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6章-5

6-5.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白話〉
子路問不到渡口所在,只好回去稟告孔子。孔子聽了,有些落寞、帶些惆悵地說:「鳥歸鳥、獸歸獸,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聚共處的,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只是如果天下有道的話,哪裡需要我來改變它呢?」
〈文義〉
1.行以告:行至孔子面前告以情形。
2.憮ㄨˇ 然:悵惘若失的樣子。
〈思維提綱〉
1.從本章的問答中,您覺得子路何以詢問不到渡口?
2. 最後夫子的感嘆中,您有何感想?
3. 夫子和兩位隱者處世概念及作為自是不同,您支持哪一方或是另有自己的看法?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請參考6-1~6-4
二、重點摘記  
(一) 第一個重點:
1. 問津之喩:體現隱者跟孔子不同的出處進退的原則。 跟著一個有德行兼備的師長,向他學習、請益、受他熏陶,走一條不後悔而正確幸福的道路(找到生命的渡口、人生的方向)。
2. 亂世當中,要嘛就是做一個潔身自愛的隱者,可以安全無虞的終老一生;要嘛就做一個不忍眾生苦難,希望解決眾生苦難的人。像孔子這樣做會遇到許多磨難,甚至犧牲生命。雖然很累,夫子內心卻很踏實、快樂。
(二)第二個重點 
1. “鳥獸不可與同群”喩: 人是活在這個世界----人群的世界,就需要參與人的世界的運轉。
2. 儒家的入世世界觀,必須是參與世界的,而且是改變世界的;但隱者的世界觀是跳脫世界,觀賞世界,認為世界的運轉自有其道,誰也改變不了,不可改變則隱身歸去,回歸自然,完成自身的道。孔子在這裡則表現出菩薩道的仁愛精神,死而不悔。
3.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指的就是孔子是一個無可無不可,是一種任運的,是不強求,也隨順因緣,但不變的是胸懷天下蒼生的心。孔子的隱是懷抱希望的隱士,與這裡對天下懷著絕望的隱士呢、消極的隱士是不同的。
4. 孔子在政治上是不得志,但他所立下的教育、文化事業,卻是千秋萬世的志業,孔子所爭不在個人的事業成就,而是在於自利利他的生命成就。(也因此後人尊為萬世師表)
(三) 第三個重點
1. 夫子憮然,用一個反顯的語句來呈現,意思就是說,就是正因為現在天下是無道的,才正需要我孔丘出來捍衛正道。是何等胸懷天下的氣概,何等菩薩道的精神,也就是聖人之仁。
2. 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舍我其誰的氣概與胸襟,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偉人的氣度與胸襟都是這樣不凡的。---因為他們都是胸懷天下蒼生。
3. 儒家不忍眾生苦難,是一種參與世界,改變世界,及不願意只是當個自了漢。充分展現儒家濟世救民的胸懷,這是儒家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的精神。
4. 我們的潛心修行,是期許有一天也能夠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儒者不會捨離世界,而是參與世界,要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