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10章-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白話>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推行夏朝的曆法;乘坐商朝的木質大車;戴的官帽是周代的禮帽;音樂就演奏舜時代的韶樂;
<注釋> 
1.夏時:夏曆。就是我們現在的農曆。
2.殷之輅:「輅」,古代天子、君王乘坐的車子。殷之輅,殷代君王乘坐的車,是木材做的,非常樸素。
3.周之冕:大夫以上要戴官帽,採用周朝所戴的禮帽。
4.韶舞:虞舜時代的樂曲。韶樂盡善又盡美。

<思惟提綱>
1.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如何說?該做哪些?該避免那些?
2. 為何是「夏時、殷輅、周冕、韶舞」?
3. 列舉在《論語》中,孔門弟子有誰問「為政」之道?夫子如何回答?
4.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同樣是「為政」的問題,為何孔子給的答案格局更大?

<義理解釋>  
一、引用的經文
1.《論語.顏淵.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論語.子路.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3.《論語.子路.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二、重點摘記
蘭若學堂一起學習聖賢經典的伙伴們,大家早(晚安)!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衛靈公第十五篇》顏淵問為邦章,
(原文)
顏淵問為邦。子曰: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一) 白話翻譯及注釋
顏淵問如何治理天下、國家。孔子說:“曆法,就用夏曆;乘車,就乘著商朝所做的木質的這種大車子;戴的官帽,就戴著周代的禮帽;演奏音樂的時候,就演奏舜時代盡善盡美的樂舞。要去禁絕鄭國淫蕩的樂曲,以及遠離有口才但心術不正的人。因為鄭國的樂曲浮靡淫蕩,而親近諂媚善辯解的佞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
(注釋)
有些專用名詞,在這裡解釋一下。
1.“夏時”,就是夏曆,就是我們現在的農曆,那是方便農業社會農耕所需;
2.“殷之輅”,這個“輅”,輅就是古代天子、君王乘坐的車子。古代君王乘坐的車子也沒有很豪華,它是用很簡樸的這種木材所做的,是以樸素為主;
3.“周之冕”,就是古代大夫以上,王侯所戴的這個禮帽;
4.“韶舞”,就是古代聖王虞舜時代的這個樂曲,孔子稱韶樂呢叫盡善又盡美,這樣的一個舞樂。

(二) 本章義理分析,分三點說明
【第一個重點】為政者應以仁為本,簡樸又不失莊嚴之道!
夏時、殷輅、周冕、韶舞,表達先王之道的禮樂精神,在於以仁為本,為政者當簡樸而又不失莊嚴之道的原則。
1.夏時
主要是因為行夏之時,這個夏時,根據朱熹的註解,它是以古代以寅月為歲首,子丑寅卯的寅,那是現在的農曆的正月,所以呢,而這個正月是取人正,就是說以人為正的一個位置,所以夏朝的曆法是用以寅月為首取人正,那麼跟商朝、跟周朝的這個曆法是不同的。
2.周冕
就是周大夫以上王侯所戴的禮帽,到了周朝才完備,它帶有一種華而不靡,不失莊嚴的禮義精神。
3.韶舞
剛剛提到了就是古代的聖王舜時代所做的音樂,它是具有盡善盡美,相較於當時的鄭國的音樂 ——鄭聲,它是靡靡之音,所以來作一個對照。
所以,以上夏時、殷輅、周冕、韶舞,就是完整地表達先王之道的禮樂精神,在於以仁為本。而為政者在運用禮樂制度的時候,當把握簡樸又不失莊嚴之道的原則,並且要禁絕頹廢淫蕩的音樂、以及諂媚善辯解的佞人,因為這兩項都是破壞禮樂制度的精神的兩大禍首。

【第二個重點】顏淵問為邦,夫子的回答,格局更大!是〝外王〞的禮樂制度。
1.這一章,我們也看到顏淵問為邦這一章,它是迥異於其他弟子問為政,凸顯先王傳承的禮樂精神,可以看出來顏淵的問這一章的重要性。因為古代邦跟國不一樣,所以古代的諸侯的封土,大的可以說稱邦,小的可以稱國,原則上是這樣。
2.朱熹的註解說,顏回有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天子的才能,所以問治天下之道。所以孔子這一章的回答異於其他各學生的回答,格局更大,他問的是治理天下的道理。
3.子貢就問政,孔子說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路也問政,孔子就說 “先之,勞之”;子夏也問政,孔子就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等。孔子都給於上述弟子具體跟原則性的道德論述的回答。
4.這一章顏回問為邦,孔子竟搬出夏、商、周三代的禮樂制度,甚至舜帝時代的盡善盡美的韶樂,帶有傳承先王禮樂制度的內涵與精神,這個是為未來這個新王立法的一個很重要的回答。
5.我們知道孔子因材施教,根據顏回具有輔佐天子的氣度跟高度,所以在這裡的回答,側重將先王的精神做傳承,再根據仁德精神的內涵制定禮樂制度,使得上上下下都能夠有禮法可循的完善製度,這是長治久安的為政之道、為邦之道,將這種內涵與精神傳遞給顏回。
6.所以我們看到這一章是根據〝外王〞的禮樂制度的回答,至於孔子對顏回的內聖的心法就是在〈顏淵篇〉的克己復禮章,在這裡我們就不贅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