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7章-1

7-1.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白話>
子路跟隨夫子出行,卻遠遠落在了後面,他遇到一個丈人,
用拐杖擔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老人家看見我的老師了麼?」
<文義>
1.從:跟隨 。
2.而後 :遠遠落在了後面 。( 子路掉隊了 )
3.以杖荷( ㄏㄜˋ)蓧( ㄉㄧㄠˋ):用拐杖擔著除草的工具。

<思惟提綱>
1. 本章一開頭〜提到〜子路從而後〜子路掉隊了,
2. 這裡蘊含著怎樣深刻的社會背景呢?
3. 子路遇到丈人問個路,丈人張口就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4. 為什麼 這個老人家 要這樣的態度? 
5. 子路只是問個路,卻遭遇到別人說自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6. 為什麼子路不轉身離去,還要拱手而立,這麼恭恭敬敬的?
7. 荷蓧丈人的話雖然不多,但是語氣卻比前幾章的幾位隱者更重,
8. 這又有什麼特別的深意在其中呢?
9.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微子.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 以季、孟之閒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2.《論語.微子.4》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3.《論語.先進.22》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4.《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 獨立郭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 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 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5.《論語.微子.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6.《論語.微子.6》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二. 重點摘記            
恭誦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先消文:
子路跟隨夫子出行,卻遠遠落在了後面,他遇到一個丈人,用拐杖擔著 
除草的工具。子路就上前問道:“您老人家看見我的老師了麼?”
老人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對於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句話的理解,
學者有爭議:
有學者認為這句話是說子路的,有人認為這是丈人直接批評孔子的,
也有註解認為這是丈人說自己的〜意思是“我四體在這裡勤勞、分植五穀,哪有空知道你的夫子啊”。無論是說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個話都不太好聽,而且說完,丈人就把拐杖放在一邊,不理子路、自己除草去了。平常我們一般人問個路,如果遇到個這樣說話的人就該發火了,可是子路表現的很有涵養,他就拱而立〜拱著手恭恭敬敬的站在一邊,等著。
 老人看到子路如此表現,就轉變了態度,留子路到他家過夜,還特意殺了雞、做了米飯,盛情的款待子路。期間還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行禮見面。第二天,子路追上了夫子,就把這件事跟孔子說了。孔子說“這是一個隱士啊。”還叫子路回去再拜訪他。子路又回到了丈人那兒,丈人卻不在家了。子路就對丈人的孩子說:“不出來從政是不應該的。  既然長幼之間的關係不廢棄;君臣大義又怎麼能廢棄呢?一個人想要潔身自愛,卻破壞了更大的倫理,這是不行的。 君子做官,是履行君臣之間的義。至於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我們早就知道了。”
(一) 前言〜 詳細的講述故事情節在《論語》中十分罕見
我們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記錄的都是孔子和弟子們很精煉的對話,
而像這一章跟寫小說似的,這麼詳細的講述故事情節十分罕見。
這章裡不僅有多個人物、複雜的情節,場景和空間也多次轉換:
從農田到丈人家,再到追上孔子、又返回丈人家,
時間也是從今天寫到了第二天的事,實在是太詳細了。

