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總說

陽貨第十七篇總說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二、重點摘記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跟大家一起學習《論語》的時間,從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陽貨第十七〉,這一篇按照朱熹的分章,總共有26章。
這一章裡面至少包含了兩個主題。

(一) 第一個主題 : 聖者進退出處的抉擇原則
 孔子作為一個聖者,他在進退出處的抉擇,原則是什麼?權宜是什麼?
【章次】: 
第一章“陽貨欲見孔子”;
第五章“公山弗擾以費畔”;
(二) 第二個主題 : 學習
   這個主題佔了更多的篇章,就是,回到《論語》最重要的宗旨——“學而時
   習之”的學習。
 【章次】: 
第二章開始,第三章這兩章,就都在談這個學習的重要以及必要。
   第二章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重點是在習相遠,就是學習可以讓我們
   的一生變得非常不一樣,有學習跟沒有學習,會有天壤之別。

   第三章“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看起來表面上是談學習的局限,對於上知跟
   下愚,這個學習好像很難改變,可是上知跟下愚畢竟是少數人,所以多數的
   人、絕大多數人,我們在研讀那一章會發現,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學習
   而改變。

   那到了第四章,是一個有趣的篇章,就是子游在武城,治理這個武城,用禮
   樂治理武城,那治理得非常成功。所以這一章其實是在談一種學習的功效,
   透過自己的學習,能夠影響到其他人,那如果有這樣的一種機會出仕,有這
   樣的政治權位,那就可以影響一方之民。
   整個禮樂治國的理想在子游治理武城的時候,看起來是具體實現的。

   第六章,是子張問仁,就談到學習的核心——就是仁這樣的一個內涵。
  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談到詩、禮、樂的學習。
這個詩、禮、樂的學習背後,都有一個仁作為核心的教養,所以這幾章也可以一起看,是在談學習的核心,以及開展出來的詩、禮、樂。

   中間的第八章呢,是子路跟孔子的一段請益,這一章其實是在談各種各樣的
   德行啊,不管仁、知、信、勇這些德行,如果沒有透過學習的深化,沒
   有透過學習的校正,都會產生一些弊端,所以是談不學之弊。

   第十二到十八章,總共有七章,這是談學習可能產生的一種錯誤跟錯謬,一
   般我們講學習的誤區啊。
   第十二章,談色厲而內荏,是講一種怯懦。
   第十三章,鄉原。
   第十四章,道聽塗說,學習的表淺化、表面化。
   第十五章,談患得患失。
   第十六章,從古今的對照,孔子提到當時世風日益的這個虛偽,表裡不一。 
   第十七章,跟學而時習之的第三章——〈學而篇〉的第三章有重複了,就巧
   言令色。
   第十八章,在談這種,也是當時的世風,就是雅俗不分啊,崇尚口才捷利的
   捷佞之人。所以這幾章呢是在談學習的可能的一種錯誤跟遮蔽,跟第八章的
   內容可以連續下去看。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章,就在集中的討論孔子的言教,就是孔子怎麼樣教
   誨弟子或者教誨當時的世人,包括無言之教第十九章,包括第二十章不屑之
   教,包括第二十一章跟宰我論三年之喪的那種提點之教,就從心安不安去提
點這個仁心。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章,就是集中的表達了在學的人,可能有些地方是學得不夠深透,學得不夠全面,就學習的質量、次第啊可能沒有完全把握好。比如說:
   第二十二章,學習無所用心,如果學到無所用心,這顯然方向、核心概念都沒有把握住。
   第二十三章,就是這個勇啊,要通過義的引導,這個勇才是能夠成為義理之勇,真正的勇悍,而不是血氣之勇。
   第二十四章,就是要看清自己的缺失,然後加以改善。
   第二十五章,談人際互動。
   第二十六章,談學習啊,可能一無所成,可能是很努力學習,可是最後卻一無所成。

  (三) 結攝
 所以整個〈陽貨十七〉,至少有這兩個主題,一個是聖者的進退出處,那另
 外一個是學習各種面向的一種集中的表現。
 這個或許可以讓大家在後面篇章學習上作一個參考。
第七章“佛肸召,子欲往”。
這三章孔子面對的都是僭越的臣子,他們想召見孔子,希望孔子去幫他們的忙。孔子對於陽貨是拒絕,可是對於後兩者卻是想要去幫忙,看起來是有些前後不一致,那孔子抉擇的心態是什麼?原則是什麼?在這幾章的學習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作為一個聖者的一個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