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14章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白話>
孔子說 : 「凡事多檢查自己,多找自身原因;對於別人要寬容,少責備;這樣處世為人,就遠離怨恨了。」 
<注釋> 
1.躬自厚:躬自,反躬自省、自我檢查。厚,厚重。
2.薄責:少責備人家。薄,少。
3.遠怨:遠離怨恨、抱怨。遠,離。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2. 為何有「怨」?如何遠「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可以遠怨嗎?
3. 檢查自己,對己和對人,是厚?是薄?透過學習有在轉變嗎?
4.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自我反省和寬恕待人的能力,您增長了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的經文
1.張居正《四書直解.論語》:「如是,人將愛敬之而恐後矣,怨豈有不遠者哉?」
2.朱熹《論語集注》:「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  
3.《論語.里仁.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鐘茂森《論語講記》:「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句話是成聖的階梯。」
5.《論語.堯曰.1》: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註:商湯的治國宣言)
「百姓有過,在於一人。」(周武王的治國宣言)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一) 解讀文義
1. 躬自:反躬自省、自我檢查。
2. 厚:厚重。
3. 薄:少。
4. 全文白話:凡事多檢查自己,多找自身原因;對於別人要寬容,少責備;這樣處世為人,就遠離怨恨了。 
5. 本章由兩組相對應的詞組:躬自與責人,反省自己與責備別人;還有一組對應詞就是 “厚”與“薄”。

(二) 為什麼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可以遠怨嗎?
    孔子為什麼要我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呢? 順著這個方向,真的可以遠怨嗎?
1.怨的由來?源自你對他人苛責。
這個遠怨,很有意思,你可以理解為自己對別人沒有怨恨,也可以理解為別人對你沒有怨恨。因為一個人老是愛找別人的不足,在跟人交往的時候,如果發生矛盾了,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那就自然對別人有很多很多的怨恨。那麼同樣,你老是責備別人,別人對你也會有怨恨。無論是自己對別人的怨,還是別人對你的怨,都產生於你對別人的苛責。這是厚責於人。
2.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贏得別人敬愛,當然遠離怨恨。
 心存包容,不苛責別人,對別人就沒有怨恨,沒有怨恨的心就輕靈而智慧,德行也隨之增長。
 同樣,別人對你沒有怨恨,那麼你在生活中就不會有人來陷害你,也沒有人 來障礙你。不僅沒有人障礙你,相反,很多人都會願意親近你,幫助你呢!
 正如張居正所說:“如是,人將愛敬之而恐後矣,怨豈有不遠者哉? ”就是
 如果你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話,別人愛你敬你都來不及呢,又哪裡來的怨呢? 
  《論語集注》裡也說: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   
                                                                                                                                                                                                                                                                                                                                         
(三) 家人都覺得自己對,所以會吵架;家人都覺得自己不好,所以不吵架。
讀到本章時,我想起了星雲大師在某次法會中講的一個故事。說,有兩戶人家,張家和李家。張家的人,家裡一家人不和,都經常吵架;李家的一家都不吵架,很和睦。張家覺得好奇怪,他們家為什麼都不吵架,就來問李家: “你們家為什麼都不吵架呢? ”李家的人回答:“你們家的人,都是好人,都是對的,沒有錯,所以會吵架;我們家不是,都覺得自己不好,都認錯,所以我們家就不吵架了。”
“這是什麼道理呢? 為什麼好人的家裡吵架,壞人的家裡反而不吵架? ”姓李的人就說:“你們家的人,都要做好人,都認為自己對的,遇到事情都認為對方有問題”。舉個例子說,一盆花擺在這裡,不小心,你們家裡有個人把它打在地上摔壞了,打破的人即刻就大聲的講:“誰把這個花放在這裡? ”他不認為自己打破這個花是錯的;另外一個人就說:“是我放的,誰叫你把它打倒呢? ”就吵起架來。大家都認為自己有理,是對的。
我們家不是這樣,這盆花一個人不小心打壞了,立即就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把這個花打壞了。”另一個人:“哎呀,不怪你,是我不應該放在這個地方。”我們家都是自己認錯,當然我們就不吵架了。

