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9章-1

9-1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2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9-1子貢問怎樣行仁?孔子說:「工匠想要製作好器物,一定先要磨利所使用的工具。
9-2住在任何一個國家,要事奉大夫中的賢人,結交士人中的仁者。」
<文義>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想製作好器物,一定先要磨利所使用的工具。比喻行仁必須有良師益友的輔助和勉勵。工,工匠、工人。
2. 事:事奉、師事。
3. 大夫:古代貴族中的一級,在諸侯之下、士之上。
4. 友:動詞,結交。
5. 士:古代貴族中的最下一級。

<思惟提綱>
1. 如果工匠必須先磨利工具,那麼成就仁德又該如何磨利自己呢?
2. 要讓自己成為能夠領納聖賢心法的「法器」,要注意什麼?
3. 「大夫中的賢者」指的是什麼樣的人?「士之仁者」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4. 孔子如此回答子貢有什麼用意?

<義理解釋>衛靈公篇-第9章第1天-  5分56秒 
一、 引用的經文
1.何晏《論語集解》:「 言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
2.劉開《論語補注》:「 器不能自利,必假物以利之。」
3.錢穆《論語新解》:「器不自利,必經磨厲,亦如人之材德,必事賢友仁,然後得所切磋熏陶而後能成也。」
4.皇侃《論語義疏》:「大夫貴,故云事;士賤,故云友也。大夫言賢,士云仁,互言之也。」
5.劉開《論語補注》:「子貢生質最美,夫子稱為瑚璉之器,但好方人而悅不若己者處,恐其自是而輕視當時之人,故告以隨所居之邦,必得賢仁之資以收事友之效,庶幾可以成其材德之善。」
6.《論語・公冶長・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7.《論語・憲問・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二、重點摘要:
朋友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衛靈公篇》第九章,我們一起來恭誦
<原文>
【子貢問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白話>
子貢問如何成就仁德。孔子道:“工匠要把事情幹好,必定先鋒利他的工具。我們生活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這個國家的賢大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 ”
(一) 本章主旨:言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
《論語》中問 “仁”章很多,但問“為仁”的不多,為仁,就是如何成就仁德。孔子借子貢之問,告訴弟子們,仁德是怎樣練成的!這裡首先用了一個譬喻,就是一個工匠想要打造一個完美的器具,必須要使他的工具鋒利。以此比喻人要成就仁德,必須以賢友作為助伴,把自己打造成行仁的利器。何晏《論語集解》說:“ 言工以利器為用,人以賢友為助”。

(二) 成就仁德的利器~要讓自己成為領納聖賢心法的「法器」。
1.與工匠的“利器”相對應,成就仁德的“利器”是什麼呢?就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領納聖賢心法的“法器”。
2.“法器”的行相,我們也藉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是要避免“倒器、污器、漏器”三種過失。
3.所謂倒器,就是這個容器是顛倒的,他完全排斥聖賢的教誡,這些教誡不能被領納到內心;
4.污器,就是容器中有污穢的東西,乃至有毒的東西,比喻聖賢的教誡雖然聽進去了,但被自己不正確的知見染污了;
5.漏器,就是聖賢的教誡雖然進來了,但是記不住,漏掉了,不能在自己的身心安住。
6.這三種過失的存在,不能成就法器,故也不能“利其器”,也就不能成就仁德。

(三) 器不能自利,必假物以利之。
如何成就法器?或者說 “器”的鋒利如何磨礪而成?
1.劉開在《論語補注》上說:“ 器不能自利,必假物以利之。 ”
2.錢穆先生說:“ 器不自利,必經磨厲,亦如人之材德,必事賢友仁,然後得所切磋熏陶而後能成也。 ”
就是任何一個器具,要變得鋒利,必須假借他物,比如刀要變得鋒利,必須用石頭來磨礪。同樣,一個人雖然他有很好的天賦,但必須要承事有賢德的大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通過不斷地切磋琢磨,在長久的熏陶之下,自然可以成為領納聖賢教誡的“利器”。

(四) 「事賢友仁」可以利其器
1. 這裡的“賢”,指大夫,“仁”,指士人。
2.皇侃《論語義疏》上說:“ 大夫貴,故云事;士賤,故云友也。大夫言賢,士云仁,互言之也。 ”
3.大夫中的賢者,是指有德有位的人,是在我們的上位,所以要事奉他、承事他。這個“上”,也可以進一步推展至“師長”,就是能夠引領我們成聖成賢的生命導師。
4.士,是不在位的讀書人,士人中的仁者,就是指朋友、善友,就是一起學習聖賢教誡的同行善友、同門師兄。

(五) 本章孔子教誡我們想成就仁德必須有良師益友
1.本章應子貢之問,也治子貢之病。劉開《論語補注》上又說: “ 子貢生質最美,夫子稱為瑚璉之器,但好方人而悅不若己者處,恐其自是而輕視當時之人,故告以隨所居之邦,必得賢仁之資以收事友之效,庶幾可以成其材德之善。 ”
2.子貢在孔子的學生中,才能出眾,善長言語、經商、外交等等,所以天賦最好最美,被孔子稱讚為瑚璉,就是宗廟中祭祀用的精美器具。但子貢示現慢心也大,喜歡“方人”,就是指責別人的不是,不喜歡比自己差的人。孔子恐怕他自命不凡而輕視當地的士大夫,才教誡他,只有通過尊賢取友,才可以讓他的材德鍛造成仁德。
3.孔子借教誡學生子貢,來教誡我們這些後學弟子。我們想成就仁德嗎?如果不想也就罷了,如果想的話,沒有良師益友,絕無可能!

好,本章分兩次講,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頻稍有出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