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39章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白話>
孔子說:「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了。」
思想志趣不相同,就無法一起討論或共事。

「文義」
1.道:道,謂德業的趨向,如君子、小人等。一說指如孔、墨、楊等各家的道術,亦通。
2.不同:如善良、邪惡之類。
3.不:置於動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否定。
4.相:互相,指二人間發生某種動作狀態。
5.為謀:相與籌畫或商量計議。
<思惟提綱>
1. 本章,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有哪些風範?
2. 夫子對“道不同,不相為謀”表達何種精神? 蘊含什麼?
3. 稻盛和夫 “敬天愛人”的企業哲學強調什麼?
4. 只有得到這個“道”,人生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您認同嗎?

<義理解釋> 潘竑 老師  9’23”
引用經文
1.《論語•衛靈公•1》: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論語•微子•4》:“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3.《論語•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道不同,不相為謀。”已成為口頭禪
1.夫子兩千多年前說的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當兩人說話不投機,做事想法不一致,到最後一拍兩散時,最常說的就是這一句。
2.但本章“道不同”的“道”是指什麼?僅僅是對一般事情的看法見解嗎?“不相為謀”僅僅是指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嗎? 要解這個疑,還得從夫子一生的所言所行中去尋找答案。

(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公案
公案1. 孔子離開衛國
我們先回過頭來看本篇第一章:“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衛靈公就治國理政的事,請夫子幫忙出謀劃策,他的想法是要用戰爭的方式,然而,夫子卻認為衛國要恢復邦國秩序,最根本的卻是“正名”,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才行得通。兩人治國的出發點不同,治國的思路也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夫子深感再留下去也於事無補,於是,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公案2. 孔子離開魯國
再來看〈微子篇〉第四章:“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定公十四年,夫子任大司寇,行攝相事,僅三個月,商品不二價,路人不拾遺,魯國大治。齊國深恐魯國繼續任用孔子,國力將超過他們,於是選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又挑了三十匹最上乘的文馬,托季桓子送給魯定公。魯定公果然為女樂所迷,以致連續三日不理朝政。不久,魯國郊祭,又不依禮將祭畢的膰肉分送大夫。夫子見此深知在魯國已無法行道,便果斷辭官,離開魯國。

(三)“道不同,不相為謀”是堅守正道、不隨波逐流的道義精神。
1. 這兩件事可說是夫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的最佳寫照。
2. 為利天下蒼生,為行聖賢之道,夫子積極奔走於諸侯國之間,尋求與各國國君的合作,而所有的合作都基於夫子所秉承的“道”。 這個“道”,是大是大非、大根大本上的“道”。
3. 這個“道”上些微的不同,就會導致行事時根本的分歧。用蕅益大師的話來說就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仁與不仁而已矣。”
4. 朱子也說:“不同,如善惡邪正之異。
5. ”夫子的“道”,是時刻和仁義結合在一起的,是真正的聖賢之道,只有以聖賢之道去為政,去謀事,才不會走上見利忘義的邪路。
6. 因此,在這個層面上行道謀事,若遇根本方向的不同,就沒有任何調和的餘地,態度必須非常明確堅定,就是不參與、不合作,不屈己從人、不同流合污。7. 由此可見,在夫子這裡,“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表達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為人處事的態度策略,而是一種堅守正道、不隨波逐流的道義精神。

(四) 夫子確信與堅守仁義大道
1. 夫子這種對仁義大道確信與堅守的精神,在“泰伯”篇13章中表達的更為明確。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夫子的這段話可說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2. 有志之士,行走世間,可以富貴,可以貧賤,可以死,也可以不死,一切所求皆為善其道而已。
3. 守死善道,就是堅守正道而獨立於天地之間,不為君王,不為利祿,錚錚鐵骨,拳拳仁心。在夫子看來,君子也有意見行蹟之不同,但因同於善道,則可相與謀。
4. 惟與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則難於相謀。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對自己所要堅守的道義清晰篤定,達成這個道義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靈活多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永遠不會脫離這個善道、大道。
5. 而為了富貴利祿,寧可放棄自己當初對善道的追求,趨炎附勢,與勢利小人為伍,這是最為夫子所不恥的。

(五) 稻盛和夫對道義的執持與堅守
1. 夫子對道義的這種執持堅守,在當今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雖已罕見,卻也不乏繼承者。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就是這樣的人。
2.他在創業過程中摸索出一整套“敬天愛人”的企業哲學。對於這套“以善念善心為本,人生必然成功。”為核心的企業哲學,他非常堅守,希望企業所有員工都能理解並接受這套哲學。
3. 稻盛和夫常常和大家交流說:“ 有人說,擁有什麼思維方式,難道這不是個人的自由嗎?但是,企業為了員工的幸福,需要確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需要不斷地成長,這就要求有正確的哲學,正確的思維方式,作為共同的標準。 
4. 將企業哲學強加於人,我很討厭,對於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很明確地告訴他:“你抱持這種觀點,在這個公司我們就無法共事。不理解不贊同公司的哲學,而表面上又裝出理解贊同的樣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應該去和你思想哲學一致的企業工作。”我認為這一點必須非常明確,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六) 稻盛和夫:員工幸福,經營者就會獲得幸福,這才是最大的喜悅。
1. 前不久,稻盛和夫在盛和塾哲學大會上做了最後一次演講,對於上述觀點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說:“我將自己的這些信念和思惟方式在工作中實踐,和員工共有。
2. 這麼做不是出於利己的動機,不是為了提升業績或者讓自己輕鬆。純粹的動機就是:讓員工獲得幸福。以這樣的方式待人處事,就能度過幸福人生。”
3. 他還說,“哲學不是為了驅使員工,經營者要率先垂範,嚴格自律,不間斷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員工看到榜樣,就會產生共鳴,跟著實踐哲學。
4. 哪怕只是一名員工實現幸福,經營者就會獲得幸福,這才是最大的喜悅。哪怕他離開公司,只要他實踐哲學,走在幸福美好的人生道路上,這也是好事。”

(七) 總結:反觀內省,我真的有“道”嗎?
1. 稻盛和夫這番真誠懇切的話似乎也在提醒我們:在我們跟人說出“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時,我們是否要反觀內省,想想自己心裡真的有這個“道”嗎?
2. 我們真的希望對方也得到這個“道”嗎?而無論我們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只有得到這個“道”,我們的人生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3. 從這個意義上看,夫子的這句“道不同,不相為謀。”蘊含的是一種悲天憫人、堅守正道的心意,而絕非悲觀失望、放棄努力。
4. 因為,聖人心懷大道,是永遠不會停止濟世救民的。就像我的老師說的:“就算你放棄了,我還是要讓你生起那樣的心,我是不會放棄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