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5章-2

5-1.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5-2.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3. 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白話〉
假使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篤厚恭敬;雖是在自己的家鄉,恐怕也行不通罷?

〈文義〉
1.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裡。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思維提綱〉
1.「言忠信、行篤敬」就到處通達能行,那做不到又有何嚴重性呢?
2. 您是否有「言忠信、行篤敬」與「行」的正面、反面的經驗實例呢?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 龍場驛:王陽明早年習程朱理學,後來對程朱理學中「格物致知」之說產生懷疑。1506年因當廷反對大宦官劉瑾專權,被劉瑾陷害,廷杖四十,謫貶作貴州龍場驛丞,當時為蠻荒之地。
2.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陽明是他的號。儒學發展至宋明稱理學,大致分: 程朱和陸王兩大學派。明代王陽明則繼承宋儒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陽明心學也傳至日本成為顯學,曾國藩學他的兵法打仗,蔣介石更堪稱他的最鐵的粉絲,曾言:「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並將台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3.《孟子•離婁下•28》…..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4. 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裏,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裏,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二、重點摘記
(一) 恭誦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二) 解說
1. 孔子告訴子張,要想行得通,必須“言忠信、行篤敬”,做到了忠信篤敬,到蠻夷之地也行得通,反之,“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說話不忠信,行為不篤敬,在自己的家鄉能行得通嗎?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所以此處州里就指家鄉。
2. 孔子用一正一反的對比,深刻揭示了忠信篤敬對於君子修身立命是何等重要,後世許多大儒身體力行的實踐,也一再證實了孔子教誨。
(三)引---明儒王陽明為喻說明
1.,因為得罪太監,被貶官到貴州龍場驛。明朝的龍場偏僻閉塞,人煙稀少,散居著一些言語難通的苗彝等土著。而且蠱毒瘴癘橫行,外人來此大都會水土不服,難以適應。
2. 王陽明剛到龍場時,沒有食物,他就親自開荒耕種,採野菜;沒有房屋,他就住山洞、搭草棚;挑水砍柴,做飯洗衣,樣樣都要做。對於出生在江南水鄉、官宦之家的王陽明,這種環境的巨大反差無異於天堂地獄。
3. 大部分人恐怕這生存的第一關就過不去了。恐懼、憂愁、憤懣、怨恨,多少或發配、或逃難於此的人都喪生於此。
4. 王陽明沒有沉淪,他不但克服了環境上的種種困難,還主動幫助、教化當地土著,教他們耕種、蓋房、讀書、識字。當時漢人和當地苗族、彝族等民族的關係是很緊張的,當地土著大都不信任漢人,但是王陽明對所有人沒有絲毫的傲慢和偏見,真誠實在地與當地人交往,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和愛戴。
5. 開始王陽明是在山洞中講學,後來當地土著為他建了龍岡書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跟隨學習。有一次地方官思州守派人來羞辱王陽明,當地人大為憤怒,就把來人痛打了一頓。思州守大怒,將這件事報告了上級官員毛應奎。毛應奎寫信給王陽明讓他給思州守道歉,並警告他說,如果不道歉可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王陽明沒有屈服,他給毛應奎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為那些土著人開脫,並為自己做了辯白。
6. 他說:“君子以忠信為利、禮義為福。”他還引用孟子的話說:“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如果思州守要加害於他,他將視為瘴癘、毒蟲一樣不會太在意。陽明的陳述義正詞嚴,不僅平息了思州守的惱怒,也贏得了毛應奎的敬慕,後來毛應奎還成了王陽明的好朋友和支持者。
7. 王陽明在龍場三年多,不但完成了“龍場悟道”這一自身修行的蛻變,還建立了龍岡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幫助當地人改善了生活,提升了文化。當地人為感念王陽明的恩德,將其講學的龍岡山奉為聖地,相約不在山上放牧砍柴。
(四)小結
陽明先生身體力行地實踐了孔子“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的教誨,也為後世的我們樹立了效學的榜樣。
特別是在今天這個“世界村”的時代,各種文化、各種種族、各種國家交往日益增加,潛在的衝突矛盾日益加劇之際,“言忠信、行篤敬”就更是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礎。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o9voly.html(王陽明在龍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