(二) 讀本章的疑惑之處   
古人在註解本章時都只有寥寥數語、文字不多。
因此,讀這一章不免有很多疑惑:
第一遇到別人問個路,丈人張口就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什麼要這樣的態度?
第二我們都覺得子路平時非常剛直,問個路,卻遭遇到別人說自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為什麼不質問回去、或轉身離去, 為什麼還要拱手而立,這麼恭恭敬敬的?
 第三,就算是子路拱而立,丈人有必要拉他回家過夜? 就算留他在家過夜,有沒有必要殺雞為黍請他吃飯? 還請兒子出來相見這樣隆重呢? 丈人這樣的行為除了對子路表達真摯的情感,
 還有沒有其他的用意呢?
 第四,子路回去報告了老師,孔子就算是聽出了這位丈人是位隱者, 還有必要叫子路再回去拜訪嗎?再回去拜訪丈人的目的是要幹什麼?
 第五,子路回去了,可丈人都不在,子路還有必要跟兩個孩子說那樣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嗎?“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對於一個昨天為你“殺雞為黍”留你過夜的人,今天你就返回去說“無義、亂大倫”這樣說合適嗎? 文章一開始:丈人說子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子路都是“拱而立” 恭敬有禮,可是丈人殺雞為黍盛情的招待他一夜,他卻返回去說〜 “不仕無義,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聽上去不免有些激烈,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反差,這裡有什麼深意在其中呢?
(三) 本章 蘊含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1.按照背誦進度今天只學第一句: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這第一句話非常簡單但很重要。交代出了故事的人物、地點和開端:   “從而後” 就是子路追隨著孔老夫子,落在後面。
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一群有組織的隊伍是不可能隨便有人掉隊的,本章一開頭子路掉隊了,這裡就蘊含著深刻的社會背景了:
       首先前面第三章我們學到齊國的君臣容不下孔子,孔子被迫離開了齊國,.然後“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又再次離開魯國,這說明“父母之邦”、親戚之國都不能容納孔子。這種情況下,孔子的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孔子為實現救世的理想, 被迫離開已有的生活,而進行的一場政治流亡。 而且他帶領的團隊是一群書生我們想想那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發,匪盜橫行,孔子帶領這樣的學術團隊行走於亂世,肯定是十分艱難的。我們看陳蔡絕糧的情形就知道〜 他們會時常遭遇武力的攻擊和圍困。因此,總是有人掉隊。
“子畏於匡”的時候,顏回掉過隊,孔子再見到顏回的時候說: 吾以女(汝)為死矣! 顏淵說: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自己也掉過隊:《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堯, 他的脖子像皋陶,肩膀長得像子產,然而從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 狼狽極了,像一隻喪家之犬。子貢把這些話說給了孔子聽,孔子聽了還欣然笑著說:“他形容的外形不一定對,但說我像無家可歸的流浪狗,還真是這樣呀!”
 所以,所謂的孔子師徒“ 周遊列國”〜
在平常人的眼裡看來是十分狼狽的。
這一章,子路掉隊了,我們沒查到資料,說他遭遇了什麼,但肯定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處理,才會“從而後”,才需去問路,才會遇到這位長者。也就是說,在遇到丈人的時候,子路是跟隨著師長在政治流亡的途中、正在努力尋找新的政治契機的路上,他們風塵僕僕,飢勞碌碌…… 
這時候,遇到了這位悠遊清閒的隱士,殺雞為黍一片田園這樣的生活和孔子師徒的顛沛流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子路追隨著老師與隱士們相遇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紛亂的社會背景下。不同的思想者、不同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四) 隱者之言有何深意呢?
前面章節中,我們學過他們首先遇到楚狂接輿〜接輿說:鳳鳥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無道而見是為德衰。接輿暗示孔子,應該退隱。
夫子就留下欲與之言而不得的遺憾,想和他交流卻沒說上話。
而後,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長沮諷刺孔子說“是,知津矣”
孔子都想要以道易天下,又怎麼會不知道渡口呢?
而桀溺則直接勸子路離開孔子〜
說“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孔子聽後憮然而長嘆;
而這一章,子路原本就是問個路,丈人說的就更難聽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平時就是爹媽說我們這個話也覺得不太容易接受。
有學者指出〜
“四體不勤”,表明生命內部的和諧自然已經沒有了;
“五穀不分”,就是外部的自然世界也遠離了。
意思是一個內在和外部都已經喪失了自然和諧的人,
怎麼能作為別人的老師呢?
我們看荷蓧丈人的話雖然不多,但是語氣卻比前面的幾位隱者更重,
這又有什麼深意在其中呢?我們明天繼續學習。

◎子路遇到丈人問個路,丈人張口就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為什麼 這個老人家 要這樣的態度? 
◎子路只是問個路,卻遭遇到別人說自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為什麼子路不轉身離去,還要拱手而立,這麼恭恭敬敬的?
◎荷蓧丈人的話雖然不多,但是語氣卻比前幾章的幾位隱者更重,
這又有什麼特別的深意在其中呢?
孔子對弟子的教導,對後人的啟發…..深廣之至〜
在接下來後面5天的講解  
會讓大家恍然大悟又感動萬分哦!  期待您堅持上線共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