(四) 成為幸福之家,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剛剛的小故事中,如果選擇的話,相信大家都希望成為李家的一員。重點是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幸福之家的一員呢?孔子老人家在這裡給我們指導了一條路: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五)“厚”與“薄”代表的內涵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裡的“厚”與“薄”,代表怎樣的內涵呢?厚與薄之間有沒有某種關聯呢?我們這裡從幾個角度去理解。
1. 修行的方向,向內求、莫向外求。
首先,這裡的“厚”與“薄”給我們明確了一個方向,修行的方向:向內,向內反省,向內求。正如弘一大師所說:莫向外求。善於看別人的問題,指責別人,而短於檢查自己,是我們常人的習性,儒家的修身理想就是要改造我們這些 “小人”的習性,改變生命方向,培養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君子品質。
2. 對自他的標準,責己嚴、責人恕。
其次,這裡的 “厚”與“薄”,也是明確了我們“躬自”和“責人”的標準,對人對己要使用兩套標準,責己嚴,責人恕。
也就是《論語.里仁篇》曾子所說夫子一以貫之之道:忠、恕。我們常常講,對事對人的標準要一視同仁。現在看來,“一視同仁”並不一定是好的標準。孔子教給我們的標準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盡己之力;對別人要多寬容、多體諒,不責人之不及。
看到有一些做領導的人,比較崇尚“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對自己要求嚴格,高標準、嚴要求,然後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他因為自我要求嚴格,責起人來也是理直氣壯,身邊的人往往因為達不到要求,自覺慚愧,當面是敢怒不敢言,背後抱怨一大堆,最後這位“以身作則”的高標準領導就成了人人敬畏的“孤家寡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原來對自己和對別人要使用兩套標準。正如張居正所說:如行有不得,只就自家身上反求,而於人則曲為包容,初不責其所不及。

(六) 修行是“躬自漸厚,責人漸薄”的過程。
1.看“厚”與“薄”的關係,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厚”與“薄”會有一個轉化過程,修身養性、成長變化的過程。我們明白了方向,知道了標準,不代表馬上就能做到。
2.一開始,我們可能99% 的思維方向都是在找別人的問題,看自己的部分還不足1%,但是經過學習,慢慢的,我們開始有一些反省自己的意識了,再後來,我們看自己的部分越來越多了,看自己的方向和標準也越來越清晰了。
3.修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躬自漸厚,責人漸薄” 的過程。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呢?成聖成賢。
4.鐘茂森博士在《論語講記》裡也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句話是成聖的階梯。“躬自厚”最高的境界就是承擔全部的責任,有錯誤全是我的錯,就像湯王似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一切的問題全是自己的錯,百姓沒有錯。5.歷史上有很多開明的皇帝都頒布過“罪己詔”,向天下昭示自己的過失。大家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曾有人在唐太宗全集中找到了 28 份“ 罪己詔 ” ,可見唐太宗的自責並非是一時的作秀之舉,而是真切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由此看來,開創貞觀之治的初唐盛世,絕非偶然。
6.薄責於人的 “薄責”,真正做到圓滿的就是“不責”,“薄”到極處了,就不責備別人了。就像大舜對他的父母,是在那樣的家庭環境,父母三番五次要把他害死,他不僅沒有怨言,連怨恨心都沒有,只是在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會讓父母這樣生氣。他只是自責,沒有絲毫對父母責怪,所以最後“遠怨矣”,父母也不再怨他,被他感動了。他不僅感動了父母,天下人都被他感動了,堯王請他出來幫著治理國家,後來連王位也禪讓給他了。

(七)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一條修身之道,從對待父母開始實踐。
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其實是一條修身之道。自我反省和寬恕待人的能力,真正反映的是一個人修行的境界。
2.我的老師說過,一個人自我反省和寬容別人都是需要力量的,而這種力量不會憑空生起,是要靠聖賢智慧的引導,要靠弟子謙卑的學習和不厭其煩的反覆實踐,逐步增長的。
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我們可以從對待自己的父母開始實踐。有一句古話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父母真的沒有不是嗎?當然不是,是說做兒女的不挑父母的不是,只檢查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這樣的人是孝子,是大德。舜,就是我們的榜樣。孝,是一切德行的根;孝道做好了,一切利益都會有的。
4.現在的人有幾個能做到不挑父母的不是,只有自己的不是,很少見。現在時代飛速發展,我們常常都覺得父母觀念過時了、落伍了,說什麼、做什麼都不合時宜。年輕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叛逆,父母稍有嚴厲的辭色,立刻就去對抗、起逆反,年紀輕輕就離家出走,與父母結怨。這離古聖先賢的標準相差太遠了。

本章的義涵深遠,值得反覆探討學習。期待大家在學習中繼續深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