禮樂化民,認為民心的向背在國家興亡、政權更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 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關聯
1. 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關聯
再來看,足食、足兵、民信這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呢?朱子《四書集注》的看法是: “言倉廩實而武備修,然後教化行,而民信於我,不離叛也。”也就是說,足食、足兵是人民接受教化的基礎,而人民若能對為政者生起信心,則能保證國家遠離叛亂、國泰民安。
2. “民信”在這三者中更為關鍵
(1)看來,“民信”在這三者中更為關鍵。那麼,既然 “民信”最不可少,為何夫子將之放在“足食、足兵”之後呢?
(2)這個問題朱子自己給出了答案,他說:“愚謂以人情而言,則兵食足而後吾之信可以孚於民。以民德而言,則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為政者,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棄也。 ”
(3)朱子的意思是,從人情上說,足食足兵,人民自然會對為政者有信心;而從民德上說,信念、信仰,是人所固有的德性,不是得到兵食後才能擁有的。
(4)所以,作為為政者,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危難緊急之際,為了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寧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可捨義取生,苟且偷安。

(五)總攝 :
1.朱子的這段話說的精要透徹,的確,從人之常情來說,取信於民必須有物質基礎。如果遇到災荒饑饉無以養民,有外敵入侵無以抗擊堅守,那就根本不可能取信於民。
2.而從人之德性來說,為政者與百姓都是人,都擁有仁義禮智信的本性和能力,但為政者若能率先垂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那麼,人民也必如眾星拱之,信之從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