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22章-5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白話>
「…商湯有天下的時候,在眾人之中選出了伊尹,不仁的人(壞人)就遠去了。」

<文義>
1.湯:商湯,是商朝的開國帝王。商湯為了提醒自己在德行上不斷的去惡從善,在澡盤上刻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釋新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因為國家的任何災難,都和皇帝的德行有關,不能怪罪他人。所以身為天下百姓的依靠,皇帝要時刻自我反省,對上天懺悔改過,才能化解國家的厄運。
至今仍流傳「湯王祈雨」的故事,他是一位愛民如子的賢王。
2. 伊尹:生於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商湯時賢臣。
※ 輔助商湯打敗夏桀,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勳。
※ 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醫藥、教育等多方面都有卓越貢獻。
※ 蘇東坡(1037-1101)著【伊尹論】,稱讚他“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節者。”“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

<思惟提綱>
1.請問子夏舉了哪兩個歷史公案,來說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2.湯王是怎樣的一位天子?伊尹又是個怎樣的人?
3.「湯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如何呼應「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4.本章讓我們學到應如何知人用人,請說說看?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孟子•公孫丑下》:「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
2.《感類》:「周公曰:『伊尹格于皇天。』」
3.《書經》:「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4. 清.陸隴其《松陽講義》:「觀後世因舉措而紛紛多事者,不可勝數。」
5.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尹氏『不獨欲聞其說者,又必欲知其方。』」

二、重點摘記
 (第22章第5段 原文)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一) 本段文義
1.這是子夏引證的第二個事例。
2.(白話)  : 商湯有天下的時候,他在眾人之中選舉,選出伊尹,不仁的人就都遠離了。
3.“湯舉伊尹”就是“舉直錯諸枉”;“不仁者遠矣”就是指伊尹被舉用後就顯現了“能使枉者直”的功效。

(二) 伊尹的功德
1. 伊尹是中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帝王之師。
2.《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商朝對他有極高的尊崇,稱他“格於皇天”是上天的代言人。
3.一共輔佐了商朝三代、五個帝王。
4.政治上,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倡導做帝王要“惟親厥德,任官惟賢。” 5.軍事上,他意識到人心的向背對戰爭產生決定的影響,進而幫助商湯平定海內、踐天子位。
6.“以臣放君”的宰相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臣放君”的宰相。成湯王的嫡孫太甲即位後暴虐、不遵守湯法。伊尹就把他放諸桐宮三年,在這期間,伊尹自己主持國政,後來太甲悔過自新,伊尹又把他迎請回來,還給他政權。這也是中國君臣史上的一段奇談。
7.中藥湯劑的發明者
另外伊尹還是中藥湯劑的發明者,《漢書藝文志》上有《湯液經法》,很多醫學家都認為是伊尹所作的。湯藥的發明大大提高了中藥的療效,成為中醫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8. 中華廚祖
伊尹還有一大特點,他廚藝精湛,而且廚藝理論高深,被喻為“中華廚祖”。他提出五味調和之法,可以讓各種有缺陷的味道變成舌尖上的美味,有很多流傳下來的詞語形容他的廚藝高超,比如說:伊尹煎熬、伊尹負鼎、伊公調和等等。

(三) 古聖賢學什麼成就什麼,古聖王知人用人舉直錯枉
1.古代聖賢也真是厲害,學什麼成什麼。伊尹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被商湯提拔的時侯還在做廚師,由廚入宰。
2.古代聖王也厲害,會認人,發現人才,一下子就提拔上去了。
3.南懷瑾先生說:“古今中外的歷史可以看出事業是要人才去做的,人才也不是學歷,資歷可以限制的。得是堯舜禹湯之為君,才能盡用人之道。"

(四)歷史公案:君主無法舉直錯枉,國運衰敗民不聊生
1.《松陽講義》上說:“觀後世因舉措而紛紛多事者,不可勝數。”歷朝歷代因為舉措用人發生黨爭的事件不可勝數。
2. 黨錮之禍
比如說漢之“黨錮”,東漢中期,外戚宦官爭權奪利,以李膺、陳蕃為首的朝廷官員,和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就聯合起來,抨擊宦官。但是,宦官依靠著皇權,先後向他們發起迫害運動,最終讓大部分黨人禁錮終生,歷史上就稱之為“黨錮之禍”。這就是因為小人不肯曲首服於君子,以至激成禍變。
3.因此“舉直錯諸枉”還要具體來看'舉措者'和'被舉者'的個人操守和智慧能量。舉措如果稍涉於意氣,則不僅不能化人,還有可能產生禍變。而舉措一出於大公,則不但老百姓心悅誠服,而且“立見其革心”,可以馬上改善社會風氣。”
4.同樣是商朝,商紂王就專用邪枉之人,先用費仲為政,費仲好利,殷人弗親。後來又用惡來,惡來善毀饞,諸侯就因此疏遠了。而正直的比干以死相諫,結果被挖心,微子數諫不聽,離開了朝廷。最後紂王是國破人亡。這正應驗了皋陶那一句話“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下事。”
5.所以,在上位的人一定要擦亮雙眼,自誠其意。只有“舉直錯枉,才能正剛紀、嚴法度,教化邪枉的人。
6.兩千年的歷史,都用事實詮釋了夫子的用人之道:君主用人“舉直錯枉”的思想貫徹的好,國家興旺,百姓安康;貫徹的不好,國運衰敗,民不聊生。
     
(五)本章帶給我們的學習:
1.知人要知人枉直,用人要“舉直錯諸枉”這個角度,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2.我們平時看人老是看能力大小,形像美醜,對自己好不好,一般很少想到,對人的判斷有一個最重要的角度:心靈的直和枉。
3.我們都是和人的心靈在交往的。直枉的判斷在前,才能知道他的好是真好還是假好,真善還是偽善。
4.同樣的,我們自己也要格外注重自身直德的培養,否則自以為是君子,卻恰恰成了真小人。
5.交朋友也要選擇正直的人,直與枉的觀察要放在第一位,益者三友中“友直”,就是這個意思。
     
(六)總結攝
1.本章結構十分精巧
(1)一開篇樊遲問仁問智:夫子以愛人知人定義其說。
(2)《讀四書大全》上引尹氏的話說“不獨欲聞其說者,又必欲知其方。”不能只知道仁和智的說法,還要知道施行仁和智的方法。
(3)接下來,夫子說“舉直錯諸枉”,把正直的人舉出來安放在邪曲的人上面,這就是施行仁智的方法。
(4)“不獨欲知其方者,又必欲為其事”不僅要知道施行仁智的方法,更要知道有沒有依照此法成功的案例。接下來,子夏就引舜湯之事,選於眾而舉,這就是以此法成功的實例。
所以我們說:這一章結構精巧。
2. 兩位孔門高徒尤其讓人讚嘆
樊遲一問再問,求學不止;子夏學識深厚、舉一反三。這都讓現在的學者驚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