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29章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白話>
孔子說:「仁善的人教導百姓用七年的時間,也可以叫他們去作戰了。」
<文義>
1. 即:就也。
2. 戎,兵也。就是指攻戰打仗之事。
<思惟提綱>
1. 本章的重點有二,想一想,可能是哪兩個呢? 
2. 為什麼執政者要善?善人為政要教人民什麼?結果又會如何呢?
3. 為什麼說要教民七年?
4. 本章的內容,對您有什麼啟發?
<義理解釋> 
一ヽ引用資料
1.《論語·述而·12》:子之所慎:齊,戰,疾。
2.《論語·子路·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3. 朱熹《論語集解》: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即,就也。戎,兵也。民知親其上,死其長,故可以即戎。○ 程子曰:「七年云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
4. 張居正《論語別裁》:善人之道,篤實無偽。故其教民也,存之內者,皆實心,而能使其情意之流通;發之外者,皆實政,而能使其綱紀之振舉。或教之以孝弟忠信之行,使之知尊君親上之義;或教之以務農講武之法,使之知攻殺擊刺之方。
5. 吳氏嘉賓《論語說》:古人三載考績,五年則再考,七年則三考,故三年為初,七年為終。
6. 《二程集·經說》:七年云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
7.《孟子·梁惠王下·12》:鄒與魯鬨。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8.《論語·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二 ヽ重點摘記
(一)本章文義與消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孔子說:“仁善的人教導百姓用七年的時間,也可以叫他們去作戰了。”《集解》:包注:即,就也。戎,兵也。就是指攻戰打仗之事。
(二)本章的重點有二:執政者要善ヽ執政者要長久的教民
1.“子之所慎:齊、戰、疾。”戰爭對個人來說是血流疆場,對國家來講也關乎生死存亡,孔子對待戰爭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
2. 所以一讀到這章很多人糾結為什麼這裡夫子說“善人教民七年”就能讓百姓上戰場了呢?
3. 我覺得我們該重點關注前面,第一是執政者要善;第二執政者要教民而且得長久的教民。
4. 前面說“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這裡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兩章都提到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執政的人得是善人。
5. 善人就是善良、有道德的人。對人關懷肯行善,胸襟智慧不一定達到聖人的高度,但天資仁厚。他做個企業領導也好,家長也罷,只要他善,對他帶動的群體就有這樣的價值。但就他的善就可以產生這樣的影響力。
(三)善人教民的內涵和結果
1. 那麼“善人教民”教什麼?朱子集注上說:“教之以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善人治理國家,不會窮兵黷武,肆意發動戰爭,他興辦教育,而且以道德教育為主,同時並行職業教育和軍事訓練。
2. 張居正說:“善人之道,篤實無偽。故其教民也,存之內者,皆實心。”善人篤厚真誠,所教之人知道尊君親上的道義,持守孝悌忠信的言行。
3. 君民之間,人與人之間如果洋溢的都是這樣的真情實感,篤厚忠誠,那麼發之外,自然能使其綱紀振舉,成就仁義之師。
(四)善人和惡人教民的差異
1. 歷史上我們看到惡人也教民,也送人民去打仗。東條英機,希特勒都教民打仗,而且不用七年,就可以讓每個人的惡迅速膨脹,敢於殺戮。
2. 所以善人教與不善人教民到底有怎樣的差異?善人教民絕不是為了打仗和殺戮。善人身居上位,治理國家,必心存百姓,遇到人民有危險,一定保家衛國,即便發展軍事,建立出來的也一定是仁義之師,進行的戰爭也一定符合正義。
(五)為什麼說要教民七年
1. 為什麼說要教民七年呢?吳氏嘉賓《論語說》:“古人三載考績,五年則再考,七年則三考,故三年為初,七年為終。”
2. 宋儒二程解釋說:“七年云者,聖人度其時可矣。”意思是孔子認為用七年的時間對百姓進行教導訓練,才可以讓他們上戰場,反過來,不能隨意的驅使不教之民去做戰,這才是對百姓的生命負責。
(六)引經和喻證成
1.《孟子梁惠王》有一個公案,鄒國與魯國有過一場戰爭,百姓眼見自己國家的官員戰死三十三個,都不肯救援,官民之間離心至此。
2. 鄒穆公就此詢問了孟子,孟子說:“災荒年歲,老百姓年老體弱者棄屍於山溝,年輕力壯者四處逃荒,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堆滿糧食,貨庫裡裝滿財寶,官員卻不把這種情況告訴您,這就是上級怠慢殘害百姓。”
3. 曾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就是百姓報復那些欺上瞞下、玩忽職守的官員,所以不要責怪他們。“君行仁政,民知親其上,死其長”。只有君王實行仁政,各級官員體恤百姓,百姓才會親近他們的上司,為他們的君主效死。
4. 我們前面學過子貢問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夫子說先“去兵”,再問就答“去食”。可見一個國家最難建立的就是對執政者的信。而作為一個執政者,即便是最危難的時候,去食去兵也要守住這個信。
5. 春秋時期,各國領導人為自己的利益驅趕著子民四處征戰,連善人的程度都做不到,存好心做好事都不能,百姓的生存環境極為艱難。
6. 孔子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這是仁愛之言,就是告訴當權者,想取得戰爭的勝利,你自己要先得是個善人,而且要長期的教民以善。
7. 否則即便你強迫著把百姓趕上戰場,也只有具備了道德的基礎的人才有堅定的意志,和對國家忠誠。否則,戰場上人人貪生怕死、只想自己,戰爭也必定會失敗。
(七)本章省思
1. 想想看:我們在各自的人生中也都有所承擔,尤其是推動論語的學習實踐,這也是一個文化的戰場,進行的是孝悌忠信和不孝悌、不忠信的對決,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做到善了麼?就算我們做到了善,也要教民七年,對他人長久的付出,這樣才有人願意和我們並肩作戰。
2. 可是,如果我們沒做到善,又不能堅持長久付出,又怎麼能埋怨別人不跟著走呢!
3. 我的老師的常提醒我們,要帶領一個團隊,和合的工作你做了幾年呢?祈願我們時刻不忘自己的善對他人的影響,堅持念善、行善,堅持長久的付出……這樣必定會在我們所在的社群團體中產生這樣的影響——為邦百年勝殘去殺、教民七年亦可即戎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